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懂点中药科学,不亏!

 xueyongqi555 2016-06-23

中医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而中药进入百姓家,采摘、炮制、煎用、服药上,均有自己的内涵,而这些陌生又熟悉的动作,早已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中。那么,具体在煎药、服药、剂量要求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在意的工序?在5000多位中药中,常用的100位中药,它们又各自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期,《零起点学中医》作者天下无疾,带我们一起去认识……

懂点中药科学,不亏!

煎药

煎药不是小事

在中药煎煮和服用上,现在很多医院及药店提供煎药服务,这种方式省时省力,无可厚非。然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仍建议您采用传统的方式来煎药,效果会更好些。原因有二:

1.方便时间控制。不同治疗作用的药,煎煮时间不同。总体来讲,治肺肾的药时间宜短(10~20分钟),治脾胃的药煎煮时间宜长(20~30分钟),治肾的药时间最长(30分钟左右)。机器和操纵机器的工作,很少有精力去思考这些问题。

2.先煎、后下问题。中药煎煮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先煎、后下的问题,即把一些质重的石头、贝壳类药或毒性较大的药先行煎煮,以便于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最低的毒性反应和副作用;一些质轻易于挥发的药物后下,以求轻取其气。这些操作,很难由机器完成。

服药

服药时间,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治脾胃病的药饭前吃,伤脾胃的药饭后吃;

2.治阳的药,白天吃; 治阴的药,下午晚上吃;

3.治上焦心肺之药饭后吃,治下焦肝肾之药饭前吃;

4.安神药睡前吃。

剂量

开方剂量

中药剂量非常有趣,也是非常精微的一门学问。大部分常用中药剂量多在10克左右。一些质地坚硬的石头类,药物如生石膏、滑石等,用量相对大一些,常在20~30克;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如附子、细辛等,应用时须谨慎。

在了解了中药煎药、服药及剂量使用等方面的信息后,我们再来看看,常用的100味中医有哪些,他们在中药的大家庭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常用的100味中药》

实证用药

主要从解表药、温里药、清热药、治湿药、治痰药、祛风湿药、理气药、理血药、消食药等9类用药进行整理。

1.解表药

解风寒药:麻黄、桂枝、荆荠、防风。

解风热药:银花、连翘、薄荷。

息风药:天麻、钩藤、全蝎、蜈蚣。

2.温里药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高良姜。

3.清热药

清透药:石膏;清泻药:大黄;附-润下药:麻仁。

苦寒直折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四者皆属苦寒直折之清热药,龙胆草最善清肝胆火,燥下焦湿热。肝气不达,可与柴胡、香附类疏散之;肝火太过,当以龙胆草、黄芩辈清泻之。

4.治湿药

燥湿药:苍术、白术。

化湿药:藿香、砂仁。

利湿药:茯苓、泽泻、薏苡仁。

利湿热药:车前子、滑石。

5.治痰药

燥湿化痰药:陈皮、半夏。

清热化痰药:渐贝母、瓜蒌。

润燥化痰药:川贝母、百合。

6.祛风湿药

偏补:桑寄生、续断、杜仲。

偏通:威灵仙、羌活、独活。

7.理气药

理肺气药:桔梗、前胡、杏仁。

理肝气药:柴胡、香附。

理脾气药:枳壳、厚朴、陈皮。

8.理血药

活血药:川穹、丹参、牛膝。

凉血药:生地黄、玄参。

止血药:炭类药。凡火见水则熄,赤见黑则暗,血见炭则止。很多中药,经过炒黑加工后,都有比较好的止血作用。如大黄炭、地榆炭、荆芥炭等。

9.消食药

鸡内金、山楂、神曲、麦芽。

虚证用药

从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四方面进行整理。

1.补气药:党参、黄芪、山药。

2.补血药:当归、白芍、阿胶。

3.补阴药:熟地黄、山茱萸、麦冬、沙参。

4.补阳药:淫羊藿、益智仁、肉豆蔻、肉苁蓉。

五脏用药示例

五脏:肺、心、脾、肝、肾。

清肺药:蒲公英、板蓝根、鱼腥草。

润肺药:麦冬、沙参、紫菀、款冬花。

理肺气药:桔梗、前胡、枳壳。

养心药:酸枣仁。

开心窍药:石菖蒲、郁金。

清心药:知母、栀子。

健脾药:白术、茯苓、山药。

醒脾药:木香、砂仁。

温脾药:干姜、高良姜。

疏肝药:柴胡、香附。

柔肝药:白芍。

平肝药:天麻、钩藤。

滋阴药:熟地黄、枸杞子。

温阳药:淫羊藿、肉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