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谈 紫禁禁地(9)

 老北京的记忆 2016-07-31
明清皇帝的嗜好
作者:户力平 来源:档案大观 

  棋迷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嗜好围棋,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下棋上,为此还派出几位亲信到民间收集各朝的棋谱和寻访围棋高手。一次他听说济南有位名叫“柳不败”的围棋高手,于是命他进宫,要与他一决高低。那“柳不败”果真是棋艺超群,几盘下来,宣宗就败下阵来,他非但不怒,还重有赏,并请“柳不败”留在宫里,每日与他切磋棋艺,还封官加爵。一些大臣知道皇帝有下棋之好,便有意与其对弈,且盘盘皆输,以博得圣上一乐,从而得到赏赐。

  画家皇帝
  明宪宗朱见深在政治上昏庸腐败,没有什么建树,但在艺术上却颇有成就。他的书画很出色,有不少传世之作。他在位时不断扩充画院,网罗一大批民间画家进宫切磋画技,并经常赏赐作画出色的宫廷画家。为了能提高画技,他甚至不耻下问,一边看民间画家作画,一边为其调墨,听其教诲。为了展示自己的作品,他还在宫中举办过“个人画展”,并对奉承他的大臣们多有赏赐。

  道士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笃信道教,所以根本不关心朝政,整日里修身炼丹,妄想长生不老,飞升成仙,并自封“德天道士”。他将当时许多著名的道士请进宫中做法事,宫廷里被弄得乌烟瘴气。并听信方士的话,通过摧残少女获取炼丹原料,结果一场“宫婢之变”,使他险些丧命。由于长期服用所谓的仙丹,使他的身体一天天虚弱,仙道未得,命却先丧。

  书法家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擅长书法,“运笔之妙有颜柳所不逮者,真可谓天纵
多能”。他当政48年,近30年不按时上朝,常常在后宫里书写不停,行、草、隶、篆,无所不能,有时竟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曾用几年的时间临摹宫中所收藏的历代名家书法之作,练就一手书法硬功夫,但对国事却漠不关心,可谓是典型的“不务正业”昏君。

  木匠皇帝
  明熹宗朱由校不听先贤的教诲,学无所得,对朝政主事没有兴趣,却对木匠活儿很着迷,把很多时间用在干木工活上了,不但锛、凿、斧、锯样样精通,而且还能自己设计开发新产品,做出的活儿独具匠心,样样精美。由于他痴迷木工活儿,疏于过问朝中之事,使得宦官专权,魏忠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扩充势力,步步夺权的。

  居士皇帝
  清顺冶皇帝信奉佛教,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研读佛经、佛典上,并把全国几位著名的高僧请进宫里,为他讲经说法。还请禅门师长给他起个法名:“行痴”,并自号“痴道人”“行痴居土”。由于和僧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多,竟产生了出家的念头。但众臣极力阻拦,最后他把自己最亲近的一个太监送到寺院里,作为他的替身,代他出家了。他病逝时只有24岁,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按佛门的规矩处理后事,并特别嘱咐要将他的遗体火化,以表示心归佛门。

  猎手皇帝
  清康熙皇帝喜好狩猎,有文献记载,他一生猎虎135只、熊200只、豹25只,,猞猁10只、麋鹿 14只、狼96只、野猪132只。他曾在一天内射兔318只,狼6只。到木兰围场狩猎是他最大的乐趣,而到各地巡游时,打猎是他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他所捕杀的多是如今法律明文保护的野生动物,甚至是国家一级珍贵动物。

  诗人皇帝
  清乾隆皇帝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诗人”,一生中写诗达四万多首,每年平均约500首,是古今任何一位诗人也无法比拟的。他写诗到了忘我的地步,几乎见到什么都有灵感,提笔就来,所到之处都留有题诗。但他的诗多是御体诗和应时之作,随口吟来,华而不实,没有什么传世佳作,所以各种版本的诗集中很难见到他的作品。

  戏迷皇帝
  清光绪皇帝是个铁杆戏迷,不但爱看,还能上台唱上几句。最感兴趣的是在文武场里打锣,只要宫里一演戏,他几乎是场场不落,打锣的事他一人包了。别看他爱打锣,实际上对打锣是十足的外行,他打锣纯属为了凑热闹,寻开心。因受慈禧太后的长期压制,他无法发泄,只好以听戏、打锣解闷儿。他这一凑热闹不要紧,演员可活受罪了,因为他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就是不按锣经打。演员们私下都说:“不怕进宫玩活儿,就十白万岁爷打锣。”可他却自得其乐。
御用药材
作者: 来源:《清宫档案揭秘》 更新日期:2010.03.01


      皇帝看病、吃药非同小可,御药、御药材的采购同样重要。清官对御药、药材的采购和管理有极为严格的制度和规定。按照清官的规定,宫内设有御药房,是采购、保管、供应宫中药品的专门机构,也是太医院专门的药库,由专门的管理大臣负责,还有主事、司员、库掌等官员。配药的叫‘  苏拉医生”,其实就是差役,有四十四人,还有招募的“民间医生”十七人。时至今日,宫中御药房仍给我们遗留下不少珍贵的实物,如当年宫廷备用的牛宝、马宝、猴宝、狗宝、蜘蛛宝等罕见的名贵药材,同仁,堂制作的藜峒丸、紫金锭等药物,有设计精巧、携带方便的药袋、药柜,早期西洋传教士进献给康熙皇帝的西药和葡萄酒。从当年御药房配制丸散膏丹的器皿和模具来看,西医科学在太医院已经广泛应用,如大型精细的人体解剖模型,化验用的显微镜,消毒用的蒸汽发生器,以及近代的一些西洋成药等。
      清王朝的宫廷用药十分庞杂。除皇帝、妃嫔等外,还有大批太监、宫女、侍卫等,总计万人以上,这些人的医疗保健用药量已经很大,再加上皇帝随时赏赐群臣和急用的药品,其需求量更是十分惊人。而且对药材的品质要求非常讲究,要求如此严格的这么多药材,又从哪里来呢?
      当然,皇帝要采购多少好药材也不是一件难事。为了确保药材的数量与质量,清廷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规定。凡是出产药材的各省;每年必须按规定由药商给皇宫进送药材,并且在这些省区安排专门的官员承办。如康熙十三年(1674)浙扛布政使陈秉直就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办理宫中药材。
      各省督抚大吏,为了讨好皇上,将当地一些上乘药材,每年按例向宫中进贡,如云南的茯苓,广东的桔红,四川的冬虫夏草等等。此外,辽宁、吉林等地山中产参,全部被清廷所控制,不得随意私挖。人山采参,要经户部发给信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许可证,否则按违法论处。可想而知,平民百姓有病哪能用上好药。
     御药材的采买主要来自北京一些药商,这样就更为方便、快捷。根据清官档案记载,北京同仁堂就是供奉宫中御药的重要商号。雍正元年(1723)《上谕档》记载,雍正皇帝钦定:“同仁堂供奉御药房需用药料和代制内廷所需各种中成药。”并规定每三个月进药一次不得有误,历年如此,直至清末近二百年。每次进药情况都有详细记载,如道光二十年(1841)同仁堂药商张大镛七月至九月承办的御药有一百一十七种,重二百一十六斤十二两八钱;十月至十二月,又进一百五十种,重二百五十二斤七两。同仁堂不仅供应御药房生药,后来它的丸散膏丹配方,也被抄录宫中。现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保存有光绪十一年(1885)六月初四日《同仁堂丸散膏丹配方》一册。全书首列碧云散,尾载益寿比天膏。其中有内科配方朱砂安神丸等七十四种,外科配方生肌散等四种,妇科配方七制香附丸等四十六种,儿科配方烂积丸等六种,伤科配方黎峒丸等两种,喉科配方清咽利隔丸等三种,眼科配方黄连羊肝丸等九种,共计一百零二种。各方中之药味、重量、配制方法,都一一分别标明。这应该就是人们所说的清官秘方。有意思的是,也许因为该药号的诚信,除药物之外,有时甚至连宫中笔墨、纸张等用品也让他们承办。
      各处送来的药材,由御药房管理药库的官员验收后,存放生药库。药材合格经验收官员签发单据,药商才能到户部领取银两。生药库收到药材后一律交管理药库医官查验,经过挑选交给御药房,再由医生炮制备用。买办药材和发放药品名称,药房领用纸张银两及配方等,在御药房医药档案中都有详细记录.
      中药材中的不少种类要经过炮制以后才能人药,没有炮制前叫生药,炮制的好坏,对药性影响很大,弄不好治病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这少不了又有相应的制度与规定,来保证炮制的质量,因此选药地道,炮制得法,制作精细,所谓“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省物力”的原则在宫廷中得到无以复加的体现。中药的炮制有的是在紫禁城的御药房进行,有的是在供药商号进行。
      为了保证炮制的质量,按照宫中御药房的规定,同仁堂派有专人承办内廷用药这一皇差,承办人持有内务府颁发的专用“腰牌”,以便随时进出紫禁城。由于有了这份官差,可以进出宫禁之地,又是进奉药物,出不得半点差错,所选之人必须非常可靠,这就要求择人十分谨慎,审查也十分严格。同治四年(1865)四月三十日,因同仁堂药商张洪病故,招新商张景云顶替时,由同仁堂担保,送御药房验明身份,才发给腰牌。

帝王的“伙房”有哪些名堂
作者:啸天 来源:《清宫之谜》 

      清代宫中膳食的管理机构,主要是内务府和光禄寺(有时并人礼部)。内务府是管理皇族事务的总机关,其属下“御茶膳房”是专司宫廷膳食的机构。所需柴、米、油、盐等则由内务府属下的“掌关防管理内管领事务处”管理。此外,内务府所属广储司的茶库,营造司的炭库、柴库,掌仪司的果房和庆丰司管辖的牛羊群等,也都和宫廷膳食有着密切联系。
      御茶膳房  是负责帝、后及宫内有关人员日常膳食的机构,并办理部分宴会事宜。由总管、总额、承应者负责,属下150人左右,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但清代历朝多有变化,如章京,兼贴式,主事等小官均先定额。御茶膳房又分为御膳房和茶房,皇子饭房和茶房(未婚者);皇后、皇太后也都有自己的膳房和茶房,人数较御膳房少。此外,侍卫、太监、宫女亦各有饭房。如军机大臣、上书房教师、值班章京、值班奏事的官员就都由侍卫膳房按品级安排伙食。据乾隆二十一年的记载,全年值班官员和侍卫饭食,每年要报销9540两。
      各类膳房均下设买办肉类处,蔬菜处,并设有肉库、菜库、海味处等,机构齐全,管理制度极严,财会制度亦有详细规定。每天各类膳房所用均要当天记帐人档。
      掌关防处  “掌供大内之物食,凡宫中之事,率其属而听焉。”“掌关防处设郎中,员外郎各一名,兼贴式8名、正副管领 60名,另设内管领30名,属下苏拉(杂役)4950名(其中临时雇用苏拉2千余名)。”
      掌管防处下设官三仓,专司官内所需米、面、盐、糖、醋、油等主食和调料及家什用俱或调拨或购买。据档案载,每年宫中用上等好米70石,(专供帝、后),其它膳房用白米6千石,粗黄米 8千石,麦子1万石,每年购进主食和调料用银:3万3千两,多时达5万两。
      恩丰仓,负责太监,侍卫用米及调料等事务,仓12座,在东华门外,大仓储米3千石,小仓1800石。
      内饽饽房,专司各类饽饽,制做各种点心。除供帝、后日常用外,节日、宴会所用饽饽点心全由饽饽房承做。内饽饽房设管领30名,仓长,仓副3名,仓上人12名,饽饽厨师40名、苏拉4名。
      外饽饽房,专司各类宴会,妃嫔,皇子翟鸟桌,内用桌,赏赐桌,各殿堂供桌所用供晶,饽饽等。总管厨师等共设115名。
      酒醋房,专司酒、醋、糖、酱、酱菜等,总设管理人员厨役60名。
      菜库,专司瓜菜类,总管杂役共设30名。
      总之,宫中日常饮食主管归内务府,具体操办由御茶膳房。宫中宴会由光禄寺主管。光禄寺是国家专门管理宴会的机构。其下属也设有大官署、珍羞署、良酝署、掌醢署、典簿厅、督催所、当月处、银库、黄册房等机构。
      备膳  膳房内有百十个炉灶。每个灶上设三个人:一名打杂,一名配菜,还有一位上灶,这几个人中配菜的最辛苦。
      打杂的负责选菜(料),还要择、选、拣、挑、洗、涮,各项完成后经内务府“笔帖式”(监选官)检查合格,然后再交配菜的。
      配菜的经过割、切、剁、片,把各种莱和肉搭配好,调料准备好(包括花色凉拼)。请另一位“笔帖式”按照宴会设计师的配方,逐个检查,合格后,准备传膳。“传膳”一声令下,上灶的按照顺序煎、炒、烹、炸,逐个呈递。此时,内务府的专司各灶的笔贴式,眼睛紧盯着每道菜,直至装盘,交给送膳太监止,才算完成了任务,松了一口气。

清宫膳食的传说

  按时清宫制度,帝后膳食的管理机构由内务府和光禄寺两个衙门负责。内务府下设的御茶膳房是直接为帝后服务的。慈禧个人的寿膳房在大戏楼之东,有八个院落,108间房,由128人操作。光绪另有膳房。

  膳食所需的供应由“掌关防管理内管领事务处”负责。这个机构有官员70人,使用苏拉4950人。“处”以下设有:(一)“官三仓”掌管存制粮食和糖类原料。(二)“内饽饽房”、“外饽饽房”负责制作点心。(三)“酒醋局”制酒、醋、酱和酱菜。(四)“菜库”专供瓜菜。另外由内务府广储司的茶库供茶,掌仪司供果,广丰司供羊肉和牛奶。宫中饮水取自玉泉山泉水,大米来自玉泉、汤泉和全国各地。同时,盛京将军、盛京佐领、盛京三旗网户、打牲乌拉、张家口外牛羊群各总管还要按照不同的地方特产,每年按规定数量上交鹿、狍、鹿尾、鹿舌、鹿筋、熊、野猪、野鸭、虎骨、鹅、腊猪、咸鱼、鲟鳇鱼、鲈鱼、栾色鱼、乳酒、乳油、大乳饼等。蒙古王公要进献黄羊等。其他燕窝、鱼翅、海参等由其他各处进贡。总之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帝后每天膳食原材料供应订有不同的标准。皇帝每天的副食份例:盘肉22斤、汤肉5斤、猪肉1斤、羊2只、鸡5只、鸭3只、白菜菠菜香菜韭菜共19斤、各种萝卜60个,各种瓜各种瓜每种1 个、苤蓝及闭蕹菜6斤、葱6斤、酱和清酱各3斤玉泉酒4两、醋2斤、牛奶100斤、乳油1斤、香油1斤、芝麻1合5勺、澄沙3合、白糖核桃仁黑枣各12两、玉泉山水12罐。以上是每天的份例,不管用不用,天天照数供应。且份例外山珍海味要什么有什么。按宫里的制度,皇帝的份例是最高的,但对慈禧恐怕就是另当别论了。
                    下面记录了冬十月慈禧一餐的菜谱
                火锅二品:羊肉炖豆腐、炉鸭炖白菜
                大碗菜四品:燕窝“福”字锅烧鸭子、燕窝“寿”字白鸭丝、燕窝“万”字红白鸭子、燕窝“年”字什锦攒丝
                中碗菜四品:燕窝肥鸭丝、溜鲜虾、三鲜鸽蛋、烩鸭腰
                 喋菜六品:燕窝炒熏鸡丝、肉片炒翅子、口蘑炒鸡片、溜野鸭丸子、果子酱、碎溜鸡
                片盘二品:挂炉鸭子、挂炉猪
                 饽饽四品:百寿糕、百福捧寿糕、寿意白糖糕、寿意苜蓿糕, 燕窝鸭条汤、鸡丝面。

  此外,慈禧还随时指定某厨师专做特殊品种的菜。寿膳房有谢二、王玉山、张永祥等各厨师。王玉山善作“抓炒”,被称为“四大抓”--抓炒里几、抓炒鱼片、抓炒腰花、抓炒虾。(此人后在园内颐和饭庄工作,直到1952年)。寿膳房将酥造肉和剥皮鸡蛋四个放在一起上屉蒸,鸡蛋一半露在外,像和尚头,慈禧赏此菜名"和尚跳墙"。

  清宫制度每天早晚二餐,早餐在辰刻,晚餐在午刻,于是晚上再吃小吃,各种片盘以及多种多样点心,任意挑选。关于点心的名称也各取吉祥,如为慈禧生日上献的点心有:万字饼、寿字饼、福字饼、禄字饼、吉祥饼、福寿饼、长春饼、鹤年饼、七星饼、松寿饼、如意饼、百花酥、三桃酥、花桃酥、松仁酥种种。然而慈禧反而要吃园外大有庄一位李姓师傅制作的民间食品炸糕。

  慈禧不止是吃鲜果干果,而且要摆果闻香。
  这里再把光绪二十三年慈禧及帝、后三人所用干鲜果清单照录如下:
  苹果158320个 秋梨111750个 棠梨77300个 红肖梨53295个 柿子2275个 文官果2400个  石榴310个 甜桃4344。5筐 酸桃302。5筐 樱桃429筐 李子920筐 杏694筐 沙果491筐 槟子770筐 葡萄16385斤 鲜山楂16663斤 核桃、栗子、红枣、黑枣、白果、榛子、晒山梨、英俄瓣共计仓石2356石7斗7升5合7勺。

  上述清单只是部分数额,未包括柑、桔、龙眼、荔枝、西瓜等。仅苹果一种。一年多达158000多个,平均每天430多个。可以看出,她不只是在尽情享受,而且也百般浪费。

慈禧的油画像

  西太后在颐和园内画像。在颐和园清华轩院内,有一件美术作品--慈禧全身的油画像。此画高2.23米,宽1.42米,画像上写“大清国慈禧皇太后”。左下方有“hubertvos”,并署汉文铭款“华士·胡博恭绘”,此画家是荷兰著名女画家。她为慈禧画了两幅肖像,另一幅现藏于美国福格美术馆。此外,还有一位为慈禧画过油画肖像的女画家,美国人卡尔(katecarl)小姐。她为慈禧画了四幅肖像。

  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末时候,一些西方国家的政要人物,为加强和清朝政府的联系,讨好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曾通过各种渠道招一些画家来中国,想为西太后画一张大的油画像。他们说出的理由是:世界各国都传说中国的慈禧太后办事凶狠,面目狰狞,非一般女子。而我们这些外国人来后曾亲身与皇太后接触,感到皇太后并非像国外所传,而是一位非常亲善和蔼华贵高尚之女性,如能有一张皇太后的油画像在国外让人观瞻,肯定能消除那些言传,这时维护皇太后声誉是会有好处的。西太后得知此事后,审度再三,虽有难言之苦,但最后还是同意接待由外国人推荐的女画家为她画像。这样就打破祖宗惯例,允许洋人进宫,专设画室,慈禧出坐 ,供女画师们“临摹”。油画艺术,在欧美一些国家有较长历史,我国在乾隆时期,虽然有一些外国画家在宫廷供事,但他们大多数是以学习中国绘画技法为主,适合融合一些西方画派的技巧,而真正以典型油画而创作的作品并不多见。本世纪初以来,在徐悲鸿等一批美术家的努力下,油画这门西方艺术才开始在中国落户。慈禧决定请洋画师入宫画像,成为当时的一件新闻,国人外人都议论,赞成者有之,不同意者也有之。荷兰女画家华士·胡博入宫为慈禧画像的资料现掌握不多,美国女画家卡尔入宫为慈禧太后画像的记载确倒比较详细。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美国驻华公使康格的夫人,向西太后推荐美国女画家卡尔入宫为画像。据卡尔回忆,她在宫中受到慈禧太后的热情欢迎,每次见面都视为上宾,她对慈禧印象最深的是,慈禧在宫中有绝对权威。“其威严之容,有足使人震慑至不可方物之魔力”,“能使大小百官俯伏于宝座之下”。无论大小官员或宫女太监,只要一提皇太后就会百恭万顺,不敢有半点疏忽。有一次在画像时,卡尔说从美国带来的画架太小了,在宫中用起来不应手,去了一趟市场又没买到。西太后听后要她画一个尺寸和样式制作的画架已出现在她的面前。她告诉皇太后这副画架非常好。第三天,在她的画室里又出现了五副大小稍有区别的画架。卡尔说有一个就够了,何必要这么多。宫监告诉她,这是宫中规矩,只要是皇太后交办的事,先做一个,如满意,接着再做五个以留备用。她对慈禧另一个印象较深的是看上去不象七十多岁的人,而像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她说慈禧机智,有应变之才,记忆力极强。不管什么事情,只要说过见过一次,她就会记得很清楚。中国的好多古典文学作品她都能“背诵”。在批阅奏章时,对大臣们提出的各种典故的历史依据,她都能只悟运用,立即批阅办理。有一次游昆明湖时,太监把一份奏折急急忙忙地送到船上,人们一看,准是大事急事,而慈禧看后,立即挥毫处理,乘船观景的雅兴不减。在卡尔看来,作为一个女人,能够管理如此一个大国,实在是不容易。

  在卡尔为慈禧画像的日子里,最使卡尔伤脑筋的是时间太少。慈禧每次出坐的时间不能太久,而且次数有限。出坐一次后很久不能再出坐。有时让其他人代坐,但面部形象就很难替代了。由于这些原因,卡尔在颐和园住了八、九个月,才为慈禧画了几幅油画。有慈禧穿宫装坐在宝坐上的;有慈禧穿便装和她的两只爱犬在一起的。可惜,卡尔的作品均未留在颐和园。现在颐和园的慈禧画像,色泽艳丽,色调明快,颇见作者的功夫之深。但脸部的阴面和阳面光调反差小了些,缺少油画特色。据说作画时并非如此,只是宫中有人提出,皇太后的脸不能一半明一半暗,好似阴阳脸。作者听了提醒之后才心不由衷地改成这个样子。

  华士·胡博女士是何时来华做画的,尚未见到准确记载,只知道她是荷兰国林堡省人,从小就学习绘画。成年后曾出国到亚洲、美洲一些国家。1988年,荷兰林堡省的柯可恩和马恩博两位副省长专程来颐和园,观看了华士·胡博为慈禧画的像,他们把这件事看作是中荷两国文化交流的一种表现。同年,颐和园管理处就此幅油画像邀请在京的著名艺术家和史学工作者座谈,大家对此幅油画的艺术价值及在美术史上应有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保和殿的除夕宴
作者:王镜轮 来源:《紫禁城全景实录》 

      每年的除夕正午,皇帝要在保和殿宴请外藩王公、文武官员。宝座前面是皇帝的筳席,殿内外是外藩王公、内大臣和文武大臣席,侍卫的筳席设在丹陛上。殿檐下安设宫悬乐器,中和殿北的两侧安设丹陛大乐。
      嘉庆初年,朝鲜使节目睹了作为太上皇的乾隆皇帝出席并主持保和殿除夕宴的情景。那是嘉庆二年 (公元1797年)腊月三十日,保和殿摆设年终宴席,与宴者两人一桌。嘉庆皇帝侍从着太上皇来到保和殿。与宴者带着十分饮敬的心情看到,太上皇安坐在正中的御榻上,嘉庆皇帝生在父皇东边另设的小榻上,西向西,陪侍父皇。这时,最外的雅乐奏响,嘉庆皇帝向父皇敬酒。席间,太上皇愉快地命令执事官为外藩使者上酪茶一巡。朝鲜使者在礼部尚书的导引下,到太上皇御榻前行礼。八十六岁的太上皇举起桌上的酒盏,令身边的侍臣接过来,赐给朝鲜使者。
      每年的正月十五日,皇帝还要在保和殿再次赐宴外藩蒙古王公。这个习俗一直沿续到光绪年间。宴席进行中,还有乐舞演出,殿内有琵琶演奏,殿廷中有高跷、喜起舞,殿阶下还有狮子舞表演。
      乾隆皇帝大庆八十寿辰的那一年。斑禅额尔德尼专程前往热河为乾隆贺寿,然后,随同皇帝回到紫禁城。乾隆再次设宴保和殿。宴请班禅额尔德尼。

明代宫中饲养的动物
作者:源 泉 

    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 1504),在北京的皇宫及其附近饲养了许多动物,这些动物有些是作为皇家祭祀用的,有的是为皇帝乘坐而用的马匹。也有的就是皇帝、后妃所喜欢的宠物。这些动物雇有专人进行管理。到了明万历年间,京师顺天府宛平县令沈榜在万历二十一年 (1593年)所著的《宛署杂记》一书中,也专门记述了万历四年 (1576年)时宫中养动物的消耗。其中内务府单喂宫中饲养的描吃的肉每年就达 720斤。
  明孝宗弘治初年,宫中司牲所养羊360多只,每只需8合黑豆,1斤草料,一共有 120名牧羊军,2名官吏。五年内超支2000多石黑豆,每石值四钱二分,总共耗银 1200多两。草料也支出24000多捆,每捆值二分,则耗银共500余两。米8800多石,花银     700多两。支出数额如此之大,真是耗费了十成,也用不到一成。光禄寺臣赵锦上奏请求予以罢免。乾明门养猫12只,每天支出猪肉四斤柒两,肝一副。刺猬五个,每天耗支猪肉10两。羊共247只,每天吃绿豆二石四斗三升,黄豆3200合。西华门养狗 53只,御马监养狗212只。每天吃猪肉连皮带骨共54斤。老虎3只,每天吃18斤羊肉。狐狸3只,每天吃羊肉6斤。文豹1只,每天吃羊肉3斤,豹房养土豹7只,每天吃14斤羊肉。西华门等处有鸽子房,每天吃绿豆、粟、谷等饲料共10石。一天的消耗尚如此,如果按一年计算,总共要用猪、羊肉连同皮骨35900余斤,最为严重,每年郡百饿死马的情况。所谓御马,就是以备皇上;临时出入之用的。考证祖制,每门备一二匹马,鞭、辔都同时准备好。以铡皇帝出入用。建国之例不得不如此。到景泰出年,皇帝出门就是剩马载炮车。到今日已享太平许久了,皇上身居宫内,不出一步蓄养这么多马有什么用处?这些可以取缔不设,而大臣们却都不敢说。以此类推,国家的浪费到了什么程度,财政怎么能不匮乏,而百姓又怎么能够不穷呢?    

  以上司牲所饲养动物情况,系明《涌幢小品》一书所载,作者朱国祯系明万历年间进士,天启年间曾任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保等职,曾以内阁首辅的身份,接触了大量的秘籍和档案史料,因而也掌握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朝廷秘闻。朱国祯博学多才,且特别崇拜宋代洪迈,他笔下人物事件多模仿洪迈所著《容斋随笔》的写作风格,其所著述被后人命为《仿洪小品》。内容多写朝野轶事。对后人了解明代历史颇有帮助。

乾清宫家宴
作者:王镜轮 来源:《紫禁城全景实录》 

  清官每年的除夕和元旦。要在乾清官举行家宴。家宴分为两场,一是除夕夜与后宫女性成员的饮宴。一是次日元旦与皇子及宗室诸王的饮宴,典制上的乾清官家宴指的是皇帝与后妃们的饮宴。宫中无论是典礼还是宴会,从来出现过男女欢聚一堂的场面,这是中国古代礼制所限定的。只有皇帝一个男性能与宫中女性一同饮宴,皇子作为他们的儿子,除了幼龄的以外,也不得参与。所以没有能真正称得上家宴的宫廷宴食。
  通常来讲,每年除夕的下午,皇帝在保和殿大宴藩王和群臣。夜晚便在乾清官与后妃们举行家宴。家宴上,皇帝的御筳就设在御座前,皇后的座位在皇帝的左前侧,嫔妃们的筳席设在御座前的殿庭中,东西相向。这种乾清官家宴,不只在除夕举行,皇帝的万寿节以及上元,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令节,皇帝出席完与王公大臣,皇子、百官等共同进行的活动之后,回到内廷再与皇后、嫔妃们宴聚。如果皇大后在,那么后廷的家宴就以奉迎皇太后为主。家宴上,宫中承担戏曲演出的宦官智机构升干署照例上演承应戏,例如上元节的家宴上,演出“悬灯预庆”、“景星协庆”,“星月交辉”等戏。
  元旦,或者上元节前的某日,皇帝在乾清宫与皇子、皇孙、近支王公等皇室男性成员一同饮宴。在宴上行家人礼。但这不叫做家宴,叫做宗室宴,相对于外藩宴来讲,这叫做亲藩宴。宴上,也要上演吉祥戏助兴,元旦的筳席上演出的戏目有“膺受多福”、“万福攸同”之类,上元节则演出“万花向荣”。“紫姑占福”、“海不扬波”、“太平王会”等。宴上不时传来虫声啁啾。这是宴席旁边绣笼里的秋虫发出的声音。宫廷服务人认为厂增添生活情趣,  预先住暖房里喂养了许多秋虫过冬。
  最大的一次宗室宴举行于乾隆四十七年,赴宴人数达到三千余人。是清朝全盛时期皇窒亲族的一次空前绝后的大聚餐。

这里是北京--老北京人的吃喝玩乐         http://ww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