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阳明格竹所体悟到......

 无为u7wwszmvua 2016-06-22


     从阳明格竹所体悟到的 格物致知是儒家认识事物的方法,意思是通过观察并超越事物,以获得事物的道理,通常的方法是静坐观察,宋儒程颢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就是这个意思。明代儒学家王阳明曾用这种方法静观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也没格出其中的道理来,于是他先格了这种旧的方法,另辟蹊径,积极投身社会,在实践中去体悟世间的道理。格物的目的是致知,但在一个独立封闭的环境中静观事物并不能超越事物,格去格来还是在事物之内,因此无法领悟到事物的道理。

王阳明戎马一生,在朝为文臣,在野为武将,进谏纳言,沙场点兵,事事做得有模有样,可晚年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在贬谪岁月里王阳明常常上山耕地,像个农夫,在一次辛勤劳作后,他坐下歇息,静观无限的自然,遐思有限的人生,突然大悟,万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这颗心,有这颗心所以才有了这个理,有这个理才有了这个物。

没有心的参与,事物只是机械的存在,没有意义,就像花开花落,如果不是人看到了,它跟山崩泥石流有何分别呢,山崩泥石流如果不是人看到,它的存在又有什么理由呢?没有理由存在它们又怎么会存在呢。因此万物都围绕这颗心而存在,心在则物在,心不在则物不在。因此他感慨道:“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在这首短诗里,空寂的山川和流动的水,无迹的人和自来的花统一在了一起,万古的岁月和一朝的时刻,无限的长空和有限的风月也统一在了一起,天地和谐,美轮美奂,然而天地是在人的心中达到和谐,世界也是在人的心中才展现出它无尽的美。

王阳明的心学是在实践中悟到的,他不同于朱熹的书斋哲学,也比朱熹要深刻的多,朱熹格物只是削去了苹果的皮,王阳明却切开了苹果,把一切都看得明明了了。从阳明格竹对儒家认识论的革命性改造中,我们体悟到事物生生不息的力量,它蕴含于事物之中,需要人通过实践去挖掘它,唤醒它,这种挖掘归根到底是在挖掘我们的心,因为是这颗心赋予了事物无限的意义和无限的力量,事物的意义是心的意义,事物的力量是心的力量。

实践是人的内心世界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当一个人真的明了事物的道理后,他心的力量就被唤醒了,而心的力量只有通过对对象的融入和经历才能体现,这就是实践的意义。

所以王阳明说,知行是合一的。

(文:杨正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