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教学] 浅谈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与实施

 lztiandi 2016-06-2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高中要开设技术类课程”,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普通高中阶段的通用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宗旨就是开发和培养高中学生的技术素养,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按科学教育规律办事的观念和意识。因而,技术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体系。本文仅就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模式做一探讨。
  
  一、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的几种模式
  通用技术的课程目标紧紧围绕技术素养展开,注重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在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的同时,注重学生技术知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形成了通用技术在课程目标上的独特课程模式。
  
  1、知识渗透模式
  教材的内容结构由技术知识、技能培养、价值规范三部分构成。知识结构包括能从技术设计的角度理解结构、系统、流程、控制的一般概念,了解简单的结构设计、系统设计、流程设计、控制设计的基本知识,即体现了知识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又适应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知识渗透重点在二个方面:其一是知识的扩展。在技术教学中,有必要把有关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等现代科技知识通过渗透的方式适度地传输给学生,从单纯的“学科教育”转向“有关科学技术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现代科学技术观念的形成;其二是知识的应用。理论和实际脱节是以往教育中的一大弊端,因此,指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技术知识非常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学习的知识可以用得上,这样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方法渗透模式
  通用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方法,技术课程中包含许多科学思维的方法,如设计方法、分析方法、优选方法、模型方法、试验方法等等。向学生进行科学的方法教育是技术教育的重点之一,由于这些方法蕴涵于知识的发展过程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或通过技术知识体系的扩展、技能的形成、知识原理的运用,或作一些专门的介绍,有选择、有层次地向学生渗透科学的方法,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技术本质的理解,更能促进学生科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3、技能渗透模式
  技能的培养是通用技术课程重要的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实际应用技能,具有—定的技术探究、应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学习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例如,收集信息的技能、制作的技能、交流的技能、组织科学材料的技能等等。还包括应用上述方法进行动脑、动手、设计、绘制、操作、安装、检测、试验等一系列应用科学的技能。
  
  4、思想渗透模式
  通用技术课程中蕴涵着大量的科学观的教育内容。科学观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技术价值观等。技术课程通过技术发展史实、科学的成就等对学生进行科学基本道德、科学探索精神、科学求实态度和爱国主义的教育。科学精神和品质的教育。主要指科学的态度和作风、科学的道德与情操、科学探索中的科研品质(如谦虚谨慎、严谨求实、吃苦耐劳、探索进取、创新精神、怀疑和批判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二、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几种模式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1、“设计工作室”模式
  所谓“设计工作室”,是以学生自主参与设计工作的全过程,其作用在于培养学生设计创新的意识,通过观察、调查、设计、等活动获得丰富的创作灵感,进而获得情感态度、创作欲望以及技术设计的感悟。通过一个个技术问题的探究,激发设计的欲望,享受设计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形成积极、合作、进取的技术品质。
  
  2、“技术创新教育”模式
  技术创新和技术革新是技术发展的灵魂,课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实践活动中全力贯穿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提炼科学的思维方法,渗透科技教育内容,针对性地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加以拓宽,加深,并进行思维点拨,在活动及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发明、小创造,鼓励出成果。
  
  3、“中学生研究所”模式
  在高中生中设立技术研究所,并聘请校外专家任名誉所长,请校内学有专长的教师任研究所所长,选派一批热爱科学,有钻研精神的学生任副所长。研究所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通过对人们的需求和愿望的调查,发现与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能判断是否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能力与条件。培养学生对自己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选择和决策的能力。
  
  4、“技术产业教育”模式
  在国外,把科学教育同产业相结合已愈来愈成为一种趋势。有的国家是组织学生直接参与工业生产实践,结合产品设计、产业流程等实施科技教育;而有的则是同建筑业相联系,研究材料科学和建筑及其附属水、电、智能设施等的设计;也有的是同高科技产业相结合,让学生直接参与产品研制,等等。由于这种模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技术,经历技术方案的实现或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学会模型或产品的制作、装配、调试等生产流程的过程。体验意念具体化和方案物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发展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其科学态度和精神,并使其直接领悟技术的社会价值。
  
  5、“S.T.S”模式
  这一模式视科学技术的再生产为其最终目标,以促进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为出发点,力图选择人的发展的最佳方式,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个人生存能力并为现代社会所需的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质的合格公民。该模式的基本结构为从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出发,通过某种具体活动形式(科学讨论会、科学实践、科普活动等),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与技术技能,并以模拟方式参与解决与科技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6、“科学技术俱乐部”模式
  在校内设立“科学技术俱乐部”。其活动分为以下几类:①交流技术信息、开展技术论坛、开展技术评比、学术报告、异想天开娱乐活动,开展科技论文发布、社会调查考察等活动。
  
  三、技术课程教育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它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1、让学生亲身体验设计的过程
  设计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亲历由一系列环节组成的设计活动。强调学生的全程性参与,即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方案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交流和评价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技术问题的兴趣和研究愿望,并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促使其主动、有效地参与设计过程,感受技术设计基本理念和方法。
  在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创设一种开放、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创新,使设计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过程,使全体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都得到发展。
  
  2、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指导
  在解决具体技术问题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指导,并把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挑选一些集中体现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技术设计实例,引导学生使用技术思想和方法这把“钥匙”,去打开技术问题的“大门”,从而去体验、领悟技术思想和方法的真谛。
  
  3、倡导学生合作、交流、互动的学习精神
  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差异,选择模仿、合作和研究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应特别重视合作学习方式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分工协作设计某个产品或组成模拟生产线来完成某个技术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注重分工的合理性和均衡性,发挥小组全体成员的作用,形成优势互补,激发每个小组团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加强成员之间、小组之间的及时沟通和交流,培养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形成与他人协作、分享与共进的态度和团队精神。
  
  此外,要积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改变以往的教学过于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倾向,促进课内外的沟通,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技术探究能力。
  
  4、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信息技术是一种重要而又普遍使用的现代技术,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教和学的方式,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工具解决技术问题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要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技术合作与交互式技术学习,以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要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打破对新技术的神秘感、惧怕感,形成对新技术的亲近感。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和碰到书本上没有的新问题,同时也没有多少由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可借鉴和参照,所以要求技术教师应该是一个技术教学的研究者,成为“科研型”的教师。教师一旦以研究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景中,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则对已有的理论会更愿意思考,对于新的问题也会更敏感,更有创见,其教育教学质量也就随之提高。
  
  
  作者:林志权
  作者单位: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