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国风光(1289)巩义的杜甫墓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6-06-25

祖国风光(1289)巩义的杜甫墓

素有“诗圣”之称的唐代诗人杜甫,生于巩义,早年游历过江南、山东等地,后漂泊于甘肃、四川一带,最后在湖北、湖南等地流浪,公元770年,59岁的他在贫困中死于湖南。因此,在其逝后,国内先后出现八座杜甫墓。10月28日,我们一行就来到了巩义的杜甫陵园一看。
  从巩义市东郊到杜甫墓,交通奇差,狭窄的小路,难以两车并行。我们边问边行,总算找到了目的地。一方面是杜甫陵园的标志非常醒目,而另一方面到那里的道路状况却一点不相称,真想不明白,巩义的各级政府是干什么吃的。



巩义的杜甫墓--河南行11

  杜甫陵园由文物部门管理,门票10元。通过门楼,一条大路通往陵园内部,而大路的尽头,就是高达4.7米的花岗岩大型杜甫雕像。他长袍背手、上身前倾、有点微弯,面庞清瘦但目光炯炯有神。从形态面目看,分明是晚年的杜甫,神形苍老,面带忧郁,准确地把握了诗圣独特气质。据说,这是刘开渠和刘岘生精心指导,由崔开宏创作监制而成。


巩义的杜甫墓--河南行11

巩义的杜甫墓--河南行11

巩义的杜甫墓--河南行11


  雕像后是一个突起的高台,显然是过去的残迹。从一侧绕过高台,便来到陵园后侧,杜甫墓出现在面前:高约10米,地宽15米,墓前3米处,立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有“唐杜少陵先生之墓”字样,立于“乾隆乙亥春月”;而在墓前,两块石碑紧紧相连,西侧的一块石碑立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刻有《巩县杜少陵先生墓碑记》;另一块低矮的石碑,字迹模糊不清,可看出“杜工部墓”四个字。杜甫墓东西两侧,还附葬着其长子宗文、次子宗武的墓。


巩义的杜甫墓--河南行11


  虽已深秋,松柏林依旧郁郁青青。那天的陵园里空空荡荡,难得有游人。确切说,来到陵园的人很少是游客,而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来拜谒逝者的。这么差的道路,让人找到这地方却也是奇迹。
  资料记载,早在宋代,杜甫陵园周围有垣墙,四门、园内种植苍松、翠柏,前来凭吊者如织,明代以后陵园被毁,至今原有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一些残垣断壁。据说1958年以前,这里曾经有大面积的古老而苍翠的柏树林,民间俗称圣人冢或大柏树坟,颇有一些皇家墓地气氛。但在全民大炼钢铁的年代,柏树都变成了炼铁的木炭,这里便成了瘦弱贫瘠的荒野。
  杜甫和屈原、李白、陆游、苏东坡等一样,只是一位不懂政治的纯粹诗人,但却有一腔报效国家、忠君爱民的热情,即便是遇到战争、兵荒马乱和饥寒交迫,甚至被叛军俘虏,仍然痴心不改。辗转于甘肃、宁夏等地,当听说唐肃宗李亨在凤翔继位,将家眷稍一安排,便立即起程只身赶到天子身边。他作的最大官,也不过是左拾遗(品阶极低,至多五品)。因多次犯言直谏,并为宰相房琯开脱向皇帝进言,被皇帝罢免贬至华州任司公参军。后弃官颠沛流离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最后客死于路上。
  杜甫生在巩义,逝在湖南,而国内却出现8个杜甫墓,分别是:
  湖北一座,在杜甫的祖籍地襄阳(今属襄樊);
  河南偃师一座,与杜甫祖父墓毗邻;
  河南巩义一座,杜甫出生地;
  湖南的耒阳、平江各一座,均与诗人的最后行踪有关;
  陕西也有两座,鹿州(今陕西省富县)一座,华州(今陕西省华阴县)一座,因为杜甫早年就在那一带游历;
  最后一座在四川成都,杜甫晚年生活地。
  究竟哪个才是真的?
  湖北襄樊杜甫墓,当地人及当地政府部门都说是衣冠冢;
  陕西富县杜甫墓、华阴县杜甫墓以及四川成都杜甫墓,也只是纪念性墓葬。值得一提的就是湖南平江、耒阳两座杜甫墓。
  杜甫生命的最后时光基本上是在湖南、湖北一带度过的。杜甫在湖南去世,这可以从与他同时代的诗人元稹的描述里找到佐证:“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平江县隶属于岳阳市)。”而《平江县志》的记载:“甫自蜀归,病,卒于潭岳之交,宗武(杜甫之子)扶其榇旅殡岳阳四十余年。平为岳属县,南小田有甫墓,盖权厝冢也。”
  那么耒阳的杜甫墓是怎么回事呢?
  据《旧唐书·杜甫传》记载,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四月,杜甫从长沙举家南往郴州,行至耒阳时,途中因江水大涨困居耒阳县10多日,耒阳县令派人送去了白酒和牛肉。据传,杜甫因吃多了牛肉,喝多了白酒,胀死了。而《耒阳县志》也记载:“杜陵祠在县北二里,祠后即杜墓。”而且此墓现在仍存,位于耒阳市一中院内,镌有“唐工部杜公之墓”及“(南宋)景定癸亥(1263年)孟夏,县令王禾立石”等字样。
  有专家认为,杜甫死于风痹而不是被撑死的,当时杜甫因走得急,没来得及回谢耒阳县令,就顺流下衡州了。等县令来寻找杜甫时,只看到了一只靴子,以为杜甫已死,于是修了墓。耒阳当地人都认为,这座杜甫墓是“靴冢”。
  由此可见,湖南这两座杜甫墓各有根据。但又一个事实是:43年后,杜甫墓从湖南迁到了河南。
  据《旧唐书·杜甫传》载:“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元稹写的墓志铭中有“葬当信侯墓次”,也就是说,杜甫葬在了当信侯(指晋代镇南大将军杜预,此人是杜甫的先祖)的一侧,唐代时偃师属东都京畿,嗣业将祖父葬于偃师也在情理之中。如今,偃师城西4公里首阳山南有杜楼村。杜楼包括南北两个自然村,杜氏祖茔地介于两个自然村之间,那里不仅有杜预的墓,还附葬有杜甫祖父杜审言的墓。
  那么,杜甫的遗骸既然葬于偃师,为何巩义还有一座杜甫墓呢?根据资料分析如下:
  第一,最主要的证据是巩义杜甫墓前的这块碑刻。这块立于康熙十九年的石碑上,名为《巩县杜少陵先生墓碑记》的碑文中明确记载:“读偃师县志云,先生归葬常附于当阳侯之墓侧,复移墓于巩县”,这说明,杜甫墓又从偃师迁移到了巩县;
  第二,南宋姜少虞在《宋朝事实类苑》中也明确记载,杜甫墓在巩义;
  第三,司马光《温公诗话》里也说:“至元和中,其孙始改葬于巩县”;
  第四,嘉靖四十三年的《巩县志》、《河南府志》以及明朝官员周叙的那句诗“杜陵诗客墓,遥倚北邙巅”,都进一步证实了杜甫墓就在巩义的说法。


 
 综上所述可知,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在湖南耒阳附近的湘江舟中与世长辞。当时家贫无力归葬,暂葬在湖南省千江县南15公里的小田村。43年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其孙杜嗣业遵其父嘱托,将杜甫灵柩归葬于先祖墓旁,即偃师城西首阳山。再后,后又迁于巩县(巩义市),杜甫的两个儿子宗文、宗武陪葬墓侧,当地群众称“圣人三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