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砚池滳音(二十二)

 南宫藏文 2016-07-26

画迹

  文同《墨竹》

  此帧墨迹北宋大画家文同绘制,图中妙写苍崖悬壁之景,虬曲之态,槎牙劲削,枝叶荣茂,凌空倚势,宛若龙翔凤舞之姿,深得碧竿影翠檀栾之致,从写生中来,潇洒有“君子心性”。

  图中所写与画家作“挛拳瘠蹙”崖壁“纡竹”大有不相同处,昔日文同写墨竹自称“墨戏”,借物寓兴。但尽管如此,文氏墨竹仍然为写实一路,非信笔草草,也决非意尽而不求其真耳。故是图用笔,竹枝竿节劲削,纵健秀逸而不圆媚,深得造化之功,有“成竹在胸中”之妙,曲尽四时,朝暮之变,风雨阴晦,力求表现竹子耐寒燠,抗冰雪坚贞之格,竿劲圆浑,节质坚硬,竹叶明暗偃仰向背,自然生动,所画崖竹虽生其艰难处,性烈而节贞,具有顽强之生命力,屈曲求伸而终不可移其志,有高风亮节之怀。文氏妙笔除写墨竹外,亦作怪石枯柯、山水人物,《晚霭图》黄山谷题云:“文湖州《晚霭图》横卷,观之叹息弥日,潇洒大似王摩诘,而功夫不减关仝,东坡先生称与可下笔能兼众妙,而不言其善山水,岂东坡也未赏见雅”。《清河书画舫》评文同《盘古图》:“文湖州以写竹名天下,而山水人物世固未见之睹,甲寅之秋,夏叔宜兄弟出其所作《盘古图》相示,盖湖州得意之笔也,湖州胸次之高,足以冠绝天下,翰墨之妙,足以追配古人,去之四百余年,览此图尚足使人油然感动”。足见文氏墨竹精妙而山水人物亦称绝品。

  文同继承发扬唐以来画墨竹之法,又能在传统基础上独具风骚,创造新意。米芾《画史》评:“墨竹以浓墨作面,淡墨为背,此法始文同起”。足见文氏是一位颇有见树、影响深远的画家。笔下墨竹尽得其性,悉察神韵以“淡墨挥扫”来代替“丹青朱黄铅粉之工”。历代绘画著述对文氏评价极高,《宣和画谱》云:“与可于墨竹之画,非天资颖异而胸中有渭川千亩,气压十万丈夫,何以至于此哉”。《图画见闻志》评:“文同盖画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擅奕之秀,颖风可动,不笋而成者也”。以及李衍《墨竹谱》云:“文湖州,挺天纵之才,比生知之圣,笔如神助,妙合天成”。后人认为“墨竹一派”文石室为初祖也。《山静居画论》:文与可以士大夫业余画家写墨竹一派,艺名兴隆,其艺术创作有“意在笔先,神在法外”之意。他曾与苏轼探讨写墨竹之法,苏轼记录了文氏一段精辟重要的议论:“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虬蚹,以致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主,叶叶而累之,岂复有节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苏轼《文与可画篑筜谷偃竹记》)这段文辞说明文氏在艺术创作方法求“师造化,成竹胸”,与可又在《纡竹记》中也曾记述他在陵州为“纡竹”写生始末,所谓“纡竹”,亦指生长得纡回弯曲的竹子,这枝竹子出土时亦受环境之困,不能正常发育,故“屈己自保,生意愈艰,蟠空绕隙,掌局以进,终成异态之纡竹”。当被文同发现时,已经“是坚强偃蹇,宛骫附地,虽经扶起而不持”。对这样一枝不得其地,以完其生,不能奋风条达,以尽其性的“纡竹”,作者给予无限的同情并发以赞誉,“观其抱节也,刚洁而隆高,凌空四时,磨轹万象之奇植也”。

  文同诗画双美,书尤工,篆隶行草飞白各擅其妙,此图竹竿亦有飞白韵味,墨竹极具书法之骨力,如苍松古梅碧竿之翠,明月之洁。故苏轼题文同《墨竹图》云:“诗不能,益而为书,变而为画”。足见作者写竹非“墨戏”,而是含有深刻的思想感情,苏氏在致文同信中说:“老兄诗笔当今少俪,惟劣弟或可以仿佛,墨竹即未敢云尔”。又书云:“惠寄六言小集,古人之作今世未省见,老兄别后,道德文章日进,追配作者,而劣弟懒性日退,卒为庸人,他日何以见左右?惭愧而已!所要挫文,实未有以应命。现见兄之作,但欲焚笔砚耳,何敢自露”。前者可以仿佛,后者“欲焚笔砚”之憾。《黄州再祭文与可》云:“艺学之多,蔚如秋蕡”。《书文与可墨竹并叙》中指出:亡友文与可有四绝,诗、楚辞、草书、画。在题《文氏飞白赞》云:“与可岂其多好好奇也欤,抑其不试故艺也﹗始于见其诗为文,又得见其草篆隶也,以为止此矣。既没一年,而复见其飞白美哉多乎”﹗以苏氏之学对文同的书法作品发出如此赞誉,可见文同诗笔一斑,誉古今之冠。

  文氏生于父祖三代“儒服而不仕”之族。幼显学名,有“昼悉力家事,夕常读达旦”,博学通诸子,“无所不究”,为当时成都宿儒文彦博所重,加以奖掖,文氏在宋仁宗皇袏元年(公元1049年登进士第)五百名学子中举第五名,是年仅三十二岁,次年赴邛州(今四川邛崃县)任“军事判官,后又兼摄蒲江(今四川蒲江县北)与大邑(今同名)政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再调靖难军节度判官,在邠州(今陕西邠县)居留四年,到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被召入京为”召试馆职判尚书职“,兼编校馆书芨,”京城官职并未吸引文同,入朝不久,屡次表辞,以“亲老”为名,求调职四川故里,后因父逝,他才得以“丁忧”回乡。英宗治乎二年(公元1065年)赴汉州(今四川广汉)为通判,摄守邛州,后又知普川(今四川安岳县)旋因母亲病故,去官居忧,至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才复朝职,“太常礼院兼修大宗正司条贯”。

  文同,字与可,号石室先生,笑笑先生,称锦江道人,梓州(宋为梓州梓潼郡)永泰(今四川盐亭县东北六十里),新兴乡新兴里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卒于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79年),有《丹渊集》四十卷传世,寿六十二岁,正是北宋王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的重要时期。

  苏轼《古木图》

  此卷纸本,无款或题为《古木图》,刘良佑、米芾诗题,历来被公认为子瞻之作,苏轼画作虽多见著录,但传世作品甚少,此图风格与宋人记载所描述的画风相契合,故而从此图中可探苏氏“心性”与绘事面目,此图现藏于日本。

  是帧《古木图》,写荒寒空远之景,秋霜落叶萧瑟之境,用笔旋转甜润之中藏枯拙之态,气息沉郁。写怪石于左侧,石后作蘸墨细竹数丛,细瘦奇姿,笔墨洒脱,妙迹成于心境,雅趣可读。图中右侧古木一株,形似屈铁盘结,有“阅尽千年之气象”,虬龙之势,笔酣墨饱拙而能劲。正如宋人黄鲁直题苏氏《古木图》云:“折冲儒墨陈堂堂,书人颜扬鸿雁行。胸中原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又题《东坡竹石图》:“风枝雨叶瘦士竹,龙蹲虎距苍苔石。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黄氏品评,古今绝响,苏轼画艺千年独步。

  此巨迹现藏于日本向氏家族,予获观此图倍感苏氏用笔不拘于笔法,不泥古人,新意层出,清旷豪迈,萧疏深沉,寓意抒情,为文人画意笔之正宗。“秋来苔痕留陈迹,老笔分皴古木姿。疏竹瘦细抱贞节,犹思当年苏玉局”。苏氏作画凝聚伟硕奇绝之气,诚中形外,意醉笔舞,写出心中无限诗情画意,图中碧草摇曳,风起声远,妙得天工,纸绢墨痕之中展现心性。故米南宫《画史》评:“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之奇之无端,如同胸中蟠郁也”。先贤品评与此图意境景象相得益彰,信此图为苏轼真迹。

  苏氏一生仕途坎坷,经事变迁屡遭不幸,从二十一岁时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榜,随即陷入“新旧两党”之争,在尖锐的政治风浪中度过一生。先后被“变法守旧”两派双重排挤迫害,贬官、坐牢、流放,举凡九迁,饱尝了仕途跌落和人生浮沉的滋味。正是这种生活处境,悟出了人生真谛,在艰难困惑中,豁达乐观,随遇而安,表现出诗人胸怀。豪放旷达深沉奇肆纯丽的诗文,被誉为“唐宋八家”之一,“豪放词派”之冠。书法列宋“四家”之中,画迹独步,千古绝唱。

  苏轼对书法与绘画的追求,亦所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搓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写墨竹称“墨君”,写竹一笔中天,潇洒多姿,多有逸趣。与文湖州并美,而又自成家珍,反对墨守陈规。在好友李龙眠绘《憩寂图》题诗:“东坡虽然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前世画师今姓李,不妨题作辋川诗”。表答出苏轼创作思想,为艺苑留下了宝贵财富。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附近),生于北宋宗景佐三年(1036年),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六十六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