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结构与功能----手功能恢复的解剖基础

 雨润秋实 2015-07-13

来源:手功能康复协作平台

手在人们正常的日常生活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严重降低了个人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手功能在临床康复治疗过程中恢复速度较慢,疗效不明显,是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在探寻有效改善偏瘫患者的手功能康复治疗方法的同时,掌握上肢和手的详细解剖对于康复从业人员来说是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必备基础。



图1

图1中可以观察到手的姿势和功能有很多种,不同的手势可以完成不同的活动。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手具有精细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器官。在其精细繁多的动作中,可大致归纳为:提物、夹物、平持、钳捏、握圆柱和拧圆盘等6种动作。手功能的体现不仅仅依靠手来完成,它需要上肢的参与,带动手一起完成各种日常功能活动。因此,正常的日常功能活动是建立在正常的结构基础上实现的,上肢骨包括肩胛骨、锁骨、肱骨、尺骨、桡骨、8块腕骨、5块掌骨、14块指骨。这些骨骼相互关节形成骨架结构,为日常生活运动奠定结构基础。

图2

上肢和手的正常结构是手功能完成各种活动的基础。图2 显示的是人体上肢正常的长度和生物力线以及各骨之间的正常角度:A表示上肢轴线(通过肱骨头、肱骨小头和尺骨头);B表示肱骨纵轴线;C表示尺骨纵轴线;D表示肱骨远端关节面连线;E表示上肢全长(肩峰→中指尖);F表示臂长(肩峰→肱骨外上髁);G表示前臂长(肱骨外上髁→桡骨茎突尖);a表示提携角(肱外偏角)5?-15?;d表示肱骨角83?-85?。


图3



图4



图5


图6

骨骼连接的相对活动离不开关节的构造,上肢和手完成各项活动均需要通过肩关节(图3)、肘关节(图4)、和腕关节(图5)以及手指间关节(图6)的共同配合。上肢和手的细小关节构成了手功能灵活性的基础,同时关节又是本体感受器密集的部位,因此,手的精细功能依赖于关节的存在而存在。脑卒中后上肢表现为屈曲紧张模式,手表现为手指屈曲紧张,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康复干预,其导致的关节挛缩将会严重影响手的正常功能。

另外,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离不开动力系统——肌肉和韧带,上肢和手的肌肉相互密切配合完成正常生理活动,包括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如图7。脑卒中后患者,主要出现以胸大肌、胸小肌和肱二头肌张力增高的病理特征,从而限制了肩关节的活动。


图7

肘关节的屈曲和伸展,手的掌屈和背屈,手指的屈曲、伸展、内收、外展等的相关解剖如图8、9。脑卒中后,患者主要以桡侧腕屈肌和尺侧腕屈肌以及拇长屈肌和指深屈肌的张力增高为主,从而形成手的掌屈、握拳的姿势。


图8



图9


上肢和手的精细运动功能主要靠多块小肌肉共同参与完成各种运动,下面总结成表格的形式展示:




运动功能的实现需要正常的神经支配,神经在运动过程中通过支配和指导作用来控制肌肉的收缩,从而产生相应的生理运动。脑卒中后周围神经脱离了中枢神经的控制,表现出运动的异常模式,掌握神经控制的肌肉分布能够更好地利用康复治疗技术来抑制脑卒中后手功能出现的异常模式,进一步促进正常模式的出现,从而使脑卒中患者的手功能更快、更好地恢复。

脑卒中后患者的上肢康复训练以关节、肌肉训练为重点,因此,熟练掌握这两块内容,才能够及时发现康复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治疗,避免患者在训练过程中产生损伤,延误康复进程。

从与手功能相关的骨骼、肌肉、神经等解剖基础入手,能让我们在精确掌握结构的前提下,找到与手功能相关联的康复治疗新方法,从而为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带来福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