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与清初民族主义思想的继承关系

 终南居 2016-07-29


我国著名红学家刘梦溪先生在《〈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一书中指出:“《红楼梦》有没有反满思想,是红学一个绝大的问题,至为重要。”刘先生所说的“反满思想”,在满清入主中原,爱新觉罗家族坐龙庭的时代,应该就是所谓的民族主义思想吧。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具有民族主义思想,就反映在作品当中。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白纸黑字,似乎不应该存在什么疑问。但什么事情一进入红学领域,便往往变得复杂起来。
对《红楼梦》作品中是否具有民族主义思想的研究,并不是自笔者开始的,早在笔者之先,就有诸多红学家进行了这方面研究。当代红学家朱光东先生曾在《〈红楼梦〉吊明反清思想管窥》中,指出在清初民族矛盾激化的时期,诞生了一批民族主义作品,《红楼梦》与《说岳》、《杨家将》、《桃花扇》等民族主义作品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笔者在本章中换个角度,从文化渊源和文学传承的视角,对《红楼梦》创作与清朝初期士大夫阶层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关系,进行初步的对比研究。
要想搞清《红楼梦》是否具有民族主义思想,首先必须搞清《红楼梦》书中刻意宣扬的“末世”背景。在《红楼梦》书中,多次使用“末世”一词表达当时的社会背景:一是在第一回中写贾雨村身世,说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但仍要“求取功名,再整基业”;二是在第五回中王熙凤的判词,说她“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三是在第五回中探春的判词,说她“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由此足证作品中的故事背景是在“末世”。
何谓“末世”?“末世”一词,首见之于《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意思是指一个朝代的末期,有衰乱丧亡之意。在中国封建社会,每当新旧王朝兴亡更替的社会大动荡之际,就会有人发出“末世”的感叹。这种“末世”感叹在明末清初改朝换代之际表现得尤为强烈。
明末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在《古今小说》卷八《吴保安弃家赎友》卷首词中说:“这篇词,名为《结交行》,是叹末世人心险薄,结交最难。平时酒杯往来,如兄若弟;一遇虱大的事,才有些利害相关,便尔我不相顾了。” 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毛先舒在《思古堂集》卷二《与洪昇书》也哀叹道:“末世风气险薄,笔舌专取刻??自快,且借之为名高。吁,可怪也。”清初大思想家唐甄在《得师》中也感叹说:“末世学者不纯,中无真得,好为大言,自信以为皋夔;人主瞀乱不察,遽委社稷而命之,其不至于覆亡者鲜矣。”清初文人张履祥《训子语》也说:“末世之习,攻浮文以资进取,未尝知读圣贤之书,是以失意则斯滥,得志则斯淫,为里俗所羞称耳。”
从以上例证不难看出,《红楼梦》中所说的“末世”,与明末清初这些文人所说的“末世”,指的是同一时代。书中的《好了歌解》、《食尽鸟投林》等词曲所表达的“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反认他乡作故乡”等思想,正是改朝换代后的清朝初年,文人墨客表达遗民情绪的常用词语。正如清初著名戏剧家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告诉读者的那样,创作此剧的意图就在于借“场上歌舞”,“写兴亡之感”,使人们“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红楼梦》的创作目的,何尝不是如此?
第一节 贾宝玉异端思想并非异端
当今红学界权威们据以断定《红楼梦》具有“反封建”、“反礼教”,“追求自由”,“追求爱情”等“先进”或“超前”思想,其根据不过是书中表现的几种所谓“异端思想”:一是贾宝玉反对“文死谏,武死战”,被解释为反对忠君报国的初步民主思想;二是贾宝玉说“除明明德外无书”,把四书以外的书都烧了,把走仕途经济道路的人骂为“禄蠹国贼”,被解释成反对封建官僚统治的现代文明思想;三是贾宝玉说女儿是水,男儿是泥,见了女儿觉得清爽,见了男人浊臭逼人,具有和泛爱主义倾向,被解释为尊重女性、提倡男女平等和爱情自由的“反礼教”思想。如此等等。
把《红楼梦》中这些思想放在曹雪芹名下,放在乾隆时代去理解,确实会感到这些思想“先进”、“摩登”,确实会感到《红楼梦》作者是思想“超前”的“天才”。乾隆时代是个极端正统僵滞的时代,理学道学在思想界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所有“异端思想”在文字狱高压和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早已被扫荡殆尽。这个时代创作《红楼梦》之不可能,与文革期间创作《春明外史》、《啼笑因缘》之不可能几乎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把《红楼梦》还原为晚明文化气脉的产物,这些思想则立即表现出其时代特点,即不“异端”,也不“超前”,就是那个时代流行思潮的正常表达。
所谓贾宝玉反对“文死谏,武死战”思想,乃是明清改朝换代后,封建士大夫对大明王朝灭亡教训的反思总结。有明一代,忠臣烈士前赴后继,炳耀史册,如杨继盛⑴、海瑞⑵、卢象升⑶、阎应元⑷等等,千秋之下,仍令人肃然起敬。这既与明代统治者“清仕途,培士气”有关,也是明代中后期予智自雄,标榜声气的心性之学所造就。
明朝晚期,磨砺奋发、危言危行的士气逐渐显现出末流之弊,便是颟顸忿戾,矫激狂妄。朝中文臣党争激烈,不顾政局危机而意气用事、“犯颜直谏”者比比皆是,以致于朝政不可收拾。《明史》中关于“文死谏”的记载比比皆是。所谓“过激且戆”,所谓“衔沽”,所谓“忿戾”,皆《红楼梦》中所谓“浊气上涌”,而非雍雍穆穆的太和元气。明代直烈之臣嫉恶过严,也使国家元气消耗殆尽。《明史》总纂,布衣万斯同⑸曾深论戾气之害,他说:“至大礼仪定,天子之视旧臣元老,直如寇仇。于是诏书每下,必怀忿疾,戾气填胸,怨言溢口,而新进好事之徒复以乖戾之性佐之,君臣上下莫非乖戾之气,故不数十年,遂至南北大乱,生民涂炭,流血成渠。盖怨气之所感,不召我自至也。由是观之,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岂不谅哉。”梁维枢《玉剑尊闻·贤媛》⑹载:“杨忠愍以谏死,王元奴父慨然曰:忠臣当如此矣。母吴氏曰:不然,夫人人愿死忠,置人主于何地?不闻古有谏行言听,臣主俱荣者乎?”这位吴太太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而武将在征剿“流寇”和抗击“建州女真”的战争中,冒死轻进,几乎每战必败,以死报效朝廷的将军可谓多矣,但一统江山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明代重文轻武,多以文臣将兵。出身行伍者,也多附庸风雅,习气一般无二。《明史》卷263宋一鹤、蔡懋德等人传后赞云:“潼关既破,李自成乘胜遂有三秦,渡河而东,势若燎原。宣大既覆,明亡遂决。一时封疆诸臣后先争死,可不谓烈哉!然平阳之旆甫东,船窝之警旋告。死非难,所以处死为难,君子不能无憾于懋德焉已。”卢象升、孙传庭⑺(二人皆谥忠烈)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陆文龙《辽海丹忠录》⑻第三回有一段议论,亦可与此相印证:“嗟乎!国家有死事之臣,可为国家扶正气,不知今日死一将,便已败一阵;明日死一官,便已失一城,却已伤了国家元气,坏了国家之事。”“死非难,所以处死为难”,最能与《红楼梦》中贾宝玉关于“武死战”的论调相印证:“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
明亡之后,江南三大家等思想家的著作中,指出明亡于“文死谏,武死战”的论点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清初的遗老遗少身上是正常的,普遍的,而放在乾隆时代的曹雪芹身上,则是莫名其妙的,难怪要被视为“异端思想”。需要注意的是,《红楼梦》中有关“文死谏,武死战”的议论,只能是针对明朝士风,而不针对清朝。清朝士大夫,尤其是汉族大臣,多苟合取容,旅进旅退,一团和气,迂如死海,以直谏被诛者,实所罕见。和珅之贪横,甚于严嵩十倍,而终乾隆之世,竟无一人明章弹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清朝士大夫吸取了明人的教训,敛华就实;也因为当时汉族士大夫为“非我族类”的夷狄之君当差,没有了“磨砺奋发”的激情。
所谓“除明明德外无书”的思想,乃是明末清初“疑经辩伪”思潮的正常反映。明末朝初,在封建正统知识分子中掀起一股“疑经辩伪”的狂潮,对除了四书以外的诸多儒家经典文献的真实性都产生了怀疑,把很多经典都判定为“伪书”。同时,由于受“王陆心学”的影响,对“程朱理学”的权威性提出质疑。《明史·儒林传》序论明季学风之变云:“宗王守仁者曰姚江之学,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其教大行,其弊滋甚。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红楼梦》中所表现的除了四书之外都加以怀疑的思想,正是这个特定时代的思潮,根本不存在“异端”问题。到了乾隆年间,程朱理学重归绝对统治地位,按照乾隆时代的思想解读《红楼梦》,就难免有“异端”之感了。
至于书中贾宝玉见了贾雨村一类的官僚就头疼,把追求功名前程者统统骂为“禄蠹国贼”,坚决不肯走“仕途经济”道路,也并非什么反对封建官僚制度的先进思想。贾宝玉一类的行为,除了具有封建社会纨绔子弟的共性特征之外,很大程度上是清朝初年遗民阶层的共同心理反映。这一时期,在“亡国”、“亡天下”的哀伤情绪支配下,具有正统思想的封建士大夫阶层,和具有民族主义情绪的遗民文人,与新王朝普遍持不合作态度,他们自己拒绝出仕做官,甚至终身不踏入城市;对那些摇尾乞怜投靠清廷者,一律斥骂为屈膝变节的“二臣”。这种思想根本就不是反对功名利禄,而是主张向夷齐那样饿死首阳山“不食周粟”,反对厚着脸皮吃新朝俸禄。这不仅不是什么异端思想,反而是封建正统思想在特殊时期的极端反映。
所谓“男人是泥,女儿是水”的思想,以及男女之间相对自由开放的关系,也正是明末清初的正常观念。第一个正式表达“天下灵气不钟情于男子而钟情于妇人”论调的,乃南宋时期的谢希孟,明末“情教教主”冯梦龙秉承此调兵集大成。反观明末清初那汗牛充栋般的言情小说和传奇,无不充满着女性颂扬乃至崇拜。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晚明士人心态的延续外,清初严厉的“剃发易服”政策也进一步加重了这种观念。由于男人必须要改穿马蹄袖,剃掉半边头发,身后托一条猪尾巴辫子,使几千年来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观念的须眉男子,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形象的污浊和卑琐;而女人则无需剃发易服,仍然是前朝装束。因此须眉男子见了女人就必然有“清爽”的感觉,见了同类则必然感到“污浊”。说到底,这是剃发易服高压政策下的心灵扭曲。
这一时期不要说才子佳人作品,就连描写妓女生活的作品,也都把这些操皮肉生涯的女子描写成清爽宜人的女性,大家熟悉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作品,都是明朝末期的产物。清初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不论女鬼,女妖,还是妓女,其形象都令须眉男子汗颜。不知朋友们是否注意到,《红楼梦》中关于“南风断袖”的描写是很多的,这也是晚明文化气脉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明末清初的文人中十分流行。当时的士大夫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众多的歌颂“南风”的作品问世。《红楼梦》中描写“南风”的文字决无忸怩作态的感觉,似乎是贾琏、宝玉、薛蟠这些公子哥们的正常生活。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红楼梦》的创作时代。

作者:土默热 来源:天涯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