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雷世泰

 Ky_chen 2016-07-31

孙剑云先生教我推手
赵小燕女士摄于1966年,当时剑云先生52岁,她的手给人的感觉就是棉裹铁。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一) 三拳合一

孙氏太极拳是唯一的三拳合一的太极拳,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合一的基础是前面形意拳里讲过的“孙氏八法”:单重,一轴到底,鸡腿力,鞭杆劲,弹拱结构,柔性结点,滚拔式运动和临界态效应。以三体式为基本结构(骨架),以形意和八卦的典型动作为元素,用太极拳的理念以松柔圆活的劲路加以贯穿编排而成。所以说孙式太极拳源于形意八卦而不是太极,与其他各派(陈式除外)不同,如杨式来自陈式,吴式来自杨式,所以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打的不规范时就容易混淆,而孙式太极来自形意八卦,与其他太极虽有许多招式的名称相同,但动作却完全不同,一万人同时打各式太极拳,其中的孙式一眼便可以看出来,决不会混淆。从大的方面来看至少有三个明显的区别:以三体式为基本结构,没有马步和弓步;以开合为贯穿始终;进退活步相随。
看几个具体例子:
懒扎衣,一捋一挤,是形意劈拳的一裹一起钻,而后面的一棚如同劈拳的束身,一按即是劈出,这几乎是个完整的劈拳。如果不打立圆打横圆,走八卦寰研之劲,则又是穿掌所含的推拖带领,把人带起来横着抡出去。现在是用太极的球劲,浑圆一气,绵绵不绝,把上述的意思表现出来。
三通背,一转身之间,既有八卦大蟒翻身背摔之意,又有形意猴形折返引带之法。
进步搬拦锤,既是形意横拳,又是八卦的穿掌。
玉女穿梭,手是形意炮拳,脚是八卦穿掌。
提手上式,与形意猴形之叨绳式几乎一样,只左手不在颏下而在额头。
野马分鬃,其身形腿形与形意龙形相同。
等等。
还有许多动作也与别家太极的名称一样,但动作外形与内涵完全不同,原因就是孙式来源于形意八卦而不是别的太极,这样的例子在孙式太极中随手可拈。
换个角度再看,所有孙式太极拳的动作,在稍加调整后都可以轻易还原为三体式,如搂膝拗步,身形不动,后脚坐实,前脚迈出,两手换一下位置,就成三体式。至于手挥琵琶,高探马,更是几乎一样。单鞭式应该最不像,其实只要把左脚连身体右转45度,右脚收回些,摆直,左手放到肚脐,就是三体式。
所以孙式太极的三拳合一,是水乳交融的融合而非混合、捏合、拼合、凑合。三种拳术能够合一,一定是有合一的基础,若从本质上、内核上不能合,勉强合起来也只能是凑合。总括起来,孙式三拳之间都有那些共同之处呢?
一,三者对身体的基本形态要求是一致的,即为“九要””八法”之说,一般要求的如含胸拔背,塌腰松胯,气沉丹田等,自不待说。特别是单重,一轴到底,鸡腿力,鞭杆劲,弹拱结构,柔性结点,滚拔式运动和临界态效应这8个方面的特点,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孙式三拳共有的特点,也是孙式拳和别家的重要区别。别家太极拳都是两根轴,而孙式是一根轴,架子高,步幅小,没有大马步或大弓箭步,以单重三体式为基础,万变不离三体式。有人把孙式太极拳形容为“形意的骨,太极的肉,八卦的腿”,有一定道理,但仍然是把三者分开来理解的,而在孙式拳里,这三者是没有严格界限的,是互溶互通的,从训练方法到应用技击都是共性远远大于个性。
二,三者都要求用意不用力,纯以神行,顺其自然,反对浊气拙力,即使是以阳刚著称的形意拳也同样如此,是“武术中之文雅事也”(孙禄堂先生语)。
三,三者的理论基础都是太极阴阳之说,阴阳相生相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而阳,阳极而阴,互为依存,互为消长。所以练起拳来都是顺中有逆,逆中有顺,动中求静,静中有动,吞吐和化,收放伸缩,绵绵不绝,生生不已。
四,三者在与人搏击时都讲究以柔克刚,意在人先,舍己从人,借力打力,而拒绝硬碰硬式的蛮缠死打。形意拳是最有刚劲的(主要在明劲阶段),它的打法是直打直进,也决不是硬打硬进,这从它的动作设计上可以得到证明,它所有的动作都有手臂的钻滚裹翻,用来化掉对方的力,而不是硬架硬抗。形意拳在练到暗劲阶段后就与太极拳毫无二致了。
五,三者都同时具有养身、祛病、技击的功能,不论老弱妇孺均可练习,是武术从专业化走入寻常百姓家的良好途径,清末民初以后文人习武日渐增多,蔚成风气,就是因为这三者开始普及于民间的缘故。
基于以上五点,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三拳合一这个大任就历史地落到了孙禄堂先生的肩上。在所有的太极拳中,孙氏是创立得最晚的,它就应该为太极拳事业的发展多做出贡献,这是历史所赋予的责任。一般来讲,先行者负开拓之艰,基础之重,而后来者则集其大成,提升完善。自孙氏太极拳创始之后,形意拳、八卦拳与太极拳不再分家,习拳者多三拳兼会,从事实上认可了三拳合一。但是,许多人的合是身合而不是拳合,即一个人可以同时练尚式形意,杨式太极和尹式八卦,因为都是内家拳,可以并行不悖,但是这三拳本身是无论如何合不到一起的,各有各的特点和要求。只有孙式太极拳真正作到了拳中的三拳合一。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二) 开合贯穿

开合的动作为孙氏太极拳所独有,不仅在别家的太极拳中找不到,就是在形意拳和八卦拳中也找不到相应的动作,这可以说是这套太极拳的突出特点,是孙氏太极拳的标志性动作。孙式太极拳又被称为“开合活步太极拳”,在整个套路中每逢动作转换之时多以“开手”和“合手”做为联结的关键,在全套98式动作(包括起式和收式)中,开合的动作有13处之多,计26式,约占27%,比例之大居所有动作之冠。
为什么孙禄堂祖师在创编这套太极拳时要设计如此多的开合动作而不厌其烦地让学习者反复习练呢?他的道理何在?作为传习孙氏太极拳者不可不探究。
首先,开合体现了太极拳最本质的内容。从太极拳“正名”的角度讲(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从太极拳的定名来看,“太极”是什么?至大者为“太”,至广者为“极”,天下至大至广者,“气”也。“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故太极拳也就可以称为“气拳”,这不是牵强附会,而恰恰说明太极拳是以“气”为模拟对象的拳术,是一种象形拳术,这和我们的象形文字,和八卦取象于自然,和许多武术取象于动物是同出一辙的。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太极拳乃法于气。既如此,气的最基本性质是什么呢?我们暂且抛开哲学意义上的“气”不谈,只看物理意义上的、作为物质之一种的“气体”:它没有固定形态;可流动;可以膨胀和压缩。太极拳与之相对照:气没有固定形态,是最柔和的,所以太极拳内外相合,顺其自然,尚意不尚力,用柔不用刚;气流动,则太极拳要如行云流水,绵绵不绝;气有涨缩,所以太极拳有开合。气是无形无象的,这恰恰给了它开合伸缩收放的自由,所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就是形象地描述了气之开合的自由程度。所以,拳中的开合也是基于对气的摹仿,是对于气的功能与状态的向往与追求,或者说是由于对气的本质有了深刻理解后设计于拳路中的动作。实际上人们在练习太极拳时所应该追求的就是在各个方面去体会气的感觉,它的柔和,它的流动,它的伸缩。有了这三点,太极拳的体用皆备矣。柔和,则外力无法伤我,“抽刀断水水更流”,何况气乎?流动,则得机得势,“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而伸缩(也就是开合),则是最关键的,所谓”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是气之用。气的作功,全在伸缩之间。世间的一切爆炸都是源于气体的迅速膨胀,其威力尽人皆知,那么太极拳的用也是摹仿于此。拳之用在于将对手放出,放就是合,就是吐,就是伸,就是发力;要放,须先化,先调整自己,使得机得势,就是收,就是缩,就是吞,就要开,就是蓄力。所以,太极拳中不论有多少动作,其实都是都是肢体的伸缩,开合的演绎,开合的变化罢了。从这一点来看,说“开合是太极拳的本质”,“太极即开合”,“开合即太极”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是从广义上来认识开合。
其次,从狭义上看,开合动作的设计也是独具匠心的。从动作外形上看,它与佛教双手合十或气功中的某些姿势接近;从内中体会上看,它绝对是调理气息的,在一开一合,一呼一吸之间,起到静心理气的作用;从动作技击上看,它在开合间带动了全身的涨与缩,并隐含了太极拳大部分的手法,如开手有掤、捋、采、挒,挂、肘之用,合手则有棚、挤、按之用。
把开合作为拳中套路动作的转折连接,也是非常合理的。我们在做动作时都有体会,一式做完往往精神会有瞬间的松懈,力与力之间,气与气之间,意与意之间产生间断,这是极不利于一气流行的锻炼效果的,而用开合作为转折,可以从心理、体能和气息上加以调理,有亏损处加以补充,有滞涩处加以柔滑,有虚浮处加以沉稳,有软弱处加以强固,总之,在开合中做一阶段性的调整,使得神气无亏,总是饱满鼓荡;动作无亏,总舒服自如;气息无亏,总是匀细深长。开合所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是因为它动作平和,即使练习者做得不到位、不标准,也能起到调理气机的作用,当然,做好了对调理心肺功能非常有益,开时走肺经,合时走心经.即使坐在那里只打开合,不要多,打到100个以上(当然是合着呼吸打,而且要基本正确),身上自然会有感觉.另外,开合本身就是实用功夫,就可以用于实战。只可惜,现在许多人都不重视它,所以大多数的开合动作都不标准,效果自然不会好.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三) 进退活步

步法灵活是孙氏太极拳的另一大特点,有进必跟,有退必随,整套拳中没有弓箭步和马步,尽管手上可以很舒展,但脚下从来都是很严谨,没有大的跨步,进退都是形意拳的法度,走转都是八卦拳的法度,要求以前进后退不费力,重心移动平稳连续为准。
毫无疑问,弓箭步和马步都是很稳当的步法,跨度大,底盘低,稳定性好。但稳不是绝对的,曾有前辈说过,即使把你的两脚捆在木桩上,可算稳了吧?但你腰以上的功夫不行,还是可以把你打倒,腿不倒,腰倒。这也就是说,稳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和活是一对矛盾,过于稳就不活,过于活就不稳,都不可取。活和稳是要互相付出代价的,要稳就要牺牲一部分活,同样,要活,就要牺牲一部分稳,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所以,要稳中求活,活中有稳,方不失守中之意。过去有走极端者,在八仙桌下练太极拳,一套拳少说半小时,多则一小时,腿部的负担太重了,不利于气血的运行,年轻时可能尚无所谓,中年以后,则多不良于行。盼望快出功夫是好事,但要按规律办事。孙氏太极拳设计为活步,强调在运动中寻找机会,并非不要稳定性,而是要练习者更习惯于在动中求稳,以运动求稳,这样更接近于实战要求。基于此,孙氏太极拳不要求式子太矮,比平时走路略矮一些就行,大小腿间最佳角度是135度,最低不能让膝盖处有小于90度的死弯子,以利于运动的灵活和气血的运行。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四)打出特点来

在练拳的过程中,怎么样体现上面所说的孙式拳三个特点,或者说,从旁观者的角度如何检验你打的拳是符合这些特点呢?对三拳合一来说,这似乎太抽象;而对开合与活步来说,似乎又过于简单。其实,对三者来说,都是既具体又不简单的。下面分别来看:
三拳合一,最基本的,就是万变不离三体式,整套太极拳98式,任何一个动作都应该能够在身形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还原为三体式,比如搂膝拗步,把后面虚着的脚落实,前面的脚迈出,撑在胯旁的手伸出,向前推出的手拉回到肚脐,身形、肩、胯都没有动,就成为标准的三体式。在整套拳中,只有白鹤亮翅和单鞭是两腿左右站立的,剩下的动作都是身体45度侧对前方,两脚也是45度分开前后站立,不管手是什么位置,都很容易还原为三体式。即使单鞭也一样,把左脚向右扣转,左手收回到肚脐,右手不动,右脚随着摆顺,即成三体式。孙式拳有个比喻,是:形意的骨,八卦的腿,太极的肉,有道理。虽然不完全准确,也是“虽不中,不远矣”。形意之骨就表现在万变不离三体式上。许多人打孙式太往往是身子正面对敌,无论打懒扎衣还是三通背,也无论是搂膝拗步还是抱虎推山,统统没有侧身的概念,这可能与他们站三体式本就不标准有关。
开合,广义来说就是阴阳,在打拳时打出顺中有逆,逆中有顺,开中有合,合中寓开,一气之伸缩,一气之流行,活泼圆满,意要圆满,气要圆满,身形动作都要圆满,真正作到伸缩自如,收放自如,形成以丹田为中心的“意球”(对应意轴而言)。具体到打拳的动作中,就从把开合做正确开始。手型对了,胳膊和肩膀的运行路线对了,内里的感觉才有可能对,进而再找全身开合的感觉,再进而把所有动作中开合的感觉找到。
活步的关键在前滚后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重心的移动是平稳而连续的,简单的检验标准是后腿不能蹬直,多用胯和脚腕发力,尽量少用膝盖,发力后迅速跟进而不要拖在后面像尾巴。比较高级的检验方法是,任何一个动作可以随时叫停,立刻停在原位,保持不动,说明重心的移动是平稳而连续的,控制身体的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换句话形容,打太极拳就应该像是在太空行走一样,身体有漂浮在空中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