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的故事 ——道家、易经、中医之杂论

 johnney908 2016-07-21

生命的故事 ——道家、易经、中医之杂论 (一)

             作者:王健  

  



    道家以为,天地万物,皆为一气所变化。

谭峭《化书》云:“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

道家神仙张伯端《悟真篇》谓: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和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天下万物生成之理,尽在于此。实际上,这个道理源自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一”者,气也。老子又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者,亦一气也;“无”者,道体也。

于人,则其生也,聚而成形;其死也,散而为气。有形之躯,也是依气的运化所支撑。

人一旦有了形质之躯,则执着此有形之身体为“我”,念念不舍,佛家谓之“我执”。

殊不知,此形质之躯,实为气化的幻相而已。而且,此气化的有形之躯也是念念迁流,无有暂住,因为其背后气的运行变化无有停息。

形质之躯一旦形成,便有见、闻、觉、知的有限生命功能。凡夫所迷,不仅深深执着这个时时变化着的有形身体,更是执着这个身体的见闻觉知的功能所攀缘的色、声、触、法等外境。身体本来就是一气之所幻化的,这个幻化的、暂有的身体的见闻觉知所攀缘的外境更是幻中之幻。然而,人却深深执着于其中,迷之更迷。

道家的生命观以为,生命是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神通过气的作用呈现为有形的现象生命。凡夫一旦拥有形质之躯,就牢牢执着不放,而迷失了身体背后真正的主人神、气。

故而,道家以为,要认识生命的真相,须“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化书》)初步必须放下对这个形质之身的执着。

道家神仙曹文逸《灵源大道歌》云: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动兮气自定。真实的生命并非此形质之躯,而是形成这个身体的气。而气也只不过是更核心的生命——神(性)的一种功能、作用,故而还有由气化神的深入修持。

道家所谓修行、悟道,无非是先建立这个生命的见地或认识,再依具体方法去把握这个气,把握形成生命的这个能量——气,那么长生久视或变化万端自不在话下。长生久视的目的仍是借假修真,以成就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返本还源之终极成就。

行笔至此,仍然依《灵源大道歌》所述,顺便简单提及一下道家的修行。

首先建立一个正确的生命观“神是性兮气是命”,气,才是生命之根本,身体只是气所呈现的一种现象,不要执着于身体去修。

如何把握气呢?“我与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神不动兮气自定”,“专气致柔神久留,往来真息自悠悠”。要想把握“真息”,还要从意识的专注、凝定入手,进而体验到“神”,神为气之君,神能御气,“了命未能先了性”。所以,把认识“神”,才是道家修行的重要基础。

这有点像是禅宗所讲的“不识本心,修法无益”,“悟后起修”的味道。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唯有在见性之后才能修有所成,不然皆堕入盲修瞎炼的境地,顶多算是加行、前行等准备工作,谈不上佛法的正修行。当然,这样的见解也不是每个标榜为佛弟子的人所能接受的。所以,就有了求道者多如牛毛,成就者凤毛鳞角的现状,佛法也就从求证变成了信仰,甚至是心灵的避难所。

如何练神?“初将何事立根基,到无为处无不为。念中境象须除拔,梦里精神牢执持。”

此处的神,不是常人的思虑活动,而是元神,无思无虑之时本来具足的了了觉性,相当于佛家所谓的真心本性。道家邵康节先生云:“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从心上起经纶”,即此谓也!

其核心还是道家的老生常谈的“无为”——让那个“无”去为,不要依赖头脑的思辨去为。“无为天地之始”,“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不是没有,是指能生万物的那个东西,相当于后世道家所谓的“神”或“虚”。

儒释道三家的修养无不是从心性的见地与修持开始来认识生命的真谛。而气,只不过是连带神与形的一个链接。

气是什么呢?气是神的作用与显现。如果把神比喻为光的话,那么,气就是光在照耀时发出的热,这种热就像是能量,推动有形生命的形成与动作。

从凡夫来说,生命是由神化气,气化形的过程;从修行来说,则是形化气,气凝神,神还虚。

生命的故事 ——道家、易经、中医之杂论(二)

作者:王健    


 

道家、易经、中医是如影随形的一套完整的穷究人天之际的学问。它们三者的关系,简单地分为:道家为体,易经为相,中医为用。而阴阳的概念,则是此三家解释、说明生命现象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上古先民认识世界与生命最重要的一个工具。《黄帝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阴阳的概念只有在说明事相上才能展现其意义与作用,离开事相而论阴阳,多少有些空洞。而天地纷纭繁杂的事相在这三家的学问中又集中表现在五行、八卦、干支方面。所以,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可以说是中国人认识世界与生命的重要工具,甚至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应该是不为过的。

阴阳,有平面上的理解与立体上的理解,或者说有静态的理解与动态的理解。

比如白天与黑夜,男人与女人,高与低等就是阴阳平面或静态上的理解,这类阴阳,偏向于对立性。

而相对一株树来说,花为阳,它的根就是阴。相对于建设来说,图纸为阴,而依图纸建造起来的楼房则为阳。相对于疾病来说,病症为阳,病因为阴。这就是阴阳立体或动态的理解。这类阴阳,偏向于发展性。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大体而言,阳表示外在的、有形的、动态的、释放的;阴则表示内在的、隐藏的、静止的、收敛的。

在中医或道家的修持方面,阴阳更偏向于立体或动态的理解。依佛家的理论,阴阳理解为体用,似乎更为恰当。

以人而言,身体为阳,为用;气则为阴,为体。思想为阴,为体;行动为阳,为用。气为阳,为用;神为阴,为体。

所以,生命其实有三个层次,最表面的现象为身体,深入一层的生命其实是气,最内在的生命就是神。

西医的健康观或治疗着眼的是形的生命;中医的健康观或治疗着眼的是气的生命;道家佛家的修炼着眼的则是神的生命。不同的境界所了解的生命是不一样的,所以相互冲突与抵牾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形、气、神的生命构架中,这三者也是相互联结与互动的。形为阳,气为阴;气为阳,神为阴。

《黄帝内经》上说“阳化气,阴成形”,我们扩而大之地看这个道理,就知道,其实肉体本身就是“阴成形”的东西。

在道家的生命观看来,人的身体其实就像是神这个生命长出的一个肿瘤。这样看来,西方医学所认定的身体中的肿瘤其实真的微不足道,就像是身体这个大肿瘤上长出的一个小疖子。

那些羽化飞升或者变化莫测的神仙们,只是把身体这个肿瘤消除了,回复到了气的生命层次,所以,没有了形质的障碍,才能真正自由自在。我们之所以是凡夫,就是因为实实执着身体这个“大肿瘤”,所以,活得非常烦恼与局限,体会不到庄子所说的“逍遥游”的境界。

生命最外在的层面——身体,只是一个载体,承载着气与神,就像一部电影一样,银幕相当于是身体,它只是一个工具,承载着播放电影的作用;电影就相当于气,借银幕来展现它的图像与声音;导演就相当于神,它借电影来表达他的思想。

凡夫的生命是神化气,气化形,无中生有。只是这个“无”是指不易被常人了解的境界罢了,并非真的是什么都没有的无;仙道的生命是形化气,气化神,返朴归真,逆天而行。这就是道家神仙张三丰在《无根树》中所说“顺为凡,逆为仙”的道理。

“若人识得阴阳理,天地造化一掌中”。生命由来的奥秘以及由凡转圣的修炼秘诀,都在这个阴阳之理的转化中。

生命的故事 ——道家、易经、中医之杂论(三)

作者:王健   
 


生命由气聚而成形,并非是机械的、僵化的转变,而是随时都在消长的。气在不断维系形,形也不断化为气,这就是古人讲的“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生生不己”,也就是佛家讲的无常。

而实际上,生命的这种“变动不居”,本质上也只是气的变化,因为,形也只是气的积聚而已。

气的变化状态有五种,称之为“五行”,“行”,变化也。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取自然界有形的五种状态来表达无形的气的变化状态,这是上古先民智慧的取象类比之道。

木,象征着气升发、上扬的状态;火,象征着气到达高峰、完善的状态;土,象征着气暂停、平衡的状态;金,象征着气收敛、回归的状态;水,象征着气潜藏、蛰伏的状态。

木、金的一升一降,火、水的一浮一沉,依赖着土的平衡维系,如此规律节奏的气化运动支持着生命的一生一世。一旦这种规律的气化运动破坏掉了,小者生病,大则丧生。

五行之气的变化也有阴阳之理解。阳的一面,它是五种不同气的状态,相互关联但又各具特质,水生木,但水不是木。木生火,但木不是火……

阴的一面,五行之气本质上也只是一气的不同变化所呈现的现象,并非有五种完全不同的、独立的气。

从宏观上,气的积聚形成了身体,而微观上,气的(五种)变化状态也形成了更小的身体——肝、心、脾、肺、肾。

道家生命气化的五行形成了中医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清代高人刘止唐在《医理大概约说》中说“古之大医,非高道即是大儒”。上古的儒、道亦是一家。《韩诗外传》记录云:哀公曰:“然则五帝有师乎?”子夏曰:“臣闻黄帝学乎大塡,颛顼学乎禄图,帝喾学乎赤松子,尧学乎务成子附,舜学乎尹寿,禹学乎西王国,汤学乎贷子相,文王学乎锡畴子斯,武王学乎太公,周公学乎虢叔,仲尼学乎老耼。此十一圣人,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能着乎天下,名号不能传乎后世者也。”由此可见,儒家的圣贤,所师者皆为道家之流。

真正高明的中医,一定是对儒、道家修养造诣不凡的人,所谓“十道九医,十医九道”,“医道同源”。学医而不求源于道,能免为庸医之列,难矣!

 

积聚为有形生命的气,就好像我们现在所说的能量一样,或者是含藏着信息的能量。

气这种能量究竟含藏着什么信息的呢?它含藏着成为它应该成为的那个样子的信息。就像手机接收数据,这些数据最后展现为它应该成为的图像或声音。也就像一颗种子,它里面含藏着使它成为它应该成为的那个样子的信息能量。一颗西瓜种子含藏着使它成为西瓜而不是其他什么瓜的能量信息,甚至可以说,西瓜种子中已经藏着一个西瓜。

这就是老子所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当然,老子这里说得更深刻,包含着神与气的关系。

如果把神比喻为信息,那气就是能量,而形就是神通过气而成为的那个外在模样。神喻为种子,气喻为种子中的生命力,树就是这种生命力所展现出的神的外在模样。

所以,个体生命的差异就是由于最初形成这个有形生命的气不同而各异。这就是所谓的先天秉赋——你先天所秉承的上天的赋予。这里所说的“上天”,是指常人不易了解的更高生命转化的那个境界,其实就是“神”境界(不是神祗的“神”,是精气神的“神”。)

 

生命的故事 ——道家、易经、中医之杂论(四)  
   
作者:王健    

 


气化形的第一个现象是水。科学也好,宗教也好,都说世界最早形成就是先有水,中国上古的河图也说“天一生水”
 ,生命也是从一个小水泡开始。

在人体,水对应的是肾脏,所以,我们先来谈谈肾。

中国上古时代的河图就是描绘世界以及生命形成的变化规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大概的意思是,生命从虚无中来到这个有形的世界,塑造有形的生命,是以水的形式作为肇始。天,是指虚无的世界;地,是指有形的世界;一,是指开始;六,是指形成的周期。

西医研究表明,生命从精卵结合的一瞬间,经过六天,胚胎细胞滋养层黏着子宫,形成了最初的胎盘,由此日后逐渐发展为胚胎。这显然与河图关于生命成长的历程极为吻合。

从虚无到有形,气最初形成的微观生命是肾,或者说,神这个最核心的无形的生命最初着陆于这个有形的生命世界是附着在气所形成的肾上。所以,中医称“肾为先天之本”。所谓先天之本,就相当于肾是神从虚无的世界来到这个现象的世界的一个降落地点,生命的所有信息就降落在肾上。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中医所说的“命门”——生命之门。

肾为先天之本的含义有二个,一是指神的降落之所;二是指气的始作俑之所。

我们可以通过《黄帝内经》中关于肾的描述来说明。 “肾藏志”,“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志”者,志向也,愿景也。什么志向?成为它自己应该成为的那个样子的志向。也就是说,肾里面含藏着神的志向,成为它应该成为的志向。

古代的“作强之官”,大概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谓的规划部门或设计部门,规划、设计什么呢?规划设计神今后要成为的模样。生命从无形到有形的整个变化过程就谓之“伎巧”,就像是场魔术一样,生命演变的魔术就是从这里“出焉”。就像一粒种子慢慢变化出一棵长满果实的树,这样的生命魔法就是“伎巧出焉”,而种子中隐藏的长成一颗树的规划就是“志”。

肾作为“作强之官”,还包含一种特殊的功能:维修或修复,即当身体遭受损伤的时候,肾有一种使身体维系它本来的状态的愿望,尽力去修复损伤。举个例子,人在工作了一整天后,疲惫不堪,但只要稀里糊涂地睡上一觉,就马上恢复活力,精神焕发,中医简要地称之为心肾相交的作用。所谓心肾相交就是后天心识的思虑活动相对减少乃至停止(深度睡眠)时,肾脏按它自己的“志”进行的修复工作。

另外,现代医学也发现,人的骨髓或脑髓中存有的干细胞,就具有自我更新复制的能力,能够产生高度分化的功能细胞,依“肾主髓”的中医理论,应该不难相信,干细胞的这种功能即是肾的作用表现。

中医理论还说:“肾主水”,这里面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一、肾即为先天之本,而生命最初就是以水的形式呈现,受精卵就是一个小水泡。二、古代先民认为自然界中水沉潜得最深,故而用水来表征肾的蛰藏功能。同时深邃、神秘的水中世界神秘莫测,故而用以表示肾中所含藏着的生命形成之奥秘。三、有形生命的水液气化与代谢也是靠肾的功能运行,故以水来表示其这方面的作用。

在《易经》的卦象中,用坎卦来表示水或肾脏。坎卦一阳藏于二阴之中,二阴表示静止的、深邃的、不可知的、玄妙的。一阳表示玄妙中不可知的深邃之中藏着一股想展现出来的意愿。二阴代表肾的蛰藏能力,一阳代表其中所蛰藏的“精”或“志”。

由此想到中国古代的先民的智慧真的是不可思议,就像《易经》,用画卦的方式来表达世界或生命形而上的道理,既形象,又精准,绝然不是我们现在浮躁的人类所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现代人,既不愿承认自身认识能力的狭隘与局限性,又总是不甘寂寞地以狭隘、局限的认识能力去解释自身并不了解的世界。

同时,由于我们的心境越来越趋于功利、躁动,己然不能够与古代先贤的文明的境界相应,最后,文化的传承也就越来越疏远与偏离,尤其是形成上道的文明,这也是理所必然的道理。

 

肾中所藏之精,乃精华、精粹之意。其精有二,一者,来自先天,与生俱来的,就如上天赋予的生命能量。二者,来自后天饮食所化的生命能量。后天之精的运化与生成,都以先天精的消耗为前提。比如饮食能制造营养,但饮食入胃必先经消化、吸收才能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这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所消耗的就有先天之精的成分。

《内经》曰:肾藏精,精舍志。具体说来,“志”的展开与成就靠“精”的能量的支持。精,相当于原材料、尚未激活的能量,而气则是精的作用与功能,是精的能量的展现。如果把水比喻为精,那么当水被激活的时候就化为气,气就可以产生推动、温煦的作用。

既然肾中藏着物质能量的精与精神能量的志,那么肾脏的衰老与亏损,就包括二个方面精的损耗与志的扭曲。

精是从哪里损耗的呢?坊间流行的一些观念以为是性行为。其实,精的损耗来自六个方面,佛道二家的修持称之为“六根”或“六贼”——眼、耳、鼻、舌、身、意。眼睛的看,耳朵的听,鼻子的嗅,舌头的尝,身体的触,思想意识的活动都是损耗精的通道或出口,也就是说,我们人的正常生命活动都要依赖“精”的消耗才得以正常工作,人的生命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逐步衰老的过程。这也就是庄子所说的“不亡以待尽”,“方生方死”的道理。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无论出世的修行或世间的养生,都要从减少精的消耗作为基础。像佛教修证果位很高的阿罗汉,其“阿罗汉”的名称含义中就有“杀贼”——灭去六根带来的损耗或烦恼的意思。

肾脏损耗的另一方面,偏向形而上的方面,就是志的扭曲与压抑。志是生命内在的一种愿景,如果这种愿景被压抑了,就会直接伤害到肾。

我们简单地作个比方,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想成为…”的人生志向或理想,这种理想来源于二个方面,一方面是后天教育影响带来的思考的结果。还有一个方面是生命内在本来就具备的“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规划模型,这就是“肾主志”。当你的后天的理想与先天的“志”相应的时候,你的肾脏就很高兴,就会很健康地工作。如果你后天的理想与先天的“志”相矛盾,你的肾脏就会很压抑,肾脏就会受到伤害。好比你先天的“志”是带有艺术家的天赋,而后天的教育或价值观的影响,你却被环境要求成为一个生意人,这样,即便你可能赚很多钱,但你的肾脏却会因一直受到的压抑与扭曲而提前退休。

所以,孔子谈到教育的时候说:“因材施教”,佛陀在度化众生的时候说:“观机逗教”,就是让你要了解到自己或他人先天“志”中所隐藏着的“规划模型”,按那个规划模型的方向来教育、成长,就会身体健康,事业事半功倍。

因此,你要伤害你的孩子真的很简单,只要完全忽略他自己的意愿,按照你的欲望去要求他成为你希望的那样或社会希望的那样,你的孩子的肾脏就被你成功地毁掉了,而肾为先天之本,相当于生命的总电源,总发动机,肾脏一毁掉,你的孩子就成了精神上的废物,顶多只是赚得来名誉或钱财的机器。

强肾,除了减少“精”从六根门头的流失外,恐怕不要轻易向功利的价值观屈服,而多多聆听内心的声音,是更为重要的。

当今社会阴盛阳衰的现象所表现出的男人普遍缺乏承担,缺少胸襟气度,乃至缺少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越来越现实功利,敏感算计,并且,很多所谓的“成功人士”的人生幸福指数反而因成功而下降,这些,应该也是因为一味追逐功利的价值观而压抑了肾脏本来的规划模型所导致的吧!

所谓的庸俗,就是压抑或迷失了先天的“志”,失去了生命的方向与信念,把人生的追求降低到了动物的本能,如此以来,尽管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内心却是越来越迷茫,就理所当然了。

而要真正了解肾脏先天的生命规划模型,恐怕还是要依儒、释、道的心性修养,从静的方向去探索才行!

道家标榜“后天返先天”,首先就是要停止后天的思虑之心,如老子所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尤其是放下对后天思虑之心的执着与认同,才可以回到先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智慧。这就是天下人都知道但都难以实行的“静能生慧”的道理。

 “志”的最高境界是“空”。所谓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无染的,本来如此的、能生万法的那个境界,这也是佛道修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佛家称之为“本来面目”,道家谓之“返本还源”。正是因为佛家对志的这种最高追求,才成就了“心包太虚,量周法界”的无量智慧。

说到最高的“志”,有个有趣的问题,佛家谓真心本性(我把它称之为肾中最高的“志”)“能生万法”,也就是说,万法皆由此中出。道家老子说“无为天地之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是说的万物都从“无”这里生出来。不知道持佛道异路,各护门庭的信徒们如何看待?

我以为,东方圣人,西方圣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真理只有一个,但表达真理的声音可以不同。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肾中所藏的先天的“志”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上辈子来的。佛家于此叙述得很明白、详细,谓之“业力”或“业气”。反而关于“上辈子”的事,道家却甚少言及,如庄子所云“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孔子也说“不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我个人的猜测,人要是真的把活着的问题搞明白了,生前死后的问题自然明了。我引用《黄帝内经 本神论》中的一段话来为自己的猜测所证明,“黄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不耳闻,目明心开为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见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如果你真是“知道”的人,那生命所有的疑惑,就“昭然独明,若风吹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