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为栖栖一代中

 终南居 2016-07-27

        2500年的烟尘散尽,站在此刻回望,风中的向度指向内心,有一种精神凝成民族魂魄,任烽烟四起,外族入侵,依然薪尽火传,不曾湮没。

         这种精神就是孔子倡导的儒家思想。

         公元725年,唐玄宗李隆基在亲祭孔子时写了一首诗,嗟叹孔子复杂坎坷、栖遑不遇的一生。《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生前何其不幸,一路被轻视、驱逐,奔波在没有尽头的黑夜;身后极尽哀荣,家国天下,处处是先生的古训嘉言。身为布衣的孔子,用自己不计名利荣辱的一言一行,完成了至圣先师的布道。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箪食瓢饮,不改其乐,表面是在夸赞最为得意的弟子颜回,实际上是借此阐发自己的人生态度。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看来,这世间的富贵,固然值得通过正道寻求,但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庸常,更为难得。 浮世百年,功名富贵可以一朝化为乌有,唯有厚重宽和的内心,可以让人从容笃定,迎接不可预知的风雨。

        儒家倡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纵使不为时人及当政者所理解,依然要不改初衷,矢志不渝。


        孔子是个非常务实通达的人。弟子冉耕过河,看到一个少女掉到河里,就冒着生命危险将她救了起来。女孩的父亲为表感谢,给他送了一头牛,冉耕正好需要一头牛,就毫不客气地收下了。人们纷纷指责冉耕,认为救人不应该收东西。孔子并不这么看,他说,你收得好,你要不收的话,以后就没有人愿意冒着危险帮助别人,也没有见义勇为的人了。如今,很多人感慨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的事情也很多,原因何在?见义勇为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寒了人心。

        2000多年前的孔子能够看得清个中利害,让人钦佩有加。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需要的不是大言炎炎,空谈误国,而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智慧,是务实有效的举措。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对仁爱的阐释,论语中着墨最多。“我欲仁,斯仁至矣。”说的是如果内心渴望仁,仁就到了。如佛家所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对仁爱精神的弘扬,让儒家思想焕发出人性的光芒,焚书坑儒也好,兵燹战乱也罢,都不能阻挡儒家思想的传布。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力,长河浩荡东流,岂是山石朽枝所能阻挡?

        夫子不过栖栖一代,留下的却是浸润千秋万世的文明。时光如水,无数寄望江山永固的王朝,地基转瞬就崩塌了;曾经主宰天下的帝王将相们,也很快化为了尘土,而夫子的思想,穿透岁月的烟尘,却历久弥新,依然启发着后人,这才是真正的不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