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瑞芬:把学校当艺术品——我的空间奇遇记

 人到中年空间 2016-08-03


湾的学校空间重构始于1999年的“9·21大地震”。地震虽然震毁了1500多栋校舍,却也在近300所灾校重建中启动了强调创意、合作、参与的“新校园运动”传统的校园空间格局被打破,与自然人文共生,更贴近教育理念和使用者需求的规划设计开始出现。笔者曾在三所不同类型的学校担任校长,也荣任过台湾高雄县教育管理部门负责人。在多年的学校经营中,笔者更深刻感受到校园空间深邃的文化穿透力。


一、心中有岸:在文史中为孩子寻根

初任校长,我作为一个闽南人,被遴选至98%的学生是客家族群的美浓福安国小。当满怀着教育热忱,准备在绿野阡陌间开展工作时,我才发现在这个自诩为客家重镇的原乡,新生代孩子甚至教师对于客家文化都已逐渐淡化模糊了。很多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生活经验、文化历练,如果再不刻意经由教育去保存,那么很快就会从下一代的生活中消失,最后在孩子的心灵版图上留下一个很深的缺口。南方美浓永远只会是乡愁的驿站,却无法成为归人的泊岸港湾。


于是,我透过“空间的感染力”在孩子心田播种,期许能帮他们找回文化的根。只要有孩子的场所就是“校园”,学习所至的地方就是“教室”。学校运用当地素材,融入地方意象,营造学习氛围,布置教育情境,让文化陶冶不着痕迹地走进孩子生活的每个角落、每个时刻。




我们以美浓烟楼造型重建老旧教室,用斜檐雨庇呼应山下午后多雨的天气。班牌、通风口、壁饰运用当地塑烧的陶器,墙上挂的是客家老师傅编织的斗笠蓑衣,休憩角摆的是美浓竹桌椅。一踏入校园,映入眼帘的都是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民俗生活器物。





透过教学分享,孩子们学会欣赏老祖先的手工艺之美,并在使用中体会先民与自然共生的智能,让日渐倾圮的烟楼伙房在世代传承中融入生命,不让古迹成遗迹。


二、奇妙相遇:让孩子邂逅艺术与人文

第二任校长任期,我从山间的福安来到都会福诚。福诚小区的居民大多为外来客,他们对当地文化和新设校五年的福诚国小都缺乏认同感。如何建立小区居民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是我最大的挑战。



艺术能丰沛生活,激发生命的多态样貌;人文能柔软心灵,开启生命的潜藏能量。于是我们以“艺术人文”为主题开发校本课程;以“阅读”为主轴,结合“教训辅”,建立“以人文为童年写真,用艺术为生命织锦的学校愿景艺术、人文、乡土、童趣,融入校园规划和空间领导,营造一个全人的学习情境



我们用艺术品装饰每个角落,营造丰沛的艺术具象空间,同时广辟艺术展演空间,让孩子置身艺术殿堂,拥有属于自己的舞台。我们还注重塑造温馨的心理空间,将人文关怀融入行政、教学、空间,在福诚,每个教职工、孩子、家长,都是受尊重的。我们营造尊重真诚的学校文化,形塑温馨和谐的组织气氛,凝聚共同向心力,让师生享有身为福诚人的尊荣感。校园里既有为孩子营造的温馨、童趣的“秘密花园”,也有为教师而设的咖啡飘香、乐音缥缈的“心灵角落”。


在福诚国小七年的耕耘,经由“空间的想象力”,我们营造城市桃花源,将山水深植孩子心中,让学校成为小区的文化绿洲,用教育的力量让文化越墙而出,蔓延出校园,扩散到小区



三、因为爱,梦飞扬:实践生命美学

2006年,我接下凤翔国小筹校任务,从命名开始,以母亲的心情,赋予一个新生命以“心”的希望。我让所有的梦想,从一片三公顷的草地出发,用恳切的热情与努力,全心投注、全力以赴,在这片梦田种桃种李,也种芬芳。


我把工程当作课程建构,将校园当作教材编写,以建筑实践教育理想,用教育丰富建筑内涵。在硬件设施、情境规划中,经由色彩、形式、结构、材质、空间到氛围,形塑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学习型学校”;将艺术人文不着痕迹地融入空间,营造一个让人可以静下心来感受自己、感觉周遭的学习情境。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是创意多元的梦想行动家、动静自如的学习实践家、从容自若的优质生活家。


三年建校过程,不仅是个“工程”,更是学校实践教育理想的“课程”,也是一个单纯教育人丰富的“人生课程”。与厂商的质量博弈、与施工工人的情谊感化、与专业建筑师的互动共生等许多故事,就这样走入校园、孩子与我的生命中。





现在,凤翔国小已是“永续校园”,在生物多样性、绿色建筑群中,建构健康环保的生态环境;是“友善校园”,以安全无虞、平等无碍、开放无际,经营温馨无碍的生活空间;是“人文校园”,在慈悲乐观、终身学习的生命智慧里,形塑慈爱智慧的生命态度。



四、善与美:学校空间的品格与品位

孩子每天近八小时在校园生活学习,校园空间形塑着孩子的器度、视野。一个开阔优质的学习空间,可以让孩子在认知、赏游、解读空间中,为生命赋予意义、创造价值。因此,我把学校当艺术品般经营,赋予意涵、创造感动、酝酿文化,让春天从校园出发,梦想由教育实现。


1
生命之善:学校空间的道德品格

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因空间体认、品味的美感,让空间产生了能量,孩子长大后,也能用空间,写他自己生命的史书。教育是生命的对待,每个生命都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我们通过建设“人文校园”,体现对生命的友善,让想蛰伏的心都能找到泊岸的港湾,看到孩子的每一种可能。我们用一份疼惜大地的心情,谱成水与绿的旋律,挥洒光和风的颜色,以“健康、生态、节能、减废”为原则规划“永续校园”,落实对大地、环境的友善;更在校园开放中,解构了高墙藩篱,实践学校小区化、小区学校化。


将四季栽种在校园


凤翔国小的居民大多为外来客。我们努力让学校成为小区的生活中心,凝聚小区向心力,提升小区文化力,形塑一个具有优雅艺术文化、悠闲生活风格的“学习型小区”。一方面,我们走访红毛港,拜访里长伯、地方耆老,寻求共同的情感与记忆,将其融入建筑与课程,并以通透性矮墙绿篱,拉近小区与学校的距离,让学校走进小区;另一方面,我们营造小区共享区,举办亲职教育讲座、感恩晚会,邀请家长、小区居民投身学校志工,让小区走进学校。



学校融入社区


2
生活之美:学校空间的艺术品位

(1)空间营造 

因为南台湾天气湿热,所以我们在校舍屋顶以延续流畅的棚架串连不同属性空间(教学区、行政区、活动区),这样既可遮阳避雨,更能让建筑体有着丰富的天际线;开阔的半户外空间,拓展了宽广的廊道、顺畅的动线,为孩子创造了学习新乐园;运用洗石、卵石等当地建材,呈现瓦檐、斜墙、砖造等建筑的朴素样貌,可以让孩子在空间中感受到建筑的“减法哲学”;没有刻意营造的雕像、壁画,建筑的色彩搭配、线条架构、造型建构就是孩子的视觉艺术课程;星星、月亮、太阳采光罩,提琴、月琴造型孔,光与影的交错让每个角落都是耐人寻味的生活品位。


(2)空间赋意

每个物理空间都有心理功能,经由时间和空间,与人、事、物的交融互动对话,酝酿空间故事,让校园拥有独特的风貌,由此成为无可取代的品牌,形成有内涵的优质校园文化。大门口飞翔的雁群,寓意尊重差异、彼此欣赏、协力向前;学习步道用空间书写历史,传承着红毛港的渔村文化;上学的路不仅是一条安全通畅的通学步道,来自红毛港的咕石砌起一面记忆墙,编织起红毛港的历史、文化、产业、建筑;用花岗石雕琢的“台湾之光”,砥砺孩子只要用心就有飞翔的可能


(3)空间活化

校园空间是师生心灵的容器、生活学习的载体,教学可以让空间说话,学习能够使空间活化,散发无尽能量。我们可以在空间赋予意义、创造感动,使师生经由学习互动,寻找生命共鸣,让校园成为一个充满美好与感动的共同记忆。


学校以螺旋式课程将“空间美学”规划为校本课程,让一至六年级的孩子经由结构性的课程,循序渐进地认识校园空间、修习美学素养。除了正式课程,我们还让学生在课余使用空间,充分感受空间的魅力。没有墙柱阻隔的教室窗棂,可以放眼远眺的宽阔角窗,将绿意流水入窗的图书馆落地窗等,都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美丽的等待。


从空间营造到空间赋意、活化,我们经营的不只是一个校园空间,更是涵养孩子美的品位,让他们学会懂得停下脚步、关照生活、感受生命,用“心视界”发现美丽“新世界”!


(作者单位: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师资培育中心)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