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标准何在

 和为贵d65aqpg9 2016-06-21

上周三读书会大家探讨了到底如何看一套太极拳打的好还是不好。这个问题历来是见仁见智的,谁也给不出一个大家都信服的标准来,虽然有个国家标准套路,有一套既定的标准,但从来没有被民间的太极拳练家所采信,反而是多有诟病。

李雅轩太老师1956年在回复国家体委武术科毛伯浩的信中说“各家拳历史,有远近之不同,其创造者有造诣深浅之不同,又有功夫大小,领会多少之差别。”这段话讲了不同派别的拳有差异,这也不难理解。而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还要离谱,就是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弟子,打出的拳仍然是千差万别,就拿杨澄甫祖师定型的杨式来说,首先在叫法上差异就很大,成都李雅轩所传叫115式,上海傅宗文和西安赵斌所传都叫85式,山西杨振铎传的叫103式,北京崔毅士所传叫108式、汪永泉传的叫老六路,认真考察一番,发现其套路结构是一样的,动作名称的不同组合导致了整套拳的动作数量不一样,我想这是当时信息不发达,各地传人根据自己的记忆编撰出书形成的,况且以数字来代称拳架是1956年政府创编24式简化太极拳以后形成的习惯,在民国根本没有这个说法,所以我个人在授拳时一般不称115式,而是直接说传统杨式太极拳。

(恩师林墨根之闪通臂)

其次在打法上,更是千差万别,远的不说,就算是我自己的师兄弟,拳的外形也是千姿百态,这是令很多初学者困惑的地方,盖因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其高矮胖瘦,身体松活的程度,对拳的理解等等都不一样,就算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打出的拳也有不同,在我看来,这正是老师教授得法才会出现的现象,如果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人,拳架套路完全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那反而是有问题的。国标套路就是因为其整齐划一的标准,失了太极拳的真味,所以被人讥为太极操。最搞笑的是,有的传人对照李雅轩的拳照,依样葫芦地照出一模一样的架势出来,以标榜自己才是正宗,实在是让人无语。

那么既然如此,练太极拳就没有标准可言了吗?那也不是的,四川著名艺术家陈子庄先生在他的《陈子庄谈艺录》一书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

成都有河北人国术师李翁雅轩,今已八十余岁,打太极拳是全国第一,吾与翁交谊甚厚,尝见其打拳,一手未止,二手又起,连绵不断,宛如游龙,人如在云中穿行……完全是神在指挥。李翁对其女道:你不要学我的姿态,要学我的神态,你可常自闭目凝思,揣摩我的神态,久之自得。拳艺犹以神运,学艺术还能只重技法吗?

(恩师林墨根之搬拦捶)

那么这神态二字,又当如何落地呢?李太老师在同一封信中,有非常清晰的阐述:

太极拳所以异于其他拳者,不但是表面着术之不同,其主要在于有稳静心神之功夫。其动是静中之动,虽动仍保持其静,无断续、无凸凹、无缺陷,如抽丝挂线一气完成。若在一趟拳架子中数断其劲道,那就对稳静心神方面大有妨碍了,亦就收不到太极拳的效果,这是值得吾们慎重的。

……令其各人表演一番,看看他的动作是否合于太极拳的规则,与他所说的理论是否相结合,他练出来的样子,是否有开展亦有圆满,是否能将拳意布满全身,是否有很自然的舒适,是否有沉厚的气势,是否有虚灵的神气,是否有上下相随,是否动态稳静,是否身势中正,是否是由腰脊的主动,抑或四肢的自动。若是他虽有松软而不开展,虽有开展而不圆满,或是零零当当,或是轻浮无味,或是筋肉不顺,身势倾斜,或是无沉着之动,上无虚灵之气,练出来的神气,不是零断,便是重滞,有这些暗藏着的毛病者,这种太极拳的架式就不可采取。

这段阐述已经足够清楚,只是也的确要是内行才看的出来,作为我们平常练拳的指导,行拳后对照一番,以不断改进,是极有帮助的,我相信这才是真太极拳的标准。

恩师林墨根之单鞭掌

听微阁周三读书会

近期学习内容为《李雅轩杨氏太极拳练习谈》,活动形式为学习原文、分享体验、答疑解惑、探讨落实等多种形式。如果你练拳多年,诚邀你奉献心得,惠人利己;如果你是太极初学者,聆听行家心语,正是难得的机会。

时间:每周三19∶30~21∶30

地址:成都市高攀路16号阳光春天4栋2单元1楼1号(进小区报4211)

电话:13688307030  胥孔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