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国欣教授讲四书五经

 昵称31209662 2016-06-27
第七讲《中庸》赏析
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到宋朝时,宋代理学家特别重视《礼记》中《中庸》和《大学》这两篇文章。朱熹通过重新注释,将《中庸》和《大学》编入《四书》。《礼记》中的其他文章,一般来说,其篇名都是取自于文章开篇的几个字,但中庸的篇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从核心思想中提炼出来的。“中”这个字很特殊,有许多非常广泛的用途,是广大中原地区通用的地方方言。“庸”的本义就是“用”。因此,对于“中庸”,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这篇文章提出的观点、理论、思想对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很管用,对加强人的自身修养很管用。因此,人们也把这篇文章提出的观点、思想称为“中庸之道”。
相传,《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
一、子思论中与和
子思认为:上天赋于给我们的自然禀赋叫做性或本性。遵循这一自然本性的规律去行事叫做道或正道。但能否遵循这一自然规律又是不容易的,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总结自己在实践中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再把自己的认识进行升华,传授给周围的人群,这叫做教或传教。行正道,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如果离开了正道,只能会上邪道,走错道。正因为君子担心自己走错道,所以越是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越是谨慎,越是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越是戒惧。世界上没有什么隐秘可以不被发现,世界上再小的事物放在特定的场合也可以被显露,所以君子应当慎独。人的喜怒哀乐尚未发泄出来的时候,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叫做中;虽然发泄出来却能够有所控制,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社会规范而不越礼,叫做和。把握“中”,这是天下的最大根本;做到“和”,这是天下的普遍规律。达到了执中致和的境界,天地之间就会各就各位有条不紊,万事万物就会顺应自然发育生长。
二、孔子论中庸之道
子思说:孔子认为:“君子坚持中庸之道,小人总是悖逆中庸。君子能够坚持中庸,是因为君子经常修养中庸之德,行事总是把心放在中的位置上,中和平实,恰如其分,既无过之又无不及;小人之所以悖逆中庸,是因为小人平时缺乏修养,行事偏颇,主观臆断,甚至肆无忌惮,以致走向极端。”孔子说:“中庸之道对人的修养既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也是追求德行的至高标准,可惜很少人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并把这个道理长期运用到处理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去!
”孔子说:“中庸之道之所以在社会中实行困难,其原因我明白了:这是由于人的本性决定的,聪明的人自以为聪明,从而不去率性修道,所以聪明反被聪明误,做事往往做过了头;愚昧的人智力不及、思维迟钝,不能很好地领悟率性修道的哲理,因此,遇事往往不知道怎么去做,也很难达到中庸的境界。中庸之道之所以在全社会不能发扬光大,其原因我也知道了:自以为贤者的人以为自己能干,谁也不如自己,所以做事往往做得太过分;自以为自己缺乏做事能力,得过且过的人,根本无法去实践中庸之道。中庸对一个人来说是极端重要的,对提高全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建设和谐社会来说也是极端重要的。它就好像一个人必须吃饭喝水一样的重要。但人人都能吃能喝,却很少有人弄明白吃喝的味道。”所以孔子又说:“中庸之道既然大家都不明白,看起来是在全社会很难推行了!”
三、孔子再论中庸之道
孔子说:“舜真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遇事不是主观臆断,而是喜欢向别人请教。他善于在普通人浅近平实的话语里面,发现深奥的哲理。舜把中和的道理运用得恰到好处,别人说错的地方他帮助掩饰和隐藏,别人说对的地方他加以肯定和表扬。过与不及两方面的意见他都善于倾听,然后采纳适中的意见为老百姓办事。所以在舜的面前,可谓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老百姓都很喜欢舜。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道理吧!”
孔子说:“现在的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当被慢慢驱赶到置人于死地的法网陷阱中去的时候,他们却像喝了迷魂汤一样,不知道去躲避这些灾难。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当你给他选择了一条中庸之道时,连一个月也坚持不到。”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在贯彻中庸的道路上,有了一点收获,取得一点成绩,就牢牢地记在心里,并把它归功于中庸之道,进而长期坚持下去。”孔子说:“天下国家虽然难治,但可以治理;官爵俸禄虽然诱人,但可以放弃;锋利的刀刃虽然难踩,但也可以践踏而过,惟独中庸既不容易做到,更不容易坚持。”
孔子说:“有的人不求正理,总是探求异理邪说,有的人不走正道,专门搞歪门邪道,虽然后世对这种欺世盗名的行径有所记述,但我绝对不会这样做。一些讲求道德的君子,一开始也头头是道,表示要应沿着探求正道的途径走下去,但遇到艰难险阻,往往不再坚持,半途而废,我是不会中途停止的。真正的有德之君子,应当按照中庸之道去行事,如果碰上无道之时,宁愿隐遁于世,甚至被人遗忘也不后悔。这是只有圣人才能做到的。”君子所坚持的中庸之道,虽然广大而又精微,但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即便是普通男女,也可以略知一二。可中庸之道又具有它的极致道理,也就是崇高境界,这种境界即使是圣人也有不明白的地方。举例说吧,天地是多么的伟大,但因为不可避免的水旱灾异,人难免也对天地产生怨恨之情,骂老天爷不讲理的也大有人在。所以说,如果有人问中庸之道有多么广大,只能用其大无外来形容,也就是说连整个天下都无法承载它;如果有人问中庸之道是多么的精微,也只能用其小无内来形容,任何人也不能完全洞察它。
四、中庸的道理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就在人们的身边,随手可及,人人都可以去实践。那些讲道的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脱离了道而讲道,把道讲的过于离谱了,过于玄乎了,人们就感觉道是多么的神秘莫测,是多么的高不可攀,这样的人根本不是追求大道的人。把深奥的道理寓于普通百姓的所作所为,达到教化的目的,这才是传道的人。《诗经·豳风·伐柯》里说:‘砍斧柄不是什么难事,新斧柄与旧斧柄没有什么两样。’握着斧柄去砍斧柄,一斜眼就能看到斧柄的式样,就是离得这么近,可有的人拿着斧柄找斧柄,还以为斧柄离他多么远,还以为砍一个新斧柄是多么难。所以君子的治人,正像让人手拿旧斧柄去砍新斧柄一样,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他自己改,有过能改,也就不再追究了。我们经常讲到忠恕,什么是忠?对自己严,尽到自己的责任就叫忠。什么是恕?对别人宽,自己做不到的事,或自己不愿干的事也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就叫恕。具有忠恕的精神就已经基本具备道的要求了。
五、孔子论忠恕之道
孔子说:“我们经常讲到忠恕,什么是忠?对自己严,尽到自己的责任就叫忠。什么是恕?对别人宽,自己做不到的事,或自己不愿干的事也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就叫恕。具有忠恕的精神就已经基本具备道的要求了。”
六、孔子论怎样坚持中庸之道
孔子认为:坚持中庸之道要做到四条。这四条是,要求儿子对我做到的,我应当先对父亲做到;要求下属对我做到的,我应当先对国君做到;要求弟弟对我做到的,我应当先对哥哥做到;要求朋友对我做到的,我应当先对朋友做到。孔子说,对以上四条我也未能做到,我只是在日常的德行上,尽我力所能及的去做,我只是在平常说话时,尽可能谨慎而又谨慎。即使坚持三思而后行,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怎敢不加以自勉呢?为人要留有余地,即使自己的才能绰绰有余,也不要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说话要留有余地,不要说过天话;办事要留有余地,不要办办不到的事。说话要顾及行动,行动要顾及说话。做到了这一点,岂不是一个言行一致的笃实君子吗!君子要按照自己所处的地位行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抱非分之想。处在富贵的地位,就按照富贵者的身份行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按照贫贱者的身份行事;处在夷狄的地位,就按照夷狄的身份行事;处在患难之中,就按照患难者的身份行事。讲求中庸之道,就是说你无论处在什么地位,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力求做到恰如其分地去行事,这样,不仅别人看得起你,你本人也会自由自在。身居上位,不欺凌侮辱在下位的人;身居下位,不攀援巴结在上位的人。能够做到端正自身而不去求全责备别人,这样就不会招怨树敌。上不要埋怨天道对自己不公平,下不要抱怨百姓对自己不尽心。君子能够明白易理,既自强不息地努力工作,创造自身条件为自己争取好命,又在条件不成熟时耐心把握时机,等待天命;而小人在达不到目的时,往往为了一己私利挺而走险,凭侥幸行事,结果往往既害人又害己。
七、坚持中庸之道的方法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就好比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又好比去登高,一定要从低处开始。家庭中坚持中庸之道也很重要。《诗经·小雅·常棣》里说:“妻子和儿女们都很和睦愉快,就像弹琴瑟一样和谐。兄弟之间兄友弟恭,感情融洽。整个家庭吉祥安康,充满着一片欢乐氛围。’”孔子评价这几句诗时说:“一个家庭如果能够做到这样,作父母的大概就感到称心如意了。”
八、孔子论祭祀鬼神中的中庸之道
孔子说:“鬼神所表现出来的功德,既如此的大,又如此的不可思议。我们看它又看不见,听它又听不到,但它又体现在万事万物之中而不可轻视它的存在。它可以使天下的人都斋戒沐浴,身着盛服,恭恭敬敬地从事祭祀。鬼神真是无所不在啊!它既好像在我们的头上,又似乎在我们的左右。《诗经·大雅·抑》里说:‘神鬼的降临时刻,无法进行揣测,它对人们来说,既是虚无缥缈,又是客观实在,我们丝毫不敢怠慢!’神鬼无形却到处显灵,神鬼不言却报应不断。心诚则灵,神鬼的魅力如此显现,无非是显现在我们心中的诚字上,我们对神灵的这样一片至诚之心,也要充分彰显而不要进行遮遮掩掩。不要既相信神灵的存在,又怕人家说自己是迷信。”
九、孔子论强
子路向老师请教说:“什么是强?”孔子回答说:“你所问的强,是南方人所说的强呢,还是北方人所说的强?还是你自己所理解的强?用宽厚柔和的道理来教诲人,即便是在别人对自己无理时,自己也不对他人进行报复,即便别人做出了令人气愤的事,也不和他斤斤计较,这是南方人的强,这叫以柔克刚,这种强只有君子才能做得到。血气方刚,即使在睡觉时也枕戈待旦,不离刀枪,充分做好与人争斗的准备,到了沙场至死不悔,这便是北方人的强,这种强是逞强好胜,以刚制刚,只有性情强悍、勇武好斗的人才能做到这种强。而君子所说的强,既不同于南方人的强,也不同于北方人的强,他们坚持的强是不失中庸的强。这种强是平时与人平和相处,但决不与人同流合污。平时与人和顺恭敬,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决不随波逐流,这种强是坚强,而不是逞强!这才是真正的强!在国家政治清明有道的时候,他们可以入仕,甚至出将入相,为国家为人民谋福祉;在国家政治昏暗无道的时候,他们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也不愿随波逐流为仕而辱命,却能安贫乐道,隐居山野,矢志不渝,宁死不屈,这才是真正的强!
十、孔子论治国方略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国方略。孔子回答说:“文王、武王的治国方略,都记载在用竹简制成的典籍上面。不过,那时的文籍基本不传世,他们在世时,这些治国理念会很好的贯彻实施;一旦他们去世,这些治国方法也就会随着废止。如同种地之道在于种植之道一样,治国之道在于治人之道。治国的方法,就好像种植芦苇一样,只要得到了水就会很快的生长。治理国家的根本问题在于得到贤人,而能否得到贤人又决定于国君自身的修养。加强自身修养靠对道的追求,而以道修身又靠树立仁义之心。所谓仁,就是爱人。爱人首先是要爱自己的亲人,爱身边的亲人最为重要,一个人如果连自己身边的亲人都不去爱,还能爱别人吗?爱亲人是本,兼爱他人是义。所谓义,就是做事待人要合宜。待人合宜首先要敬贤,尊敬贤人最为重要。亲近亲人又有亲疏之别,比如对父母的亲情要重于伯父叔父,对伯父伯母的亲情要重于对堂伯父伯母,以此类推。尊敬贤人也有差别之分,比如对于公这一级爵位的人,其尊敬程度要大于侯这一爵位的人,等等。这样一来,礼这个东西也就应运而生了。顺便说一句,与国君要善待贤人,尊重贤人一样,在下位而处理不好和上级的关系,得不到上级的信任,也是不能治理好百姓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君子不可以不加强自身修养;而加强自身修养,不可以不孝顺双亲,不可以不兼爱他人;而要孝顺好双亲并兼爱他人,必须要有知人之明;要想知人用人,必须要通晓天道。普天之下应当共同遵循并处理好的关系有五种,要处理好这五种关系必须树立三种美德。五种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处理好这五种关系也是普天下做人的五项准则。三种美德是:智、仁、勇。智慧、仁义、勇敢这三种美德是普天下人人都应当具有的永恒的德行。无论是处理好五种关系,还是坚持好三种美德,归纳起来,只要做到一点就可以了,这就是诚恳笃实。对于这些道理,有的人资质好,生下来就明白,有的人是通过学习才明白,有的人是在遇到挫折或碰到钉子,总结经验教训后才明白。不管是怎样明白的,只要明白了就好。对于践行这些道理,有的人是自觉主动地去做,有的人是抱着急功近利的目的去做,有的人是在环境或人为压力下勉强地去做,但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去做,只要做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就比不做为好。”
孔子说:“只要喜好求学,即使他可能不是天生的大智者,但这种求学的精神已经近于智者了;只要努力践行,即使一时还做不到大仁大义,但说明他已经去伪存真,已经近于仁者了;只要明白了什么是羞耻,即使他的勇敢还达不到英勇这般地步,但只要他发奋有为,就说明他能够知耻而后勇,已经近于勇者了。明白了这三条,就知道该怎样修身;知道该怎样修身,就知道该怎样治理百姓;知道该怎样治理百姓,就知道该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这就是治国在于治人的道理。要完成治理天下、国家的重任,有九条原则必须坚持:一是修养自身;二是尊敬贤人;三是亲爱亲属;四是礼敬大臣;五是体恤下臣;六是爱护百姓;七是善待百工;八是怀柔藩国;九是安抚诸侯。九条原则,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修好自身,中庸的大道就会立起;尊敬贤人,遇事就有人指教,不容易迷惑;亲爱亲属,身边的人就不会产生怨恨;礼敬大臣,大臣就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政事就会有条不紊;体恤下臣,群臣就会怀感激之情,尽心尽力办好百姓的事务,以报答君王的信任;爱护百姓,百姓就会心甘情愿、十分踊跃地为国家效力;善待百工,百工的工作热情就会高涨,为国家创造出更多的生产和生活用品;怀柔藩国,四方少数民族部落就会闻风归顺;安抚诸侯,天下诸侯就会因天子的强大而畏服。怎样坚持这九条原则呢?一要像斋戒沐浴时那样,在朝堂上衣冠整齐,不合乎礼的事情不做,不要听信谗言,远离那些专说别人坏话的小人,远离红颜祸水,不要因色失国,这是用来修养自身的办法;二要看轻钱财,看重德行。这样做才会让贤者更贤,近贤者求贤,这是鼓励人人争当贤者的办法;三要对做出重要贡献的贤臣,大张旗鼓地提升他们的职位,增加他们的俸禄,这也是勉励身边的近臣和亲属努力为国家做事,争取高官厚禄、光宗耀祖的办法,这是对亲人最大的爱;四要考虑大臣的利益,为大臣配置可以供他们使用的工作秘书、生活秘书等官吏,这是为了使大臣不分心于一些生活琐事,使他们专心于自己的工作,处理好自己的政务,这是勉励大臣的办法;五要诚信待士,对于做出贡献的臣下,要提拔他们,嘉奖他们,让他们怀着感激之心,报答之心,兢兢业业地为国家做事,这是激励臣下的办法;六要善待平民百姓,减轻他们的赋税,减少他们的劳役,必要服劳役时,也应当安排他们在农闲时进行,这是亲民爱民、爱民如子的办法;七要勤勉工匠,对工匠的劳作,要每日检查验收他们的劳动成果,每月进行综合考评,对他们的工资和奖金,要和他们的业绩好坏挂钩,奖勤罚懒,这是用来激励百工发挥出最大潜能的办法;八要处理好和藩国的关系,做到来时欢迎,走时欢送,多夸奖而少责备,这是用来怀柔藩国的办法;九要延续行将绝后的家族和部落,恢复灭亡了的国家,当他们国内有内乱时就伸手帮助平定,当他们国势危急时就伸手给予支援,按时接受他们的朝聘,来的时候可以让他们减少纳贡,走的时候对他们要赏赐丰厚,这是用来安抚诸侯的办法。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如何落实好这九条原则,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有备无患,诚实专一。
“无论做什么事,事先有所准备就能成功,事先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这就是有备无患。说话事先有所准备就不会语无伦次,结结巴巴,甚至驴唇不对马嘴;做事事先有所准备就不会在办事过程中遇到阻碍或麻烦,即使遇到了,也会心中有数及时加以纠正或解决;行动之前有所准备就不会措手不及;出发之前计划好所走的道路,就不会走错路,更不会走投无路。在凡事有备的基础上,还要做到诚恳笃实。职位卑下的人,如果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在百姓中就树立不起来权威,就不会取得政绩,更完不成治理百姓的重任。要得到上级的信任,首先要得到朋友的信任,如果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也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首先要孝顺父母,如果不孝顺父母,也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要做到孝顺父母,不仅是让父母吃好喝好,首先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对父母诚恳笃实,如果不是诚恳笃实,就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要使自己做到诚恳笃实,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诚信,如果不明白什么是诚信,也就做不到诚恳笃实。诚信,是上天的准则;追求诚信,是做人的准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准则,这样的人是圣人。要想做到诚信,必须做到择善而从,从的人不对,就是盲从,最后还会失从。选择的道路错了,就会犯路线错误。选择的理想目标错了,越信的深,受害就越大。择善是根本,一旦认为自己选择的人对了,选择的道路对了,选择的目标对了,选择的理想对了,就要紧跟紧从不掉队,做到诚实诚信。怎样做到择善而固执呢?还是要加强自身修养。一是要博学,广泛地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学问去观察事物。二是要审问,对观察的事物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多问几个为什么。要通过深入到事物内部,弄清楚事物的来龙去脉。三是要慎思,慎重地思考问题,不可一知半解。四是要明辨,通过明辨,才能分清是非,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五是要笃行,对自己通过审问、慎思、明辨之后得出的结论,凡是正确的,凡是“善”的,就要坚守诚信笃实的信念,努力去践行。要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个方面有所收获,还应当做到四个字‘轻言放弃’。除非不学,学了而没有学会,不要轻言放弃;除非不问,问了而没有弄懂,不要轻言放弃;除非不思考,思考而没有得到结果,不要轻言放弃;除非不明辨,辨别了而没有明辨清楚,不要轻言放弃;除非不践行,践行了,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不要轻言放弃。别人天赋条件好,用一分气力就可以做到的事,我就用十分的气力去做;别人用十分气力做到的事,我就用一百分气力去做,别人用一百分气力做到的事,我就用一千分气力去做。如果真能这样做了,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得刚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十一、孔子论如何学习圣人
孔子说:“学习圣人,不仅要学生圣人传播给我们的知识,更要学习圣人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主义。努力做到:既要广博深厚,又要无微不至;既要盛大高明,又要遵循中庸;既要温习旧知识,获得新体会,又要学习新思想,创立新观念;既要为人敦厚,又要崇尚礼仪;既要身居上位而不骄傲,又要身居下位而不气馁,更不能因得不到提拔而发牢骚,泄私愤,甚至背弃目标,放弃理想信念;既要懂得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倡导学而优则仕,把自己的一身本领运用到治国为民中去,为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强大做出应有贡献,又要懂得在国家政治黑暗时,急流勇退,不与贪腐者为伍,不与窃国者共事,以沉默寡言应对时事,保全自身。《诗经·大雅·烝民》上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明哲保身讲的就是中庸之道。”
十二、孔子论君子之道
孔子说:“所以君子之道,刚一开始可能不太显露,时间长了却日益彰明;而小人之道,刚一开始可能光芒刺目,时间长了却日趋消亡。君子之道,看似清淡,却越钻研越有学问,越品尝越感醇厚。看似简单,其实却很有文采,看似平和,其实却很有条理。由近而知远,溯流而知源,见微而知著,这就是君子之道。
“有道德的君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能自我反省,不会因做错事而感到愧疚,也不会因受人误导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君子的不可企及之处,大概就在于在人所看不见的地方也能够严于律己吧!”
十三、孔子再论天性与教化的关系以及天下大同
《中庸》中讲,孔子认为:人有执著至诚之心,从执著至诚之心出发,弄明白人世间的道理,这是自然赋予人的天性;而从追求道理出发,培养人的执著至诚之心,这就是教化。有至诚之心,就会弄明白一些基本道理,弄明白基本道理之后,探求真理,探求真知的欲望,至诚之心就会更加强烈。只有天下至诚的圣人,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天性;能完全发挥自己的天性,就能通过教化,完全发挥他人的天性;能完全发挥他人的天性,就能完全发挥万物的性能;能完全发挥万物的性能,就可以助天地而化育万物;能够助天地而化育万物的人,就可以和天地并列而为三了,这就是圣人。天地化育造就了人,而人通过圣人又进化了人,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起作用。与圣人相比,贤人略低一筹。如果把圣人比喻为教授,那么贤人就是从事日常教化功能的讲师。讲师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于是先从让人明晓一些基本道理开始,专心从事于某一方面的探求,然后以曲求全。从事于某一方面的研究,虽然不是道的整体,但是只要努力去做,就是在追求至诚。贤人有了至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曰益显著;曰益显著人们就会看得见学得到;人只要看得见,学得到,就会感动人心,从而深入人心;感动人心就会让人弃恶扬善。全社会的人如果都能弃恶扬善,天下就会走向大同。因此,只有天下至诚的圣人、贤人才能像春风化雨一样,让人移风易俗,脱胎换骨。怀至诚之心,可以预知未来。当国家将要振兴之时,一定会出现一些吉祥的前兆;当国家行将灭亡之时,也一点会出现一些诸如妖怪之类的前兆。这些预兆可以反映在占卜的蓍草、龟甲中,可以表现在人们的仪容、举止、言谈上。祸患或祥瑞的出现,也一定预先可知。是福,一定可以预先有知;是祸,也必定预先有感。所以,心怀至诚的人就像神明一样先知先觉。
诚,就是自身修养的不断提高和完善;道,乃是自身修养必须遵循正道。道错了,修养就会修向邪路。诚贯穿于事物自始至终的全过程,诚失去了,万物也就消亡了。所以,君子把诚看作是最高贵的品德。诚,并非做到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就可以了,而是要使万物都得到完善和提高。完成自身的修养,叫做仁;使万物都得到完善和提高,使其成为真正有用的物,叫做智。仁和智是人性固有的美德,包涵了不仅成己,而且成物的规律,所以诚这个字,无论是什么时候,无论是放在什么地方,它都是合乎时宜的,也都是适宜的。所以,至诚的人的至诚之心是持续的,不是时有时无的。持续就可以长久,长久就可以得到验证,得到验证是正确的,就可以行之悠远,行之悠远就可以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可以高大光明。博厚,可以承载万物;高明,可以覆盖万物;悠远,可以成就万物。博厚可以与地相比美,高明可以与天相比美,悠远可以与无疆相比美。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道理。圣人之德如此博厚、高明、悠远,以致于看似不现而功业彰显,看似不动而万物改变,看似无为而大有成就。天地之道,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一个“诚”字。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不贰”。对于一个人来说,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正因为天地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阴阳化合,以她的至诚,化育了自然界无以数计的万事万物。天地之道,可以用博、厚、高、明、悠、久来形容。以天来说,清晨,我们一开始所看见的不过是一点点光亮,光亮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以至于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在上面,万物都被它覆盖在下面。以地来说,刚一开始也不过是一撮土而已,后来越积越多,越长越大,以至于广博深厚到今天这般程度,承载五岳而不觉得重,容纳四海而不出现溢,万物皆可承载于上,没有什么容纳不了的。以山来说,刚一开始也不过是拳头大的一小块石头而已,后来越积越多,以至于广大到目前这种程度,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里面储藏。再以水来说,刚一开始也不过是一滴水而已,后来越积越多,以至于达到目前深不可测的程度,蛟龙、鱼鳖都在水里面生活,珍珠珊瑚等很有值价的水产品也不断在水中得到繁殖。《诗经·周颂·维天之命》上说:“看那天道在运行,庄严肃穆永不停。”这两句诗说的就是天之所以成为天的道理。《维天之命》又说;“呜呼,多么显赫又光明,文王的品德真纯正!”。这两句诗说的大概也是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的道理。文王的功德,就在于他能够坚持至诚,纯正不二,永不止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