分享

辨证论治“瘕”“疡”

 新浪跃春江 2016-06-18

导  语

很多中医爱好者在初读医书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现代医学中并不常见的疾病类名称,如“瘕”、“疡”等。那么,“瘕”病、“疡”病在中医学中是什么意思呢,它的病因病机是什么呢,又该如何辨证治疗呢?




瘕  
JIA


瘕,《说文解字》曰“女病也”。《玉篇·疒部》亦载“瘕,久病也”。《灵枢·水胀》篇中曰:“石瘕生于胞中……皆生于女子。”《诸病源候论·瘕病诸候》提到:“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由上可知,“瘕”病以女子多见,具有病程较长、往往生于腹腔内、推之可移等特点。

“瘕”字多见于《内经》。《内经》中有30篇经文涉及此病,除单以“瘕”作为病名之外,含有“瘕”字的病名尚有“虙瘕”“血瘕”“石瘕”“疝瘕”“瘕泄”“水瘕痹”“虫瘕”等,而论述最为详细的是“石瘕”。可见,瘕是个多发的疾病。石瘕是妇科疾患,指生于胞宫的质硬如石的肿块,是由于“寒气客于子门”引起的;血瘕是由于瘀血而生的肿块,也多见于妇人,为妇人八瘕之一。医家常将“癥”“瘕”并提,与积聚、痃癖、痞块等病并称,这些均为因气血不通而引起的结块病证。妇人气血不调较多,兼有经血胎产等诱因,因此癥瘕类疾病妇女多见。妇人癥瘕是指妇人下腹部有结块,并伴随或胀、或满、或痛等症状的疾病,其中,坚硬成块、固定不移、推揉不散、痛有定处的称为癥,痞满无形、时聚时散、推揉转动、痛无定处的称瘕。

 

一般认为,此类疾病多数由于情志失和引起。在当今社会,人们分工精细,合作增多,工作压力增大,生活关系紧张,不如意在所难免。女性思虑较重,多愁善感,若情志不遂,久郁伤肝,肝失调畅,影响脾土,脾失健运,两脏关系失调则致肝脾不和;或精神紧张、心情压抑,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影响胃的功能而致肝胃不和。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情志更加抑郁;久郁不解,肝失其柔顺舒畅之性,则情志更难条达。两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最终气结便可成瘕,这大概是当今女性多瘕病的原因吧。

 

因此,保持乐观的情绪非常重要。保持情绪稳定,注意休息,不过度劳累,开展适合身体情况的运动如慢跑、步行及听音乐等,促进气血运行条畅,饮食规律,思维通达,这些行为均为预防瘕病的有效方法。《诸病源候论·瘕病诸候》篇转引《养生方·导引法》治疗瘕病曰:“向晨去枕,正偃卧,伸臂胫,瞑目,闭口不息,极张腹、两足,再息,顷间吸腹,仰两足,倍拳。欲自微息定,复为。春三、夏五、秋七、冬九。荡涤五脏,津润六腑,所病皆愈。腹有疾积聚者,张吸其腹,热乃止,癥瘕散破,即愈矣。”意思是说,每天早晨,去掉枕头,平躺,伸开四肢,闭目屏住呼吸,使气达腹中,此时尽量使腹部鼓起,并分开两足,到达极限时开始呼吸,迅速内收腹部,仰起两脚,向后仰屈。如果想重复做,需要等到呼吸平稳后才可以。春天做三遍,夏天做五遍,秋天七遍,冬天九遍。这个方法可洗涤五脏,滋润六腑,脏腑的病都可以得到治疗。若还有积聚病者,可以反复鼓起和内收腹部,到有热感时为止。这样做可以使“瘕”消散,疾病痊愈。这个方法简单有效,有积聚病证的患者或女性朋友可以尝试。


 
YANG


疡,意为“身伤”。《说文解字·疒部》中载:“疡,头创也。”段玉裁注转引郑注《周礼》云:“身伤曰疡,以别于头疡曰疕。”同时,《说文解字》载“伤,创也”,《广雅·释诂四》言“创,伤也”,二字互训。故统言之,“疡”指头面身体的外伤性疾患;析言之,“疡”专指身伤。《庄子·天地》中言:“天下均治之为愿,而何计以有虞氏为?有虞氏之药疡也,秃而施髢,病而求医。”此处“疡”与“秃”呼应,两字所指示的疾病部位都是头部。另有《左传·襄公十九》中言及“荀偃瘅疽,生疡于头”,其意亦为“头创”。又《礼记·曲礼》中有“身有疡则浴”的记载,此处“疡”之意则扩大为身体上的各种创伤。


在《说文解字》中,与“疡”相关的同源字有“伤”“创”“疮”“殇”等,这些字的基本意思都是表示创伤,其中一些字的意思也一直沿袭至今,无论是武侠小说中的“金创药”中的“创”,还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创可贴”中的“创”,都是如此。从《周礼·天官冢宰》中记载的“疡医”“疕疡者造焉”可以推知,在周代医学分科中已经明确有中医外科,其中对疡医的职责范围也规定为“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后世对“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如清代《外科心法真验指掌》中说“疡者,皮内也”,即后世狭义之“疡”,指的是与皮外之“疮”相对的痈、疽之类了。

 

对于疮、疡这样的外科疾病,在中医治疗中不得不提两味药:一味就是连翘。在中医看来,疮疡之发病多因火毒、热毒所致,《灵枢·痈疽》就明确提出:“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这些热,有的是如金元时期医家刘河间所言的“五气过极,均能化热生火”所导致的火毒炽盛;有的是情志过极,郁而化火所蕴生的热毒;还有的可能是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内虚所致的火毒。无论以上哪一种,都可能产生溃腐流脓的现象,就是《内经》所言的“热胜则腐肉”了。正因为如此,医学上常常使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治疗疮疡。由于连翘“感清凉之气,得金水之性”,故中医认为其苦寒无毒,入心、胃、胆、大肠、肾五经,可泻六经之血热,散诸疮之肿毒。清朝赵瑾叔有“痰涎风火皆消矣,痈肿疮疡尽霍然。状似人心双片合,其中香处有仁全”的诗句。

另一味疮疡圣药则是黄芪。众所周知,黄芪是补气之要药,它对疮疡的治疗作用,源自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神农本草经》认为黄芪“主治痈疽,排脓止痛”,张元素及其门下李东垣亦都认为黄芪具有“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的作用,并提出了“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的说法。临床上很多疮疡病人,夹杂有诸如疮口久而不敛、脓水清稀等气血不足的虚证表现,中医认为此皆为疮疡虚证,应当以补益之法治疗,以托毒生肌。

总之,不论是“头创”,还是“身伤”,我们对古老的疾病已经有了新认识,并且时至今日,传统医学理论仍然焕发着青春活力。


正在浏览此文章……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