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首次出版是在美国,在西方世界红极一时,1985年由冯友兰的弟子涂又光先生翻译为中文版出版。它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可以影响大众一生的文化经典。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拥有众多的读者,是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借鉴中国传统智慧、启迪现实人生的入门书。 《中国哲学简史》并没有那么枯燥,看多了鸡汤,不如读一点真正的智慧。 中国哲学的精神 说到这本书,不得不提到韩国首位女总统朴槿惠,她精通中文,尤其钦佩冯友兰。“20多岁时曾面临难以承受的考验和痛苦。”她说,在艰难的岁月中,《中国哲学简史》蕴含了让她变得正直和战胜这个混乱世界的智慧和教诲。冯友兰对中国哲学深入浅出地讲解,让这个深陷苦难不能自拔的心灵,重新获得了信心与光明。 这也正是《中国哲学简史》开篇所讲,“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是哲学的。”哲学贯穿人的始终,哲学可以给你带来力量。 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我所说的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个人、每个事物都应当看做宇宙的部分。当一个人思想宇宙的时候,他是在反思地思想。 中国人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中国圣人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 中国哲学为什么产生? 在思想的时候,人们常常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他就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因而他的哲学也就有特定的强调之处和省略之处,这些就构成这个哲学的特色。 中国是大陆国家。古代中国人以为,他们的国土就是世界。因此,中华民族以农业为生,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他们所谓的“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我们看出中国思想的两个主要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它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是同一轴杆的两极。两者都表达了农的渴望和灵感,在方式上各有不同而已。道家的人主张,圣人的精神修养,最高的成就在于将他自己跟整个自然即宇宙同一起来;而儒家学说大部分是论证家族制度的合理,或者是这种制度的理论说明。因此,儒家学说自然而然成为正统哲学,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现代欧美的工业化侵入,改变了中国生活的经济基础为止。 儒家学说是社会组织的哲学,所以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学。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农”的眼界更为重要的是限制着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哲学家对于事物的直接领悟作为他们哲学的出发点。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哲学里,知识论从来没有发展起来;为什么中国哲学所用的语言,富于暗示而不很明晰。 任何民族或任何时代的哲学,总是有一部分只相对于那个民族或那个时代的经济条件具有价值,但是总有另一部分比这种价值更大一些。每个哲学各有不变的东西,一切哲学都有些共同的东西。为什么各个哲学虽不相同,却能互相比较,彼此翻译,原因就在此。 中国哲学的“百家争鸣” 在公元前5世纪到3世纪,争鸣的学派的数目很多,中国人称它们为“百家”。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的文章中把以前几个世纪的哲学家划分为六个主要的学派: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早在公元前7世纪有些贵族成员,由于当时的战争或其他原因,丧失了他们的土地和爵位,因而下降为普通庶人。也有些普通庶人,由于具有特殊才能或受到特别宠信,变成了国家的高级官吏。各门学术原来的官方代表人物流落在普通庶人之中。这些原来的贵族或官吏流落民间,遍及全国,他们就以私人身份靠他们的专门才能或技艺为生。这些向另外的私人传授学术的人,就变成职业教师,于是出现了师与官的分离。 我们所说各家的“家”字,就暗示着与个人或私人有关的意思。在没有人以私人身份传授自己的思想以前,不可能有什么思想“家”,不可能有哪一“家”的思想。 有各种不同的“家”,也由于这些教师各是一门学术、一门技艺的专家。于是有教授经典和指导礼乐的专家,他们名为“儒”。也有战争武艺专家,他们是“侠”,即武士。有说话艺术专家,他们被称为“辩者”。有巫医、卜筮、占星、术数的专家,他们被称为“方士”。还有可以充当封建统治者私人顾问的实际政治家,他们被称为“法术之士”。最后,还有些人,很有学问和天才,但是深受当时政治动乱之苦,就退出人类社会,躲进自然天地,他们被称为“隐者”。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 - 版权信息 - 本期编辑 王薇 内容摘自《中国哲学简史》,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及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emily_wangwe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