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了这五法,肝肾同治不发愁!

 紫荆88 2016-08-10

小编导读

“肝肾同源”是中医五脏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肝肾同治”的治疗法则。历代医家对肝肾同治的论述颇多,本文就为您介绍5种肝肾同治的经典方法,以飨同道。

肝肾两脏同居下焦,古有“乙癸同源,肾肝同治”之说。在生理上,肝藏血,肾藏精,肝血有赖于肾精的资助,肾精足则肝血旺,肾精亦赖肝血的滋养,肝血旺则肾精充。所以肾精与肝血,荣则同荣,衰则同衰。肝血和肾精,又同源于水谷精微,依靠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才能充盛而不衰,故称“肝肾同源”。因肝为乙木,肾为癸水,肝肾同源又称之为“乙癸同源”。在病理上,肝肾精血的病变亦常相互影响。如肾精亏损,则肝血不足;肾阴不足,则肝阴亏虚,阴不制阳,则肝阳上亢;肾失闭藏,肝失疏泄,则经期失常,经量过多或崩漏等,故临床上常“肾肝同治”。在治法上有滋肾养肝、滋肾清肝、滋肾疏肝、滋肾平肝、温肾暖肝之分。

滋肾养肝

滋肾养肝,即“滋水涵木”,适用于肝阴、肝血不足证。肝开窍于目,肝之阴血不足,目失所养,则视物昏花,两目干涩,迎风流泪等;肝主筋,阴血不足,筋失所养,则腰膝酸软,筋骨痿弱等。治宜滋肾水,涵肝木,俾肾水足则肝血旺,精血上承则目明,筋骨得养。此类方剂常以熟地黄、山茱萸、当归、枸杞等为主配伍组成。代表方剂如杞菊地黄丸、二至丸、补肾壮筋汤等。

滋肾清肝

滋肾清肝,适用于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虚热内生证。阴不制阳,相火亢盛而成阴虚火旺者,则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烦躁易怒,足膝热痛;虚火伤及冲任,迫血妄行,则见经水过期不止,崩中漏下,血色深红;阴虚有热,耗伤阴血,不能濡养筋骨,则见腰膝酸软,筋骨痿弱,腿足消瘦;阴虚阳热无制,则风热上扰,精血益虚,而见两目干涩,畏光羞明,眼角赤烂等。治宜滋养肝肾之阴,清肝泻火,此类方剂常以滋阴补肾之熟地黄、龟甲、山茱萸、白芍、当归等为主组方,配伍清肝泻火之知母、黄柏、牡丹皮、栀子等。代表方剂如大补阴丸、滋水清肝饮、虎潜丸、固经丸、石斛夜光丸等。

滋肾疏肝

滋肾疏肝,适用于肝阴不足,肝失疏泄证。肝藏血而主疏泄,若情志不遂,气火内郁,或肝病迁延日久,则肝阴日渐亏损。肝体阴而用阳,肝阴不足,肝体失养,则疏泄失常,肝气郁滞,而见精神抑郁,胁肋胀痛,乳房胀痛,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阳痿早泄等;若肝郁横逆犯胃侮脾,则吞酸吐苦,呕恶嗳气;肝气久郁,经气不利则生疝气、瘕聚。治宜滋阴疏肝,兼以调和脾胃。此类方剂常用生地黄、当归、枸杞、麦冬等为主,配伍川楝子、香附等组成。代表方剂如一贯煎等。

滋肾平肝

滋肾平肝,适用于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上亢,肝风上扰证。肝阳偏亢,风阳上扰,则头痛眩晕,甚则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色如醉;肝火扰心,则心神不安,失眠多梦;肝阳上升太过,血随气逆,气血逆乱,并走于上,则见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歪斜,甚或眩晕颠仆,不知人事等。治宜滋肾养肝,平肝息风。此类方剂常以龟甲、白芍、牛膝、桑寄生等为主,配伍天麻、钩藤、牡蛎、决明子等组方。代表方剂如镇肝息风汤、建瓴汤等。

温肾暖肝

温肾暖肝,适用于肝肾虚寒,寒客肝脉证。肝经络阴器,抵少腹,肾阳不足,寒凝肝脉,经脉拘急,则小腹冷痛,或睾丸肿痛,畏寒而喜温,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痛经或经闭等。治宜温肾暖肝,散寒止痛。此类方剂常以温补肝肾之当归、枸杞、肉桂、乌药、小茴香等为主组方。代表方剂如暖肝煎等。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