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教法]古诗词教学三步法

 7sasa7 2016-06-27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如何让学生们真正的领悟它们的意蕴,并从中受益,是每位语文老师的责任。在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古诗词的教学应有以下三个步骤。
       一、知
       “知”指“知人论世”,即让学生明白“知人论世”,“由其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了解作者的“全人”,弄清创作意图。教师不能满足于教材注解和教参提供的作者、背景的简略介绍,而要尽可能详细地、重点突出地向学生介绍诗人生活的时代特点、创作背景、诗人生平等情况,让学生在“知人论世”上去把握、领悟诗词的意韵。如《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的这首诗出奇立异、巧妙含蓄。诗人执物深思,由物联想到当年的战役,由战役想到与战役有关的历史人物,感叹评论“东风不与周郎便”,则有“铜雀春深锁二乔”。作者怀古寓情,寓含作者什么情?待老师说明作者生平、背景之后,学生大悟“此乃作者抒己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情也”。
       二、观
       “观”指对诗词的直观感受,即观景、观物、观象。“观”要求学生通过诗词的文字符号借助他们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的经验,具体再现诗中之景,具体感受诗词实的、可感的一面,以便由“可见到不可见”,由“可言之景象”到“不可言之意境”。在此教学中,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或听范读),弄清诗词中所描写的景象,并运用联想使其在头脑中再现诗中之景,为进一步领悟诗词意境作下铺垫。如教马致远的《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诗教学中要学生们直观感受到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小桥等具体形象,并要求在头脑中现出这些物象所构造的整个景象画面,因为景象画面背后深处的作者的“情”,是以这些具体物、景为依托,不能离开“景”而存在。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读(听)的过程中,再现具体物象(诗中之景),是领悟诗词意境的必要环节。
       三、悟
       “悟”指读者对作品的品味、感悟,是对诗词的较高层次的鉴赏能力。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更是难点。
       诗词的最佳境界,不在作品中直接描绘的形象画面,而在由它所引发、象征的暗示,通过读者的联想所补充、丰富、确定的艺术意境;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再现真实实境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是“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要领悟到诗词意境,必须点拨引导学生由“知、观”进入“悟”,由“景”到“情”——即学生头脑中再现的实景进一步品味出实景之后的意蕴和情思。正如朱熹所说:“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了,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具体示例如下: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
       此诗写萧萧风雨中的送别,学生能“观”到,遥想他日对方羁旅潇湘时的孤寂与愁苦,学生能“想象”此情景。到此学生还没能“悟”,需要学生在联想的基础上(即“观”的基础上),结合此景悟出此情:惜别之深切,情谊之真挚,江风吹雨中的失意心境,还有在失意与惜别之中的壮大与清刚之气(“橘柚香”所暗示)。如此丰富的意境需要学生去品悟,也要我们教师动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图画、音乐、影像等),调动学生的思维,凝神专注,使学生同作者之“情”共鸣,为作品意境所感染,达到“可喜可愕,可悲可涕”之境界。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诗词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明白“知人论世”,披文而入,由景入情,运用联想、想象去品味领悟诗词意境,做到“以意求古人”,不“以词求古人”。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作品的“知音”,走进诗词意境的美好境界。
       朱良海,湖南省慈利县金岩乡中学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