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讯问中的八个”蝴蝶效应“

 好似的1 2016-07-28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心理情绪也是如此,有一组漫画显示,一个人在单位被领导训了一顿,心里很恼火,回家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无来由地被训,也很生气,就摔门而去。走在街上,一条宠物狗拦住了去路,“汪汪”狂吠,妻子更生气啦,就一脚踢过去,小狗受到踢打,狂奔路过一个老人面前,把老人吓了一跳。正巧这位老人有心脏病,被突然冲出的小狗一吓,当场心脏病发作,不治身亡。

审讯工作也是一样的,讯问中审讯人员的每一个句话,每一个动作,以及审讯室的每一个物件,都会引起嫌疑人的无限联想,为什么呢?因为一般情况下审讯室里面的设计是越简单越好,所以嫌疑人在空洞的审讯室中,他会急迫想找一个依靠,这时进入审讯室里面任何一样东西都会成为嫌疑人的关注,怎么用这些物件去影响嫌疑人的心理,向嫌疑人传递审讯人员的想法,这是值得大家去研究的。

1、茶水效应

我们在办案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先询问,嫌疑人一进审讯室,很多审讯人员急忙给嫌疑人端茶倒水,好像审讯人员有求于他,这样淡化了嫌疑人对审讯人员的敬畏心理。因此,我们要注意在合适的时间给他喝水,他刚进来时不要给他喝水,等他口干,觉得可能会供述时,给点水他喝,这样能让审讯人员和他心理更接近,更有利于供述。

2、香烟效应

一般情况下,审讯人员在审讯室不要抽烟,因为一抽烟造成环境不好,同时让嫌疑人觉得审讯的地方不庄严,只有等到嫌疑人觉得要供述,想释放压力时,向审讯人员提出要抽烟,或审讯人员觉得可以给他烟抽时,这时就要快递给他烟,让他把自己想讲的话吐出来。

3、凳子效应

一般情况下,很多审讯室的凳子都是有靠背的,这样他身体就会有依靠,身体有了依靠,心理就会有依靠,这时他抗审的可能性就会加大。所以凳子一般都要用圆凳子,这样嫌疑人没有依靠,心理的支撑点就少了,这样他供述就会加快一点,但同时不能太高,怕他摔倒。

4、手机效应

进入审讯室,嫌疑人是不能打手机的,同时也不能让他接电话,笔者曾办一个案子,在询问阶段,对方接了一个电话,当时打电话过来的人问嫌疑人在哪?嫌疑人说在检察院,当时对方就说,你不用怕,我们一定会想办法把你救出去的,就是这个电话,让审讯立刻限入停滞的状态,但如果让对象看到自己的手机,甚至让其听到手机的铃声,令其可望而不可及,其心理一定很焦虑,不知道来了什么信息,是否会暴露自己的事情,这样就会给他心理造成压力。

5、卷宗效应

侦查人员进入审讯室时,应准备一个厚厚的卷宗,这样暗示嫌疑人审讯人员是经过了很多调查,掌握了他多方面的证据才来审讯他的,如果用这些证据,就算他不认罪,也可以用零口供定他的罪。同时告诉他,如果他不认罪,就可能得到严厉的惩罚;认罪,就可以得到宽大的处理。

6、食物效应

讯问过程要保证嫌疑人必要的休息和饮食,但是给什么样的食物是没有规定的,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审讯人员吃什么,就给嫌疑人吃什么,还有时嫌疑人要比审讯人员吃的好,这样是不行的,对于态度好的,应该可以同等待遇,对于态度不好的,就应给面包和矿泉水。

7、手拷效应

如果没有立案,绝不能给他带手拷,对于已经立案的嫌疑人,如果是不配合的,可以对其使用手拷,这样对他是一种威慑力的,暗示他问题的严重性。

8、空间效应

审讯室应该是什么样的风格,应该是简单明亮的风格,除了审讯人员的桌子外,就是嫌疑人的小圆凳,不要有其他的东西,减少嫌疑人的依靠点,有些审讯室里面放几把椅子,还有让人睡觉的沙发,这都是多余的,只会阻碍审讯人员供述。


 本文是总结张亮老师《张亮讲侦查》一书,特别感谢张亮老师对于职务犯罪审讯的研究,为我们审讯人员的审讯工作指明了道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