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那篇“差点成为强奸犯的自白”,科普一下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法无心 2016-07-04

今日,一位微博大V自爆黑历史,坦言学生时期 曾经 “精虫上脑”差点与哥们轮奸女同学,最后因为一念之差而没有堕入深渊,事后两人再不提起从此一直是守法好公民。原作者表示说这个故事的本意是提醒女生,男人本质都是邪恶且难以自控的,因此要提高警惕,永远处于防贼模式云云。

且不谈原作者的观点有无可取之处,作为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本渣强迫症般发现其叙述中一段教科书式的心理描写。

这段真实得令人寒毛直竖的心理描写,原po用来论证“男人精虫上脑起来什么都不顾”。

这段话引起很多女童鞋的不适,她们发现:

一段被转很多的博文,@claudiel一段被转很多的博文,@claudiel

于是开始批评原作者 只考虑自己可能遇到的后果, 丝毫不尊重人家女孩子 。

这里依然不作评价,只是本着科普的目的,我想说,姑娘们你们想多了。心理学家几十年前就证实了,有些人的思考方式就是这样的。

换句话说,不同年龄/阅历的人,对同一件事的道德价值判断,很可能是无法调和的分歧,谁也说服不了谁。

为什么?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是一位重量级的发展心理学家,他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大约是所有心理系和教育系的必修课, 在心理学领域内开创了道德推理、道德发展研究的先河。他发现,儿童/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分成很多阶段的。他的实验方法很简单: 向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提出一些具体的情景问题,让孩子们进行道德判断。

劳伦斯·科尔伯格劳伦斯·科尔伯格


一个很典型的问题是伦理困境。

海因茨偷药问题:一个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种药来救他妻子的生命,药的售价是成本的十倍,海因茨买不起这种药,只好闯进药店,偷走了这种药。请问,海因茨应不应该这么做?为什么?

海因茨偷药问题海因茨偷药问题


大家不妨闭上眼设想一下,你会如何作答?

在实验中,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比如有些7岁的孩子会说,海因茨不该偷药,因为他会被抓住。而有些孩子则说,他应该去偷,因为药可以救他妻子的命。比如13岁的孩子会说海因兹没有错,药商定价太高本来就不对,而人命比赚钱重要。而16岁的孩子则会说,海因茨违反了法律,如果其他人跟风模仿,将会造成社会的崩溃。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偷不偷药都说得通,这些心理学家到底要研究什么啊摔!

这个问题的重点不是“应不应该”——不管可怜的海因茨做不做小偷,都有他自己的理由。心理学家关注的重点,在于孩子们所阐述的“为什么”。

根据孩子们给出来的理由,科尔伯格总结出一个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随年龄而有规律地发展的。他们会按顺序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并且不会产生跳跃性飞跃。换句话说,儿童不仅仅是在学习道德标准,而且是在建构道德标准。这就意味着在完成前一水平的道德认知建构前,儿童根本无法理解和使用后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只有经历而且建构了前一阶段的内在道德模式,儿童才会使用该阶段的概念来解决道德两难问题。

第一阶段:服从、惩罚

这个阶段的幼童,以自身利益为导向,认为会挨罚的行为就是错的,是“坏孩子”。


例:海因茨不该偷药,因为他会被送进监狱,失去自由。

第二阶段: 利己主义

这个阶段的孩童, 依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但能意识到他人的利益,认为“能得到糖果的就是好的。”

例: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如果他的妻子获救,就会活得更快乐,就算是进监狱。

 一般来说,9岁以下的幼童,其道德认知水平基本上处于这两个阶段。简而言之,他们只关心趋利避害,吃糖果=好,打屁屁=坏。


第三阶段: 人际和谐、一致(好孩子、坏孩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学校生活的开展,孩子们的道德判断就不仅仅考虑到自己,而是会考虑到群体以及人际关系。孩子们会认为对他人有好处的行为,或者会讨他人喜欢的行为便是好的。


例:海因兹应该偷药救妻子,这样才是一个好丈夫。

第四阶段: 法律、秩序

这时候的儿童和少年,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社会属性,意识到了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甚至在有些时候会做出显得冷血无情的判断。


例:海因兹不该偷药,因为法律禁止偷窃,这是违法行为。而法律是神圣的。(而不仅仅因为这样会进监狱)

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大多数人的道德认知会停留在这一阶段。只有15%以下的成年人会发展到更高的阶段。

第五阶段: 人权、社会契约

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盲目地相信法律,而是会发展出个人的道德原则。他们知道道德与法律秩序有时会冲突,但还是倾向于维持法律。

例:应该偷药。不管法律如何规定,每个人都有选择活下去的权利。

第六阶段: 普遍的人类伦理

少数人在少数情况下,会开始以普遍的道德准则来进行判断。

例: 海因兹设法救自己妻子的性命无可非议,但他没有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别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他这么做,对别人是不公正的。

科尔伯格和他的同事们发现,能达到这一阶段的人极少。相当部分的20岁以上成年人连第五阶段都没能达到。

上一张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总结图表:

科尔伯格的六阶段发展理论。注意其中的原因总结只是可能的论据范例,并非标准答案科尔伯格的六阶段发展理论。注意其中的原因总结只是可能的论据范例,并非标准答案


回到前面那个“差点成为强奸犯的自白”。当然我们都知道强奸是犯罪,并非像海因茨偷药问题那样的伦理困境。然而我们假定它对于原作者来说确实是个伦理困境。我们再看一下,原作者提供的那段心理描写,符合科尔伯格道德理论的哪个阶段?

答案显而易见。两个毛头小子只是在分析如何“避免惩罚”,由此可见,这两个中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还处于第一阶段:服从、惩罚。科尔伯格认为,停留在这个阶段的一般是学龄前幼童,现在看来他的理论有必要修正一下。

当然人都是会成长的。想必写这段话的原作者已经长大,发展出了更高的道德认知水平,不然也不会把这件事以警示的口气说出来。

而科尔伯格的理论认为,人们不能跨越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认识问题,更不会逆转到更低的阶段。举例来说,处在第一阶段的人能认识第二阶段的道德判断,但对于更高阶段的道德判断就不能理解 。因此,当时“精虫上脑”的两个男孩子,是无法理解诸如法律、人权、尊重之类的第四阶段以上的道德准则的。

以下是一些其他的科尔伯格道德困境,可以拿来测试一下周围人,根据他们给出的理由,看看他们属于哪个道德阶段。如果两个人的道德认知相差了不止一个阶段,那么基本可以判定为三观不合,如果对方是成年人,就别浪费时间跟ta废话啦。

弟弟问题:乔的爸爸许诺乔,如果乔挣够了50元钱,就可以拿这笔钱去野营。但等乔挣够了钱,爸爸又改变了想法,让乔把这50元都交给自己。乔十分失望,向他的爸爸撒谎说自己只挣到10元,然后把这10元交给了爸爸,自己用40元去野营了。乔把这件事告诉了弟弟,请问,弟弟应该把事情的真相告诉爸爸吗?为什么?

两兄弟问题:两个问题少年打算离家出走,但是缺钱。哥哥偷偷潜入一家商店,偷走了1000元。弟弟来到一个心地善良的老人家里,哭诉自己得了重病,需要1000元钱救命。虽然老人并不认识他,但还是慷慨解囊,给了弟弟1000元。两兄弟因而顺利地离家出走。请问,谁的做法更恶劣?为什么?

最后需要说明一下,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并非完美无瑕,还是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批评,比如可能的性别文化偏见(接受测试的儿童都是西方男性),比如一个人的口头描述并不能反映真实行动;比如时代发展了孩子们的认知普遍早熟,比如第六阶段缺少实证研究的证据,等等。但不失为一个教科书级别的经典案例。

最后,希望年轻的粑粑麻麻们牢记这个理论:要想让孩子顺利达成道德认知发展,最好的做法为他们提供比他目前道德判断水平高一个层次的道德讨论题,来刺激他们向更高的阶段发展,而不是超越阶段的简单说教。

强行科普结束,谢谢观赏!

(P.S.学渣求轻拿轻放,若有错误请大力指出o(*≧▽≦)ツ )

参考资料

Kohlberg, Lawrence (1971). From Is to Ought: How to Commit the Naturalistic Fallacy and Get Away with It in the Study of Moral Development.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Kohlberg, Lawrence; T. Lickona, ed. (1976). "Moral stages and moralization: The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pproach". Moral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Theory, Research and Social Issues. Holt, NY: Rinehart and Winston.

Colby, Anne; Kohlberg, L. (1987). The Measurement of Moral Judgment Vol. 2: Standard Issue Scoring Manua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rain, William C. (1985). Theories of Development(2Rev ed.). Prentice-Hall.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资深懒癌患者感谢@claudiel @奶酪包真的好难买 提供微博截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