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伶的智慧

 老刘tdrhg 2016-07-12

刘伶的智慧

这个世界总是会有一些人,不管在如何黑暗恶劣的环境中,不管面临丛林法则如何的逼迫,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些决不能被触碰的底线。某些时候,他们自身难保,还要不顾一切伸出手去救人;有些时候,他们不忘责任,在所有人睡着的时候坚持清醒。他们并非为了自己而活,而是为了他们自己注定看不到的未来而活——因为正是他们的努力,坚持做更美好的自己,才可能在一片漆黑中,放射一点光,在一片冰冷中,燃烧一点热。而那点光,那点热,未能温暖自己,却照亮了后来者的道路。

竹林七贤中,嵇康是这样的人,阮籍也是这样的人。但更多的人,或者选择妥协,力所能及的事保全自己,一如山涛;或者一退到底,逐渐麻木甚至变态,就像王戎;或者用自己的方式,去努力保持自己灵魂的洁净和内心的纯粹,这就是阮咸,这就是刘伶。

刘伶的智慧

长久以来,“竹林七贤”中嵇康阮籍的光芒远远遮盖了刘伶,这固然是自然,阮咸也好,刘伶也好,他们都希望呆在不被世人瞩目的安静角落,不被卷入任何权力名利的漩涡而保持自我世界的完整,于是世人忽略了他们,史书也遗忘了他们,以至于后人努力追寻他们的痕迹时,也会被苍白无力所笼罩。但我们并没有理由去苛责甚至嘲笑他们。他们或许不是惊世骇俗的天才,却更有普通人喜怒哀乐的亲切。如果比较七贤的命运,或许我们会发现,嗜酒的刘伶非但不糊涂,反而在他有生之年将自己的的智慧发酵成了一坛酒,经历千百的窖藏后,即使原本平凡,也散发着独特的香味。

刘伶的智慧

《晋书》本传云:“刘伶字伯伦,沛国人也,身长六尺,容貌甚陋。放情肆字,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澹漠少言,不妄交际,与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携手入林。”又有《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之十三》记载:“刘伶身长六尺(1米4到1米5之间),貌甚醉憔,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刘伶容貌之猥琐大概在当时是出了名的,而他家世门第也相当低(阮、王均出身望族,嵇康娶的是公主,而山涛虽出身不高但当时已经有了相当的官位,只有向秀存疑),很难与其他六贤相比拟。嵇康阮籍明显心高气傲,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引刘伶为同类,可见刘伶的才华气度自然不俗。才情,当然是七贤的首要条件。毕竟真正的朋友是用来交换思想的。

刘伶的智慧

但刘伶的才华,其表现形式却更让人看不懂。虽然我们都能理解有才华的人自然也会有异于常人的性情,更何况是盛产行为艺术家的魏晋:哭穷途的阮籍,不喜欢洗澡偏喜欢打铁的嵇康,晒“犊鼻裈”“未能免俗”的“阮咸”……但似乎只有刘伶把行为艺术玩得超乎生死。《晋书》中记载他:“初不以家产有无介意。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即埋我’,其遗形骸如此。”(参见蓝雯轩《世说新语之刘伶醉酒》)每个人固然都有一腔需要发泄的苦闷,唯有刘伶将自己所有的爱恨都宣泄在酒里,他常常和不三不四不管什么人都喝酒, 穷困潦倒还一饮千殇,还时不时跳跳“天体舞”, 让人觉得,他已经到了能怎么作践就怎么作践自己,彻底把自己的人生当成一个游戏的地步。

刘伶的智慧

他这辈子,似乎除了喝酒什么事都没干过,唯一流传下来的文章就是《酒德颂》,“伶虽陶兀浑放,而机应不差。未尝措意文翰,惟著《酒德颂》一篇。”这篇不到二百字,被视为中国“酒文化”纲领的《酒德颂》,令人惊讶的彰显着刘伶不苟凡俗的才情。文中那个“唯酒是务,焉酒是务,” “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幕天席地,纵意所如”的大人先生,何尝不是刘伶毕生憧憬的理想人物?在他眼中,酒超越了金钱权力,超越了名利生命,超越了天地万物。“不措意文翰”的刘伶在酒乡之中,任由自己的思绪上天入地,自由驰骋,体验着仙人一般而人间难得的自由。把一篇《酒德颂》,用自己的一生,实践成一曲对自由的颂歌。

这个刘伶费尽一生笔墨勾勒的云中酒仙形象,如雪泥鸿爪,稍纵即逝,此世不可再得,后世更难觅痕迹。

刘伶的智慧

不管什么时代,嗜酒的人都很多,官场商场等等名利场尤其多。为何要喝那么多酒?甚至明知会喝出肝硬化肝癌胃癌脑溢血心肌梗塞还要喝?有时候他们自己都不明白。不明白的人是醉鬼,是酒徒,却不是刘伶。和其夫人所说“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参见《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之三》、蓝雯轩《世说新语之刘伶醉酒》)截然相反,他活了差不多八十岁,是竹林七贤中最为长寿者,一个醉了比醒着的时候还多得多的人能在“七十古来稀”的时代活到这样的高寿,所凭借的究竟是什么?还是智慧。酒在刘伶的生命中,不仅仅是宣泄的出口,也不是什么许多酗酒之徒所谓逃避现实的手段,甚至不是阮籍那样一浇块垒的工具。酒对刘伶而言,是唯一让人摆脱寂寞永远常伴左右的莫逆之交,是逃脱这令人厌倦的纷争世间最大的凭借,是通往让人向往的纯性灵世界最后的通道。所以刘伶说自己“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甚至醉后便脱衣裸形,以天地为栋字,屋室为裈衣,尽情在酒中释放着最真实的自己。他完全没有没有被酒精控制,相反,藉由酒,他懂得了如何享受人生。智者刘伶找到了一个自己可以忘情沉浸的世界。不管外面如何血雨腥风,他的醉乡始终安静完整,别有洞天。这或许有些另类,却总远远好过钻研厚黑之学,将自己所有的精力和生命都燃烧在算计他人,计较蜗角功名之上吧。

刘伶的智慧

在飘摇的时代之中,一个人总得有点慰藉,有点坚持。但坚持太多,就变得过刚易折。刘伶的智慧让他看清了自己,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他知道自己并没有阮籍嵇康那样的才华,他也知道才华和傲气永远相依相伴,他所求的,只是保全自己,既要保全自己的真性情,也要保全自己的命。“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徐曰:‘鸡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比起之前他在受到别人讽刺时反过来讥讽别人:“诸君何为入我裈中?”这一次,刘伶却妥协得十分彻底,眼看着要挨打了,身高不足一米五的刘伶大概也知道自己定会吃亏,立即换了一个人一般形容自己为“鸡肋”(看史书的形容,刘伶大概也真和鸡差不太多),等于伸过脸去让对方揍,口中还念念有词:“知道您的拳头硬,我这把老骨头撑不起。”他似乎完全不计较是和一个“俗人”(双重意味,既没有文化也没有门第的人,这种人和士大夫在那个时代是绝对泾渭分明的)争执,被一个俗人打,又要向一个俗人服软,(若是真的计较这个也不会和俗人发生争执了),完全不顾当时士大夫最看重的脸面尊严,一句话便化干戈为玉帛。对方也只能在这陡然的形势变化中绷不住被逗笑的脸,放下拳头而去。刘伶放下了自己,把自己“埋进了尘土里”,反而活得更有底气。

刘伶的智慧

于是,靠着这样的人生智慧,刘伶才得以在司马氏手中全身而退。《晋书》中都感叹其“尝为建威参军。泰始初对策,盛言无为之化。时辈皆以高第得调,伶独以无用罢。竟以寿终。”一个“竟”字,确实让人感到惊心动魄,终魏晋南北朝一代杀害文人的最大原因,恐怕在于每一个政权的合法性都不够稳固,唯有此,才对思想的钳制特别严格。被杀害的不用说,剩下的,也要让其永远活在朝不保夕的巨大恐惧之中,时时刻刻给这些文士思想家们制造巨大的精神压力,让其无力不敢质疑。而刘伶却能绝境逢生,畅达顺意的度过了一生。既能和反对派们心心相惜把酒言欢,又逃过了统治者的残酷报复,在司马氏眼中,刘伶不过是一个无能的醉鬼,形同蝼蚁,掀不起风浪。刘伶的迷离醉眼,超乎寻常的洞察了对时事的奥秘,所以才能在那个时代“竟以寿终”。要知道被人看出来的“聪明”很多时候不是真的“聪明”,在天昏地暗风雨如晦的社会环境中,能善始善终,何尝不是一个不愿同流合污的人能做到的一种极致?

刘伶的智慧

醒又如何,醉又如何,这世间的太多事,都在似是而非之间。唯有千年之后,透过那一只只酒坛子,我们才能看到那另类又有些悲凉,却实在无计可施的刘伶的智慧。也许不够完美,却那么真实。

刘伶的智慧

刘伶的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