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先圣先贤并肩论道——老子

 茂林之家 2016-08-08

与先圣先贤并肩论道——老子

让我们从一个故事开始。

据说天地开辟之前,整个宇宙混沌一团,无所谓东西,无所谓南北,无所谓上下,无所谓高低,无所谓方圆,无所谓曲直,无所谓远近,无所谓明晦;没有颜色,没有声音,没有形象,没有臭味,没有差异,没有分界,没有边际,没有起始;朦朦胧胧,浩浩荡荡,好似茫茫雾海,犹如漭漭云烟;没有名称可以称呼它,如果一定要为它起个明称,因为它混为一体,没有形状,没有分界,所以称之为“一”;因为它飘忽不定,如雾如云,所以称之为“气”;因为它先天固存,为万物之始,所以称之为“元”;因为它产生天地,化生万物,犹如一条从无到有的通衢,所以称之为“道”。老子聚精于太极之宫,凡人视而不得见,听而不得闻,触而不可得,可谓之“无”,他又顺自然之变化,化形于人世,教化民生,度人得道,随时显身,可谓之“有”,因此老子又有“常有”“常无”之名。

话说老君端坐太极之宫,转眼之间人世已历夏、商八百年,时值商代十八世阳甲继位。老君观宇宙变化之机,自然演化之势,已至阴阳同归之时,初,天帝舀大海之阴水,和土为泥,捏之成女;接天雨之阳水,和土为泥,塑之为男,从而造出人世,至此时,已历数十万年,人世繁衍,阴阳之气在天地间积聚,死后归阴曹地府者极多,返阳天帝宫者极少,致使地下阴气渐浓,上天阳气渐稀,因此,导人向善,劝人修仙,使人化回阳气,归位天界乃大势所趋。自开天辟地以来,由人身觉悟而修行升天者,有黄帝一行七十二人,人间听由天命着多,信仙可修者少,须现身说法,以坚人信念,于是老君决意下凡投胎,以己修炼成仙为例教化百姓。

话说陈国苦县有一李姓人家,父名庆宾,子名灵飞。庆宾妻早丧,与子相依为命,灵飞十九岁时与天水尹氏女结为夫妻,尹氏女对邻亲和,对父孝敬,对夫温柔体贴,乡里之人无不夸赞。一天夜里,灵飞一觉醒来,尹女有孕,然而八十一年过去丝毫没有临盆的征兆,尹女面色仍与少年时无异,一日忽然左肋撕裂,婴儿落地,有九龙自地下跃出,腾至空中,口吐清静之水为婴儿沐浴,龙处之地化为九井。婴儿浴毕,起身站立,口可言,足可行,指李树曰:“此吾姓也。”因其耳大,故名李耳,字聃。老子少时聪慧,常听家人讲述国家兴衰、战事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养成静思好学之性;老子后来得道,自然是看穿了世事,因此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觉得自己应该走了,

这天,老子骑着他那头青牛来到函谷关,守关的人名叫尹喜,他知道老子不是一般的人,隐隐约约感觉老子是一个好像能解开自己每天晚上睡不着觉时候琢磨个不停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那些问题的人。当他知道老子就此要远辞凡界,再也不可能见到,就请求老子把得道的秘旨留下来,老子想了想,觉得也是,就这么走了,不留下点什么也不好,世上日后说不定还有真心修行的人,给他们留下一把开门的钥匙,也就省下他们摸索的工夫,于是洋洋洒洒五千言著述下千古闻名的《道德经》。

老子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人的本性也是这样,他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在老子看来,要保持人性的朴素真实,就得减少为己的私心,去掉多余的欲望,五色、五味、五音、田猎、奇货等等都会损害纯朴的人性,所以,真正的圣人应该以没有欲望为欲望,以没有学问为学问,一切都顺从“万物之自然”,而不要勉强去作为。

老子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欲望是造成人们道德下滑的根源,欲望是阻碍人们认识事物的原因,为“使民不乱”,为了能观万物之奥妙,老子主张要让人民存在于“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中,老子所说的“无欲”,并非要彻底灭除人欲,而是要人们安与自然赐予的生活,在他追求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而不能在意念上追求物欲的满足,当然老子也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他把那种不顾田芜仓虚,只想着自己享受的君主斥为盗匪,断定他们是不会有好下场。老子也给当权者开了个药方:别去因为地位提高或者降低这种变化去贬低人或者事物的价值,也不要去用外物刺激人们的欲望,而应该让人们头脑尽量简单些,四肢尽量强健些;心里头的事儿少一点,胃里头的吃的多一点,这样肯定是个不错的状态。没有了高,也就没有了低;没有了前,也就没有了后;没有了上,也就没有了下。珍珠不贵,泥土不贱;官员不高,百姓不低;小偷失踪,差役失业;狗叫天黑,鸡叫天亮;仙鹤腿长,野鸭腿短;桃花自红,梨花自白。老子设问,这种境况比你们后来理想中的乌托邦如何?

历史上能够真正读懂老子的人不多,到今天这个时代,如果按照老子的观点衡量,可以说已经就没有了。而老子的《道德经》最终被奉为道教的经典,在这条路上寻道、求道、得道的也不乏其人,翻翻史书,恐怕也有很多。如果有人说老子的故事都是神话,那神话也就是神话了,老子没有说过自己是神仙,他只是在讲一个道理,信了,懂了,那你可能就是成仙了道,不信,不懂,那么就当成一个茶余饭后的神话传说罢了,什么叫“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呢?况且,老子的本意也不是需要所有人都相信他,那,其实也是不可能的。

老子的《道德经》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盏明镜,也有人把它认为是上天的梯子,是与不是,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它作为一种哲理也好,一种艺术也好,毕竟流传下来了;站在文化价值的角度,《道德经》散发着永恒的光辉,其中蕴含的奥妙,西方人难懂,受近代西方影响而被异化的东方人恐怕也看不懂,但是最可怕的不是不懂的时候去找借口或者随便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说,而是理直气壮的发问:“我们为什么要懂?”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87年《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一句“治大国若烹小鲜”而导致《老子》一书畅销美国,一时间“纽约纸贵”,也在欧、亚其他国家掀起了一股“老子热”,这让诞生在与老子流淌一样血液的这片伟大土地上,却忙于搅拌在情色生活里的现代人也有机会从新审视一下“生命到底是从哪里来,我们是要往哪里去?”的永恒话题,那么,可以翻翻“华夏文库·经典解读系列”中的这本《老子的智慧——<道德经>中的和谐自然》,看看里面是否蕴含你希冀的那种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