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圣王羲之

 春云如烟 2016-06-22

书法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艺术,两晋又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就生活在这一时期。。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他出身名门大户,是开国功臣王导的堂侄。父亲王旷,曾任过淮南太守,是最早倡议司马睿渡江南下的人。

王羲之少年时不太善于言辞,不引人注目。13岁时他去拜见吏部尚书周凯,周凯觉的这少年非同一般,竟留他一同吃饭,还上了一道别人未曾吃过的炙牛心名菜。别的客人还没吃时,周凯先给王羲之割了一块,从此别人才注意到他。

有关王羲之书法的故事很多。

相传有一次,王羲之出门,走上了一座小桥,见桥头有一位衣衫褴褛的白发老太太,可怜巴巴地拿着几把扇子在叫卖,嗓子都喊哑了,也没人光顾。

王羲之从老妇人手里接过一把扇子,见上面全是一色的白色,便打开随身携带的墨盒,拿起笔,在扇子上题了几个字,接着又把其他扇子都提了字。

老妇人一见,很不高兴,但见王羲之像个官员,不敢得罪他,只是厥着嘴盯着他。王羲之问道:“你的扇子卖多少钱一把?”老妇人没好气地说:“不给你弄脏的话,卖5文钱一把。”

王羲之一听,微微一笑,也不生气,只是和蔼地说:“别看我把你的扇子弄脏了,但都能卖个好价钱。凡是我题字的扇子,卖钱少了反而卖不出去,你就卖20两银子一把吧。”

老妇人一听,张大了嘴巴,20两银子?!这可是足够小户人家一年的收入啊!王羲之走后,老妇人心怀疑虑地卖起了扇子,别人一听,一把扇子竟然要价20两,都很吃惊,忙围过来要看究竟是什么宝扇。有一个很有身份的人接过扇子一看,大吃一惊,原来上面有大名鼎鼎的王羲之题的字。于是,急忙陶出20两银子,毫不砍价地买了一把。老妇人正惊诧不已,又来了一个当官模样的人,看了扇子上的题词后也痛痛快快地买走了一把。不大一会儿的功夫,几把扇子就全卖光了。老妇人手里捧着沉甸甸的银子,真好像做梦,有人问起她,她把事情说了出来,于是,大家便把那座小桥叫“题扇桥”了。

据说,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很想请王羲之写一本《道德经》,以作为传家之宝,可又怕王羲之不答应,便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他听说王羲之平素最喜欢鹅,便买了一群小鹅精心喂养。几个月后,小鹅长大了,全身羽毛丰满,可爱极了。道士故意把道观中有美丽的白鹅消息透露给王羲之,王羲之一听道观有群美丽的白鹅,果真一大早就赶到山中道观。只见一群雪白丰硕的鹅在池中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长项微曲,红额高挺,王羲之爱不忍去,急忙请道士请求相让。老道故作为难之态道:“此鹅乃山中一景,道观圣物,不卖。”王羲之太喜爱这些鹅了,便百般央求,老道似乎显得很无奈,叹了口气说:“那好吧,你的书法作品是一宝,我的鹅也是一宝。如果你非要我的鹅不可,那我们就以宝换宝吧。”

王羲之一听喜不自胜,马上满口答应下来。他怕夜长梦多,忙不迭地请老道士在观中备好笔墨,马上就写。

老道心中暗喜,把王羲之请入观中,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笔墨,帮王羲之铺纸研墨。王羲之兴致极高,仅用了半天时间,3000字的《道德经》就写完了,老道一看,王羲之的字果然名不虚传,心里万分高兴。

字写好后,王羲之顾不得用茶用饭,高高兴兴地赶着这群鹅回家了。

王羲之为什么这么喜爱鹅呢?原来,这与他研究执笔运墨有密切关系。他强调书法要“意志专精”,精神要集中,姿态要端正。执笔时,食指如鹅头昂扬微曲;运笔时,要像鹅的两掌齐力拨水的样子,这样才能运笔自如,全身精力贯注笔端。清代著名书法家包世臣曾写一诗,将王羲之研究家鹅行水而悟出的运笔方法作了最精辟概括:

全身精力到笔端,定台先将两足安。

悟入鹅群行水势,乃知五指力齐难。

王羲之对书法的透彻研究,使他的书法达到了炉火纯青、游刃自如的地步,赢得了极高的的声誉。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最有名的是行书《兰亭集序》、楷书《黄庭经》、《乐毅论》等。

其中《兰亭集序》写于公元353年。这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和东晋的一些名士如谢安等40余人,来到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一个叫兰亭地方游宴兴会。这班文人墨客乘兴作诗。王羲之也在酒酣之际兴致勃勃地挥毫疾书,为诗集乘兴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全序28行324个字,通篇的字使人顿感一种“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磅礴气势,达到了行书运墨的高超艺术境界。整个作品中以“之”字最多,总计19个,无一雷同。不仅他自己视之为最得意之作,历代书法家也无不推崇,誉之为绝代佳作。

《兰亭集序》的手迹原本一直保存在王羲之的子孙手中,到了唐初,便不知去向。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千方百计地求《兰亭集序》手迹而不可得。于是派人四处查访,后来才知道这一墨宝在山阴欣永寺一位高僧辩才和尚那里。唐太宗派人去问,辨才和尚矢口否认,说是真迹已失。

唐代重佛教,辩才知名度高,李世民虽是皇帝,也不好强行逼要,思来想去,他想出一法,叫他的谋臣、身为监察御史的萧翼用计取来。萧翼心领神会,乔装打扮一番,变成了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来到欣永寺。

辩才见到书生,问道:“何处檀越?”萧翼说:“弟子是北人,贩少许蚕种来卖,想借宝寺寄宿。”辩才见状并不生疑,留他宿于寺中。

萧翼趁机与和尚多方接触,借以大谈经学,辩才见书生对答如流,文采出众,心里非常高兴,几天后,谈到投机处,辩才竟忘乎所以,取出祖师爷传下来的稀世之宝《兰亭集序》真迹,让书生一饱眼福。

不想《兰亭集序》刚刚打开,那书生便从怀中掏出一道圣旨宣读起来。辩才一时目瞪口呆,连连叫苦不迭。最后,只好乖乖地奉旨将《兰亭集序》送入宫中。

唐太宗把《兰亭集序》视为国宝,命令名手赵模、冯承素等拓摩一些副本,赐给左右近臣,大力提倡学习王羲之的书法,从此,王羲之的真书成了代替汉魏的笔法的书体正宗。

遗憾的是,唐太宗死后,他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笔手迹当作殉葬品放入了他的墓中。后来不知哪个盗墓贼窃取,手迹从此失传。现在所保存的只是摹本。

王羲之是位人人爱戴的大书法家,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被称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为书法“二王。”
 


(古筝曲墨宝传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