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赏】敦煌藏经洞文献

 RK588 2016-08-06


三国志·步骘传残卷,东晋(公元266—420年)


三国志·步骘传残卷(局部),东晋(公元266—420年)


高24.2厘米,宽42厘米

敦煌研究院收藏敦煌文献D0554号


纸质较厚,有水浸霉点。内容是西晋陈寿撰《三国志·步骘传》,存后半部和评语的前半部,共25行,440字,以淡墨线为界栏。无纪年,据考为东晋时期抄本,是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早期写本之一。笔调丰劲挺秀,不失晋隶神韵。


《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北魏(公元386—557年)

《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局部),北魏(公元386—557年)


高27.6厘米,宽332厘米

敦煌研究院收藏敦煌文献D0228号


写本佛经,首尾俱残,白麻纸,共8纸,每纸27行,每行17字,共198行。乌丝栏纤细规整,墨色浓黑而有光泽,书法保持了较多的隶书气息,为隶书向楷书过度。字体结构也如隶书扁平状,书写工整,由于书写的速度快,横画起笔显露尖锋,收笔停顿,撇画收笔往往上翘,显得意态开张,灵动潇洒,当出自写经高手之笔。是北朝时期敦煌写经中的精品。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南齐建武四年(497)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局部),南齐建武四年(497)


高24.7厘米,长540.3厘米

敦煌研究院收藏敦煌文献D0673号


写本佛经,首尾俱全,白麻纸,单纸长45厘米,乌丝栏宽1.66厘米,每纸27行,行17字,共11纸又2行,总315行。本卷《金刚经》写卷,书体与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摩崖刻字相似,虽不如摩崖石刻之严谨,但亦惟妙惟肖,笔画圆劲宽博,体势雄浑丰厚,为篆、隶、真书合参之规范书体。可见这种字形在当时已成定势,亦成为风尚。


题记:建武四年(公元497年),岁在丁丑,九月朔日,吴郡太守张瓌敬造。


张君义勋告,唐景云二年(711)

张君义勋告(局部),唐景云二年(711)


张君义勋告,唐景云二年(711)

高27.5厘米,宽155厘米

敦煌研究院收藏敦煌文献D0710号


白麻纸,行宽2.5厘米,共4纸,总50行,地头( 书页下端的空白处)残缺,无界栏。1941年张大千先生于莫高窟前沙堆中所得,写了题签:“景云二年右骁骑尉张君义等二百六十三人加勋敕文”。后辗转传回大陆,如先生愿,于1963年归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收藏。


“勋告”是“告身”的一种。此卷珍贵之处,除了可藉以研究唐告身制度之外,还提供了同时受勋的263人的姓名籍贯,具有丰富而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在已知五万件敦煌遗书中,“勋告”仅此一件。



佛说大药善巧方便经,唐(公元618—907年)


佛说大药善巧方便经(局部),唐(公元618—907年)


高25.1厘米,宽158.4厘米

敦煌研究院收藏敦煌文献D0704号


写本佛经,硬黄檗纸,无头有尾,共80行,行17字。为唐代楷书之佳品,极细的乌丝栏,楷书纯熟,章法严谨,笔力遒劲,可与《灵飞经》相媲美。


卷末有后人书“上元初”题记,唐代高宗和肃宗朝都有上元年号,但题记中有“癸酉岁……”等语,癸酉岁当高宗咸享四年(673),次年即高宗上元元年,可知此卷写于高宗朝或其前。


此卷与伯希和3791号原为同一写卷,后被人为分割开。



说苑反质篇,唐(公元618—907年)


说苑反质篇(局部),唐(公元618—907年)


高28.4厘米,宽382厘米

敦煌研究院收藏敦煌文献D0694号


麻纸,首残尾存,自“秦始皇既兼天下”起,存184行,行20—21字,尾题一行“说苑反质第二十”。《说苑》是杂事小说集,汉刘向撰,今传二十卷本。此卷据考为唐初写本,为《说苑》传世最早唐写孤本,较宋、明抄刻之“高丽本”更近刘向原著。后来抄刻诸本均出自宋末以高丽本为底本之校定重刻本。



妙法莲华经序品方便品,唐(公元618—907年)


妙法莲华经序品方便品(局部),唐(公元618—907年)


高23厘米,宽843厘米

敦煌研究院收藏敦煌文献D0285号


写本《妙法莲花经·序品第一·方便品第二》,首尾完整。


绀纸银栏金字,即用金泥为墨,书写于深蓝色磁青纸上,金字蓝纸银栏相映夺目。以金墨或银墨或金银墨相间书写于暗色纸或绢等载体上的作法,后代一直采用。此卷是敦煌藏经洞文献中所存数件金墨写经之一,弥足珍贵。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唐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局部),唐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


高25.5厘米,宽195厘米

敦煌研究院收藏敦煌文献D0674号


写本《妙法莲华经》,首尾俱全,共103行,每行17或18字。


麻纸,乌丝栏线为栏界,墨色浓黑,楷书字体工整,行笔圆融雄逸,是唐代写经书体的代表作品之一。


题记“天宝十五载八月二十日扈十娘为亡父母写。”佛经在印刷术广泛使用之前都是手抄本,僧俗信众深信抄写或出资请人抄写经文可获功德。《妙法莲华经》是最主要的大乘佛经之一,在中国十分流行。



古藏文大乘无量寿经,唐(公元618—907年)


高25.6厘米,宽192厘米

敦煌研究院收藏敦煌文献D0707号


藏文佛经写本,首尾完整。此经主旨宣扬只要抄写、诵读此经,现世长命百岁,死后往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过去的恶业自然消除,现在的灾难不再遭受,四大天王时时护祐等。吐蕃占领敦煌期间(781-847年)将此经从汉文翻译成藏文,广为流传,信奉抄写者甚众。


在已知的敦煌文献中存该经古藏文译本近二千件,藏于英、法、俄、日本及中国。古藏文译法与藏文《大藏经》所收本一致,内容略有不同,藏译时间与汉译相近。经尾有抄经人及校正人署名。



归义军衙府酒帐单,北宋乾德二年(964)


归义军衙府酒帐单(局部),北宋乾德二年(964)


高30厘米,宽105.1厘米

敦煌研究院收藏敦煌文献第D0038、D0784号


此酒帐单首尾俱缺,粗白麻纸,无界栏,行宽2厘米,总49行,裂痕前半段长24厘米,后半段长81.1厘米。


原卷被分为三段(D0038+D0784+P.2629)。D0038+D0784原为一件,上世纪四十年代被分裂,D0038(前段)保存在敦煌艺术研究所;另一段为董希文收藏,而后流失日本。1997年,由青山庆示先生捐献给敦煌研究院,编号D0784。敦煌研究院保存有该件未割裂前的临摹本,据此缀合。P.2629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据研究,酒帐保存了宋乾德二年(964年)4月9日至10月16日,共213款支出,均为归义军政府的公费支出,其中“五月”、“六月”用朱笔书写。在纸张的接缝处,钤有长方形的“归义军节度使新铸印”朱文印。记载详细,反映出敦煌当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酒帐》显示当时敦煌手工业生产种类齐全,且有各自的行业组织。还反应了一些民俗活动,例如寒食座设、赛马毬(马毬又称击鞠,骑马以杖击毬的一种娱乐体育运动)、劝孝酒(丧仪用酒)、助葬酒(佐助他人发丧送葬,社人或亲属亡后社人相互帮助安葬)等。


记录了历代律历志和礼乐志中难得一见的计量单位,从而得出这些计量单位的进位,例如,1瓮等于6斗;1斗等于10升;1升等于10合;1角等于15升。


(图文来源:敦煌研究院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