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宰相的职责

 庸庸学馆 2016-07-23

  黄霸是汉宣帝时期的著名循吏,与另一循吏龚遂并称“龚黄”。史载,黄霸“少学律令,喜为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喜欢当官。汉武帝末年,黄霸通过花钱买官,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由于是花钱买的官,上司一开始只给黄霸安排些不紧要的工作,但黄霸勤于职守、廉洁奉公,逐渐赢得上司信任。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仍然延续了汉武帝用法急深的做法,当时官吏皆以严酷为能,唯独黄霸以用法持平、仁政宽和而闻名。到了汉宣帝时期,欲改严刑酷法之风,先是将黄霸召至中央任职,之后又任其为颍川太守。黄霸担任颍川太守期间,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外宽内明,深得人心,治为天下第一。由于治绩突出,黄霸又被征召至中央,并于汉宣帝五凤三年出任丞相,达到了仕途的顶峰。然而,黄霸虽长于治民,担任丞相却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先是表功心切,误认鹖雀为神雀,欲作为祥瑞报奏朝廷,被人举报;后又越位举荐汉宣帝舅舅史高为太尉,被汉宣帝训斥了一顿;特别是一些地方官员摸清他的脾性,以行仁政为名弃舍法令,内挟诈伪、外沽名誉,导致弄虚作假成风,为许多人所诟病。黄霸担任丞相五年,死于任上,虽也算平稳,但显然不如在地方时治绩卓异了,“名望损于治郡”。尽管如此,人们仍然承认,有汉一代,“言治民吏,以霸为首”。

  黄霸的仕途经历很有意思。首先,黄霸是一个优秀的地方官,却不胜任丞相一职,是因为能力不足也好,或是因为不了解中央与地方不同的官场游戏规则也好,都说明人才也有适用性,用非其位,人才也会变成庸才。其次,黄霸治理一个郡时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担任丞相也延续了这个老办法,却时常碰壁,这就给予我们一个思考,即作为总揆百官的宰相,其职能究竟是什么?

  首先来看两个例子。汉文帝有一次问右丞相周勃:“天下一年决狱几何?钱谷出入几何?”周勃回答不上来,紧张得汗流浃背。汉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同样不知,却不慌不忙地回答:“有主事者。陛下问决狱,可责问廷尉;问钱谷,可责问治粟内史。”汉文帝颇为不满,责问:“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陈平回答:“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汉文帝听后,这才转怒为喜。

  第二个例子正好发生在黄霸的前任、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的丙吉身上。丙吉有一次外出见人斗殴,死伤横道,却过之而不问。随后又见有人赶牛,牛喘吐舌。丙吉忙命停车,派人去问“赶牛跑了多远路程”。属下不解,问丙吉何以重牛轻人,丙吉说道:“民斗杀伤,属于长安令、京兆尹职责所管辖的事。他们治理得好不好,每年都要考核,以定赏罚。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斗殴之事。如今尚是早春,天气理应不热,我是担心这头牛没跑多远却因天热而气喘,这说明时气失节,对农事将大有伤害,我作为丞相,怎能不关心?”

  陈平不知决狱、钱谷之数,丙吉问牛不问人,似乎与人们对于宰相操持万端、明察秋毫的期望相脱离,然而,这或许才是宰相总揽全局、抓总统要的职责所在。推而广之,这也是决策者与执行者的区分之处。反之,不专注于决策职责,越俎代庖包办一切,即使夙兴夜寐,却可能只是一个优秀的执行者,而非合格的决策者。正如魏征所言:“委大臣以大体,责小臣以小事,为国之常也,为治之道也。”贞观年间,唐太宗见房玄龄、杜如晦二相昼夜辛劳,不喜反忧,说:“你们二人身居重位,当助朕忧劳,广闻耳目,求贤访哲。我听说你们每天听受辞讼就有数百件,光阅览案牍尚且不暇,如何能够助朕求贤哉!”当即要求二人将细事琐务交办属吏,遇有大事才亲自处理。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著名事例,当初诸葛亮事无巨细皆必躬亲,连军中罚杖二十以上都要亲自审夺,司马懿知道后喜道:“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事实也证明,诸葛亮没有败在司马懿手下,却败在了自己手下,不仅因为“勤政” 拖垮身体,更严重的是,由于不能放手他人,以致死后蜀国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问题。

  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导是一门深邃的学问。从黄霸等人的经历可以看出,如何区分、界定好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不同的角色与职能定位,无疑是承担着政策制定职能的领导干部应当深思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