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作为文学领域的“一朵奇葩”,以其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多彩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悠远的意境等深受学生喜爱。然而,当下的古诗词教学很多时候“为考是从” “唯分是瞻”,语文教师手里只有教参,眼里只有考卷,心里只有分数。在古诗词教学中,往往以背诵取代思索,以知识替换情感,以理性扼杀感性,学生身处其中,却犹如旁观,心如止水,何谈诗意的栖居。 一、古诗词教学中缺失“诗意”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没有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简单地根据注释讲解诗句意思,复述诗歌内容,分析文学手法,记录情感主旨,最后让学生机械地背诵默写古诗。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目中无人,只是在自我表演,只是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参的把握和盘托了出来,根本没去关注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这样的古诗词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没有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这样的古诗词教学只重视知识传授,技能分解,死记硬背,教法单一乏味,一方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另一方面,过细过度的分析与静态机械的训练,死板枯燥,缺少人文关怀,缺失审美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审美能力。这样的古诗词教学本身就已经缺失了 “诗意”。 二、古诗词教学如何教出“诗意”(一)古诗词教学要凸显生本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凸显学生主体,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引导学生在吟诵中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彩,感受作者画面描绘的精美,体悟作者意境营造的悠远,引发学生自身想象与联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叶嘉莹先生曾说过:诗词应该透过自己的感受把诗歌中这种兴发感动的生命传达出来,使读者得到生生不已的感动。 因此,在教学陶渊明的《饮酒》诗时,我便放手给学生,要求学生自查、自读、自悟。查,即查陶渊明的生平、该诗的写作背景、诗人其他作品、该诗的字词读音及释义等,自己完成课前预习,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读,即读这首诗,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结合之前的预习,边读边想,同时师生交流,读准诗歌的节奏,读懂诗歌的主要内容。 悟,即悟字词运用的精妙。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突出了作者不经意间的一瞥,邂逅南山的惊喜,体现作者贴近自然、悠然闲适的心境;悟意象描绘的优美,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借助“山气” “飞鸟”,描绘出在南山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不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吗?悟意境营造的悠远,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者前文已经道出人生真谛应是融入自然,回归本真,为何还要故作忘言?其实是为突出这种从自然中领悟出的真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悟出作者物我两忘,陶醉其中,安贫乐道、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二)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发散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古诗词短小精炼,言简意赅,更是言简意丰,言简意深,物象丰富,画面精美,意象深邃,意境深远。因此学生要在知人论世的背景下,在吟哦讽诵中发散思维,运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去解读、思考、品味、感悟。 这样,一方面古诗词教学课堂能够凸显生本特征,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实现与作者、文本的对话,能够促使学生含英咀华深知诗意,深明诗境,深感诗情,深悟诗理。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引导学生理清词中的物象藤、树、鸦、道、风、马等,看似堆砌毫无关联,但是加上了作者精心选择的修饰词枯、老、昏、古、西、瘦等后,即形成了一个个灵动的意象,这些意象之间组成了以景托情,寓情于景的幽深意境。 在学生的眼前似乎已经呈现出这样的画面:又是黄昏,夕阳挂在山头欲落还留。枯萎衰败的藤萝,已经没有了生命。千年的老树,在萧萧的西风吹拂下走向风烛残年。荒凉的古道上,萧萧的西风中,一匹瘦弱的马儿慢慢踱的疲惫的步子。还有耳边不时传来一声声哀转久绝的鸦鸣。“没有想象就没有生命。”让学生带着诗人的情、带着自己的感受走进诗词中,发挥想象,尽情驰骋,飘零他乡的游子的羁旅之苦感同身受。学习语文需要想象和联想,学习古诗词也是如此,除了想象,学习古诗词还需要联想。 拿《饮酒》为例,如果就诗论诗,单独学习这一首诗词,学生不可能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诗歌风格等有全面的认知。因此,学习时需要展开联想,联系学过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桃花源记》,综合思考品析,往往才能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真正领悟陶渊明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才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学习古诗词也不是仅此而已,还可以仿写、改写、拓展等,不一而足,让学生多读多思多感古诗词的美丽,对提高学生素养大有裨益。 (三)古诗词教学要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词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而蕴含着多重的美感特质,如音乐美、画面美、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等,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 因此,在学习古诗词时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提升审美能力,在吟哦讽诵中获得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还是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这一曲小令,短短28个字,却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 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栏目中,配上音乐的《天净沙·秋思》被吉克隽逸、胡德夫两位歌者将这曲小令的“音乐美”演绎的淋漓尽致,小令中作者的凄苦愁楚之情随着音乐直击听众心灵,余音绕梁,久久不绝。“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一首诗就是由一个或多个意象构成的一幅幅的精美图画。仍然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说,短短的28个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展现眼前的就是十幅图画,十幅图画又组成一幅深秋村野图: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匕,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这是图面美的体现。 除此,这些意象,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又是意境美的呈现。全曲不着一 “秋”,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 “思”,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尽显语言之美。古诗词的美无处不在,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字句解释、背诵默写,而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中美感特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总而言之,古诗词既是中小学教材内容的重要部分,又是各级考试的重头戏。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古诗词教学中的种种不足,摒弃功利与浮躁,改变固有模式,立足生本课堂,注重发散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地吟哦讽诵在古诗词的海洋中游弋,自由地领略古诗词的美丽浪花,自在地享受古诗词的美好情趣,让古诗词教学栖居于满满的诗意中。 |
|
来自: wenxuefeng36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