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前脑畸形(Holoprosencephaly) ,又称前脑无裂畸形:前脑不能正常分裂形成两侧大脑半球,导致侧脑室和第三脑室融合,颜面和脑组织结构和功能缺陷。 发病率约为胚胎中1:250,出生婴儿1:5000-10000。性别比:男:女=1:3(无分叶型);男:女=1:1(分叶型) 。全前脑畸形由多因素遗传,复发率6%。常染色体显性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合并染色体异常和多种综合征。(胎儿影像网-Fetalecho整理 Yuan Shen 编译)

全前脑 【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学-李胜利】
病因病理 前脑的发生 前脑包括间脑和端脑。原始前脑在胎儿第4~8周经过分裂与憩室化,形成端脑、前脑并分化出脑室系统。在胎龄25~30天时,前脑从神经管头端伸出。开始时仅为起自前神经孔背唇中线上的一个囊泡。这一囊泡为第三脑室和室间孔的原基。间脑和端脑的嗅叶将在其周围发生。在胎龄30~40天时,中线囊泡发生分裂并向外形成袋状,构成两侧脑泡。后发育成侧脑室被边缘叶所包绕的那一部分。最后,在第80~90天,侧脑泡进一步发生精细改变而形成复杂的管状结构,是未来的边缘上叶的核心。因此,前脑形成的主要时期是胎龄第2、3个月。若在这一时期,发生障碍即引起一组复杂的颅脑和面部畸形称为前脑病。

全前脑发生 【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徐佩莲】 定义与命名 全面脑畸形是指在胚胎4~8周时,原始前脑分化发育过程中发生障碍,使前脑大部分没有分开。而出现终脑与间脑的高度形成不全。1882年,Kundrat最早对这类畸形以无嗅脑畸形加以记载,指出典型的无嗅脑畸形满足以下3个条件:①面部中线性畸形,如唇、腭裂畸形;②嗅球、嗅束缺如;③单脑室。后来人们改称为'全端脑畸形'和'全前脑畸形',以更确切地表示畸形的特点。1959年Yakovlev提倡以'全前脑畸形'称之此种畸形,1963年DeMyer和Zeman将之正式命名为'全前脑畸形'。
病因及联合畸形 致畸原:酒精;苯妥英;维生素A过量;糖尿病饮食;先天感染;放射源暴露。 胚胎学:发育早期前脑分裂缺如。 联合畸形:先心(特别是右室双出口);脐膨出;Dandy-Walker复合体;四肢发育畸形;小头畸形;巨头畸形;单脐动脉。 联合综合征:Shprintzen综合征, 先天性缺指(趾)畸形-外胚层发育不良面裂综合征(ectrodactyly-ectodermal dysplasia- clefting );70%以上染色体异常:13三体,18三体,三倍体,各种结构异常7q缺失。
病理表现 全前脑畸形病理特点为侧脑室分离不全而呈单脑室,无大脑镰、胼胝体、透明隔及半球间裂。全前脑畸形是前脑分裂过程中完全性缺陷,脑体积很小,重量在100g以下,仅包括一个残留的原始中线脑沟,覆以一层马蹄状的大脑皮层,其沟回结构大而简单,单一的脑室没有中线结构。通过导水管与第四脑室交通,基底节和丘脑神经核均未分化,不能区分,两侧均有大脑中动脉,但大脑前动脉是单一的。 镜下检查大脑皮层呈边缘叶的细胞结构类型,没有新皮层发育。 前脑分裂过程中最轻微的缺陷是无嗅脑畸形,即一侧或两侧嗅球、嗅束缺如,伴有不程度的嗅叶发育不全,半球完全分隔,脑室正常,胼胝体存在。 全端脑畸形的缺陷不如全前脑畸形严重,第三脑室和间脑核已经分化,脑重量几乎正常,两半球已分隔,但两侧半球深部皮层仍有连续,胼胝体发育不全或缺如。 前脑分裂过程中的缺陷常伴有面部中线畸形,面部畸形的严重程度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脑畸形的程度。 全前脑畸形常合并以下畸形;唇裂、腭裂、小眼球、无眼球、无鼻、扁平鼻、眼球距离过近等面部畸形;其他尚有前连合缺如、锥体束缺如或形成不全、脑血管异常、垂体缺如、脑干发育不全等;脑以外的畸形有先心病、内脏转位、生殖泌尿道畸形、手足畸形、副脾等。
分型 DeMycr和Zeman(1963)将此种畸形分为三个主要类型:
(1)无分叶全前脑畸形,最严重的一型。前脑完全不分裂,导致单一的脑室和融合的大脑半球。大脑镰、胼胝体、透明隔、穹隆、视束、嗅球缺如。丘脑融合。 (2)半分叶全前脑畸形:大脑半球有轻度分裂的趋势,半球裂部分形成,特别是后部。原始枕角可能发育。 (3)分叶全前脑畸形:大脑半球有明显的分裂趋势,半球裂几乎完全形成。脑室完全分开。
又将全前脑畸形伴有面部畸形分为5型;①单眼畸形; ②头发育不全畸形; ③猴头畸形; ④中线唇裂; ⑤上居中央部-门齿始基残留。

全前脑分型 特征表现 全前脑畸形合并一系列颜面畸形,从重到轻颜面部的表型有: 1)独眼畸形:一只位于中线的融合的眼睛位于象鼻之下。即一只眼睛占据原先鼻子的位置。鼻子缺如或者一个如同象鼻一样的管状附件位于眼睛上方。 2)Ethmocephaly:眼距过短,合并一个象鼻, 3)Cebocephaly(猴样头):眼距过短合并单鼻孔(是小且扁平的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发育不完全的眼睛下面)。 4)眼距缩短合并中线面裂。 5)轻度颜面畸形(孤立的或复合的)

独眼 喙鼻

眼距过短

象鼻或异常鼻骨形成.
临床表现 在无嗅脑畸形中。2/3有染色体异常,但在全端脑和全前脑畸形中,染色体异常较少见。80%的染色体的畸变为13~l5染色体三体,20%为18-三体,2l-三体和13~15环形染色体。 几乎所有面部中线严重畸形的患儿,均有全前脑畸形.但并不是所有全前脑畸形的患儿都有面部畸形。1975年Lemire对伴有前脑分裂过程中缺陷的面部畸形作了如下分类: 重度:位于中线上的单眼球、无眼球、小眼球、鼻缺如、单鼻或双鼻、唇裂和腭裂; 中度:眼球距离过近,小眼球,前颌发育不全,扁平鼻伴单鼻孔,唇裂; 轻度:眼球距离过近,小下颌,唇裂;无畸形的正常面容:容貌变形但无特殊异常。 在各型的全前脑畸形中,其表现也有差别,一般都表现为小头畸形或三角头畸形,有的合并脑积水,无脑叶型全前脑畸形是最重的一型,几乎均合并明显的中线性颅面畸形。半脑叶型的畸形程度比无脑叶型为轻,面部畸形已不严重,可仅有腭裂等,病儿可存活,但有精神呆滞。全脑叶型为最轻的一型,一般无面部畸形,病人可活至成人,但有智力低下。

象鼻

唇裂

喙鼻

唇腭裂
辅助检查 (一)CT ①无脑叶型:无大脑半球.仅有一层菲薄的原始皮质围绕单一扩大的脑室,第三脑室位于单脑室的下方,四脑室正常。②有脑叶型:部分分裂为两个大脑半球,可见侧脑室,但前角仍有融合。 (二)MRI 1.无脑叶型全前脑畸形的MRI表现为:①半球间裂与大脑镰完全缺如;②单侧无脑叶,常呈盾形;③胼胝体缺如;④鞍上单脑室呈马靴形;⑤第三脑室缺如;⑥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缺如,伴大脑内静脉缺如;⑦大脑前动脉仅有一支,伴大脑中动脉发育不良。 2.半脑叶型全前脑畸形的MRl表现为:①后脑半球间裂、大脑镰及有关硬膜已部分形成;②胼胝体仅具雏形或未发育;③侧脑室颞角枕角部分可辨;④第三脑室仅具雏形;⑤脑深部静脉发育尚差,有变异。 3.全脑叶型全前脑畸形的MRI表现为:①前部已可见近乎完整的半球间裂及大脑镰;②在浅的半球问裂以下,即额下回区,双额叶部分融合,灰白质直接相连;③侧脑室体狭窄,而枕角与颞角已发育完好;④双额角融合成方形,伴透明隔缺如。
超声表现 超声发现:12周前即可做出诊断 无分叶和半叶型:
1.单一,镰刀样或马蹄样的脑室,共同脑室引流入背囊。 2.半球裂,胼胝体,透明隔缺如,中线回声缺如 3. 皮质缘薄 4.单一,融合的丘脑 5.小头畸形 6.脑室扩大,脑积水 7.相关颜面部畸形:1) 眼距过短;独眼畸形2) 象鼻 或异常鼻骨形成 3)中央面裂,唇裂,腭裂 分叶型:额叶脑室融合,侧脑室后角可见分离。

无叶全前脑:(A) 矢状位显示残余脑组织和单一脑室。从上到下显示全前脑呈薄饼样,杯样和球样。灰色显示残余的脑组织. (B)新生儿矢状位,显示杯样无叶全前脑,C单一脑室,向后延伸为背囊S。 (C)矢状位显示薄饼样全前脑,V单一脑室腔向后延伸为背囊C。枕叶脑组织(弯箭)和额叶脑组织(直箭),以及脉络丛(开口箭)可见。

多例无叶全前脑畸形:可见单一,镰刀样或马蹄样的脑室,共同脑室引流入背囊。2.半球裂,胼胝体,透明隔缺如,中线回声缺如 3. 皮质缘薄 4.单一,融合的丘脑

(无分叶型)全前脑畸形。

(半分叶型)全前脑畸形。
全前脑畸形的分类和特征
分类 特征 无分叶 (宫内最常见) 丘脑融合 颜面畸形 ,单一脑室腔 ,大脑镰缺如 半叶型(最少见) 丘脑融合 颜面畸形 ,单一脑室,大脑组织特别是枕叶枕角 分叶型 (经常在新生儿发现) 正方形的前角 透明隔腔缺如 ± 脑室扩大 ,相对正常的颅内解剖
鉴别诊断 积水性无脑畸形和无分叶型的全前脑畸形很象。不同点在于前者可见第三脑室,丘脑也没有融合。 巨大颅内液体积聚的鉴别诊断: 巨大颅内液体积聚的三个原因:脑积水,全前脑畸形,积水性无脑畸形
畸形 大脑组织 大脑镰 融合的丘脑 中线腔隙 脉络丛悬挂 颜面中线结构畸形
脑积水 有 有 不融合 无 是 无 全前脑畸形 有 无 融合 有 极少 有 积水性无脑畸形 无 有 不融合 无 极少 无
临床处理 早期核型分析。 预后:严重病例出生6个月内死亡。幸存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智力损害。 全前脑畸形无特殊治疗。对全脑叶型合并脑积水者可行脑脊液分流术,预后尚可。
典型图例




|
5.jpg (7.09 KB, 下载次数: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