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2006-06-25 12:53阅读:3,094
前面写到麦当劳、肯德基,很多人认为那是文化的成功,一个是把美国快餐文化带向了世界,一个是把美国快餐文化融入了当地的文化。暂且不论他们谁更强一点,其实两者在文化方面都做得很成功,而两者的共同点是他们的员工都是本地人,甚至管理层也尽量选当地的员工进行培养,因此,说他们的成功是文化的成功也不为过,但我必须说这样看问题稍显粗浅了些,甚至是弄混了因果关系,文化的成功只是结果,过程才是原因,当然,文化的成功又最终决定了企业的格局与前途,但那是高级别的事,现在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塑造文化,而不是埋怨生错了地方,埋怨文化的腐朽,怨天尤人。
难道仅有几十年历史的西方快餐文化在底蕴上更优于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吗,这就好像说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赛水准不如超级女生一样的荒唐可笑,但做生意又不同于艺术,高雅的艺术总是孤独的,但生意不论定位再高,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这就需要把好的文化塑造起来,不仅对管理人员进行塑造,更要对一线员工进行塑造,因为他们很可能就是未来的管理人员,不仅对企业员工进行塑造,更要对目标顾客进行塑造,因为只有他们的认同才能保证稳定的销售,不仅对企业进行塑造,更要对所在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进行塑造,因为认同者越多,反对者就越少,我想,这是文化的最高境界吧。
关于文化的选择我只想说一点,文化不是不可以重复,但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这一特点可以来源于企业本身、也可以来源于工作氛围、产品的特点等。麦当劳以QSCV作为文化,肯德基以CHAMP为文化,其实稍微了解就知道,这二者大同小异,但他们却把文化做成了类似行业的标准,所有想以此为文化的同类企业定然到处碰壁,一来这个文化是人家经过长年的经营形成的,不论在管理水平上、经验上你再努力也难以超过他,即使超过了,要得到市场的认可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二来同类企业若以此为文化进行宣传,则往往为他人做嫁衣裳,吃力不讨好。总而言之,文化的选择一定要慎重,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特点和战略规划来塑造,绝不能凭空捏造,更忌讳生搬硬套,中国饮食文化其实色彩斑斓,每一种菜系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悠久传统,比如生意做到海外的鸳鸯火锅,只要坚持自己的文化,并用适当的方式去塑造他,我相信,中国的企业,中国的经济必将走向世界,那样,不仅是企业的成功,更是中国文化的成功。
最后回到正题——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有人认为文化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是在长期的经营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有一定的随机因素。也许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过于厚重,人们无法理清这其中的头绪,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的形成看成一种偶然因素,但正如前文所说,文化是需要塑造的,现在的大部分人出于安逸的生活中,都忘了其实自己才使自己命运的主宰者,那么公司、企业当然也是如此。文化的形成需要长久的积淀,但这并不能成为企业对文化不闻不问的借口,纵观历史,能够基业常青的企业一定重视文化的培养,而那些没有好的文化支撑的企业往往昙花一现,文化可以随着时代而做出调整,但必须是有意识的培养与塑造,否则人心背离、无法形成统一文化,必将阻碍企业的发展。
那么如何塑造文化呢,我想以一个有趣的猴子取香蕉的实验故事来跟大家分享。首先,把五只猴子观在一个笼子里,并在笼子的中间挂上一串香蕉,香蕉上有一个自动装置,只要有猴子要去拿香蕉,笼子顶部就会喷出水把所有猴子都淋湿。刚开始,每只猴子都尝试着去拿香蕉,结果都被淋个落滩鸡,于是他们约好,谁都不去拿那个香蕉,接着,试验人员换了一只新的猴子A进去,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另外四只旧猴子暴打了一顿,因为他们怕A会害他们被淋湿,A尝试了几次,被打得鼻青脸肿,只好作罢,后来试验人员又把一只旧猴子换成新猴子B,B自然遭到了同样的毒打,而且A打得特别用力,(据说这叫老人欺负新人,呵呵),后来慢慢的一只只换,直到所有旧猴子都被换掉了,大家还是不敢去动香蕉,至于为什么不能动,他们都不清楚,直知道动香蕉会被毒打一顿。
这个故事的结局就好像现在我们经常随父母或祖父母过一些传统的节日,但具体问他们为什么要过这个节,为什么要做这些仪式,他们已经不清楚了,只知道从小到大都这么过的,不这么过似乎是对某种信仰的不敬。其实这些故事给我的启示是,文化的塑造不是看不见的、偶然的,而是一种必然,表现在企业中应该是通过制度来尽量使潜在的内涵透明化,通过具体的一条条的制度地制定、不断修正和控制执行,从而可以固化一种好的文化,摒弃坏的文化,这一点从麦当劳仅员工标准化的手册就有三、四百页就可以看出来,其中不少条款在长期的执行中塑造了今天我们熟悉的麦当劳,比如关于清洁的要求,关于服务的要求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