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分析二 我在书上看到这则病案,觉得很有意思,值得讨论和重视:
男,26岁,1995年9月6日初诊:2个月前劳作大汗,冷水淋浴后发热头痛,按感冒服用西药后热退,4天后又发热至今,就诊时已经60余日。每天下午3时许发热至次日黎明热退,热势波动在38.5-39.6°之间。刻诊:体温39.1度。面容消瘦,肢体困重,乏力倦怠,少气懒言,脘痞纳差,口干思饮但饮之不多,舌红干,苔白厚如积粉。 辩证为:湿热内伏膜原,阻于气分,诊为湿温。 处方:杏仁6 白豆蔻6 厚朴6 法半夏6 草果6 柴胡6 薏苡仁15 槟榔9 黄芩12 知母12
二诊:服方四剂后,不仅发热不退,而且乏力益甚,口干唇焦,舌红干、苔白厚而燥,查T39.5℃ 处方:西洋参9 五味子9 杏仁6 白豆蔻6 薏苡仁12 枳壳10 川石斛15 麦冬15 芦根18
三诊:服方三剂,热虽未退,但身体困重,少气乏力明显好转,口干减轻,舌体明显转润,此乃气阴渐复,有托邪外出之兆。遂转方如下: 杏仁6 白豆蔻6 枳壳6 淡竹叶6 西洋参6 通草6 薏苡仁9 大豆黄卷9 川石斛12 五味子12 麦冬15 芦根15
四诊:服方2剂,占汗热退,倦怠乏力,舌红干,少苔,知饥不食,脉细弱。 推荐(0) | 引用(0) | 阅读(597) | 评论(2) | 举报 下篇:由“动脉”想到的脾胃升降机制 最近读者: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