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触摸文本的细读思维

 中山张华 2016-08-14

      如果允许我冒昧言说,孙绍振老师的《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其实就是文本的细读思维展示,每一种思想,每一种策略,每一个具体方法,无不显示出孙老师解读思维的风格、风范与风度。

     一、分析的思维取向。

     1.所谓多元解读,不是绝对自由的,应该是以文本主体和读者主体的历史性结合为基础的。而这种解读的多元性,是应该以一元为基础的。多元解读,不能以歪曲特定历史内涵为代价。(修订前言:P3)

    【孙老师的解读思维一直是处于惊醒状态,是一种客观状态,一种唯物的心态,多元解读其实是一元解读。这给很多“解读”迷茫的老师一种警示:解读应该尊重历史、文本,而非完全自由。另外,对于“文本主体和读者主体的历史性结合”,我也深有感触。当文本与读者真是相遇时,是一种机缘,一种公平,一种尊重事实基础上的思维对话,没有强权,没有主次,目标是融合发展。】

     2.解读文本还是从文本出发进行分析为上。在文本以为强加任何东西都是对自己的误导。从理论上来说,不管读者主体多么强势,还是要尊重文本主体的。(修订前言:P9)

     【其实,孙老师这里表达的还是第一句理念。但是这句却更具体的呈现他的解读立场和价值取向:正确的解读是“文本”立场。其他一切都是附属品,什么由一篇带多篇,由一木想到森林,这种思维扩展都是读者强势的表达。甚至近来有一种解读倾向,游离于文本谈主题,谈类主题。如《哪吒闹海》的教学,不尊重教材文本,非要用《封神演义》中的文本来取代,显示教者的“专业”;有的言称教材有问题,可以一读而过,甚至不教,显示教者的“权威”;有的跳出教材,谈神话、英雄……这些都应该是脱离孙老师所指的“文本细读”旨意,不理文本还何谈细读。这是思维的误区。】

     二、分析的思维策略。

    3.夏日,这么不受诗人喜欢,没有多少诗化的语言和想象,这很值得人们深思……如果讲生命的舒适,夏天绝对不亚于春天,但是在诗歌中,夏天就不如春天那样得宠……这也许可以用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错位来解释。错位的幅度越大,审美价值越升值。(自序:P4)

    【错位解读,这是一种解读策略,也是一种思维路径,当文本审美与实用错位越大时,其思维叉脚也就越大,甚至是两个方向,这样矛盾的冲击力越大,造成的震撼效果越明显。】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赏析文章说,“比喻很巧妙”,巧在哪里?用还原的方法,首先要问,“二月春风”原来是不是“剪刀”?当然不是,不是剪刀,却要说它是剪刀,就有两种可能。第一,是歪曲了……第二,肯定它是艺术的……第三,本来“春风”是柔和的,温暖的,一般不大好用剪刀来形容的。(自序:19)

    【还原法,这是另一种解读思维。从来没有想过“剪刀”能如此还原,让生活的单调、贫乏与文学艺术进行对比:生活就“相形见拙”了。用拙衬慧,用俗映雅,这就是艺术手法,就是解读思维的魅力。】   

     5.一般情况下,作品之间缺乏可比性,需要相当高的抽象能力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可比性。但是题材同类的作品有现成的可比性,这就为我们进入分析提供了有利条件。……没有参照系,孤立地考察任何事物,都是难以讨好的。……最简单的比较,就是同类比较。(p43)

     教师要有起码的科学的抽象能力,从操作角度来说,就是提高可比性,把本来不可比的,提高层次,成为可比的。最基本的,就是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的抽象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能在相同的文章中发现不同的东西,在不同的文章中发现相同的东西,才能进入具体分析的境界。否则就只能在形象表面,甚至外面徘徊。(p97)

    【比较法。这为解读文本提供了另一条路径,但是比较也有多种,同类比较是通用的,是有可比性的,但对于“缺乏可比性”的文本如何比较呢?孙老师也没有明确呈现,但孙老师提供了一个思维策略:“需要相当高的抽象能力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可比性”,任何一个文本不存在“没有可比性”,只存在没有找到可比性,这就是“参照系”。文本的参照系有显性与隐性之别,有解读思维的常规与创新之别,用常规的思维解读超常规的文本,肯定是无法找到可比性的。目前我无法达到这种境界,但我会努力去寻找“不同类”文本中的“同类”参照系。】

    6.真正的人文精神,是在作品之中的,不是在文本之外的。把文本当中潜在的人文精神分析出来,是语文教师艰巨的任务。因为,越是伟大的作家,越是深刻的倾向,往往越是隐蔽的,有时,就潜藏在似乎平淡的、并不见精彩的子句中。一般读者,常常视而不见,而解读的功夫就在这些地方,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

    光是在字句上理解人文精神是不够的。课堂上要求的真正意义上的具体分析,以及在看来平淡的地方分析出深刻的内涵来,是需要真功夫的。要从字里行间揭示出来才算到位,要从作品中、从文本中分析出来,才是活生生的。(p95)

    【细微处解读,这是我们常常忽略的思维方式,解读文本和阅读文本应该是两种思维方式,看文本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从内容上着眼,直觉感知人文,这种方式得到的人文往往是概念、标签,一种抽象的名词。但从细微处解读,则是从微观层面进介入,从平淡的字句分析,得到的人文可能是具体的,形象的,活生生的,有情有意的喜怒、高歌、叹息。而这种解读正是当前老师欠缺的功夫,学生亟需研习的能力。】

    7.我们往往只是被动地注意作者写了什么,而没有主动地想象他没有写什么。鲁迅说过,写作的方法,不但在作者已经写出的东西中。所以写出来的东西,都只是显示了应该这么写,而要真正懂得写作的门道,还要懂得,不应该怎么写。不懂得不应该怎么写就不会真正懂得应该怎么写。(p97)

    【空白处解读。常规是“望文生义”,看到文本的“写什么”,然后换一种表达方式重复着文本内容,达成所谓感悟,理解。但如何在没有文的地方生发出感悟和理解呢?意即在文本没有“写什么”出解读意义呢?这就是一种解读思维的突破:无字处读出文字,这种解读思维,也并非“无病呻吟”,“无字”是相对于“有字”,生成的意义是相对于文本固有的意义。这样从“有”与“没有”的两个维度解读,文本的整体意义才可能得以全面解读。】

     8.长期以来,我们的文本细读之所以水平不高,除了机械唯物主义的美学观念和狭隘的功利论的局限以外,就是方法论上的落伍和不自觉。口头上,大家都在喊“具体分析”,可一到具体文本,却还是印象和感想泛滥。所谓分析,应该针对原本统一的对象,揭示出其和外部的矛盾和差异,而传统的社会学批评方法习惯于寻求形象和表现对象之间的统一性。而任何统一都只能是现象,而且还可能是表层现象。而深刻的奥秘,肯定在统一性之下的深层。如果满足于统一性,就只能在表现上滑行,就等于放弃了分析。要进入作品深层加以分析,就要从天衣无缝的作品中找出差异,揭示矛盾,提出问题。(p109)

    【矛盾分析。分析印象和感想,得到的还应该是印象和感想,是一种重复,甚至会迷乱了原本清晰的印象和感想。真正的分析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路径,归位分析,进入作品深层,甚至是在文本“天衣无缝”处寻找差异,揭示矛盾,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让分析真正从表面滑行进入到揭示深刻奥秘的内核。】

     9.其实,无论是根据辩证法,还是根据现象学,我们都不应该把对象和艺术形象的一致性作为出发点。相反,应该从艺术形象中把作家创作的、想象的成分分析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从被动的赞美中解放出来,解放出来的办法就是“还原”,也就是想象出未经作者处理的原生的状态,原生的语义,然后将之与艺术形象加以对比,揭示差异(矛盾)来,就可以分析了。(p111)

    【还是还原,如何还原,孙老师指出具体操作思路,一是把文本的对象和艺术形象与作者的“原生状态、原生的语义”进行对比。二是从赞美中解放出来,我认为还不仅是解放,更重要的是主动起来,进入作者的原初的创作状态探究“艺术化”处理过程。三是带着读者自己的经验、记忆、思维,进入文本,与文本、作者对话,进一步洞悉文字的深层奥秘。】

    10.细心的读者,也许可以感觉到在进行词语分析时,我们采用了一种新方法,并不属于我们一直强调的还原法,而是替换法。某一词语的好处从其原生态来看并不是清楚,用一个近义词替换一下,其妙处就比较突出地显示出来了。(p255)

    【替换法,是还原法与比较法的综合。也让我想到一句话:一样东西,当得到的时候并没觉得重要,但当失去的时候才感觉到愈发珍贵,也许这是说情感的。但词语分析确实如此,当你熟悉这个词语的时候,其实并没有熟悉到这个词语的妙处,只是一种表层的熟悉。当替换后才知道,这个词语是其它词语无法替代时,这时候,这个词语的真正意义才凸现出来,这时候,你才是真正进入词语的精神世界。这种方法,也让我想到另一种方法:“熟悉词语陌生化”处理。】

    三、分析的思维理趣。

    11.理性思维是不允许自相矛盾的,自相矛盾就无法思考问题了。但是,对抒情来说,不但可以自相矛盾,而且越是自相矛盾,感情越强烈。……这里的矛盾是理性和感情的矛盾。清朝诗歌理论家吴乔曾经在《围炉诗话》中说到抒情诗的规律,他把它叫做“无理而妙”。合理的往往是缺乏感情的,感情强烈的往往是不合理的。如果一定要合理,就没有感情可言了。相反,如果明知有矛盾,还是坚持不改,就可能是很有感情了。(p152)

    【文本细读有理,又无理,特别是当细读进入到微观层面,进入到文本深层内核时,就要因具体文本而异。“无理而妙”与“有理而趣”,这就是细读法则。当细读进入感情层面时,思维是复杂的,用常理论说是不通的,但这恰恰就是细读常理,感情的理性需要刚性来思维,需要用非理性的思路来定格。】

    12.实用价值是一种理性,主要讲的是理性的善恶,遵守交通规则是善,不遵守交通规则是恶。而审美价值,则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感丰富独特的叫做美,情感贫乏的叫做丑。但是情感和理性,并不是绝对统一的,而是有矛盾的,情感太强烈往往超越实用理性,不实用,是不善的。但是从审美情感来说,不但不是丑的,反而是很美的。(p231)

    【理性与情感的美与丑,不在我的言说范畴,但这种价值取向,却影响并会指导者阅读者的思维。偏重于理性的读者总会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理性的,都是有内在逻辑的,反之就是不美;偏重于情感的读者则会从另一个方向来解读文本,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情感的,都有内在的情感线索的,反之则是不善的,不人文的。从二元论角度看,二者都有道理,但一位偏重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就必然走向二元对立的状态。解读文本自然就是反科学的。】

    13.深度情感交流的特征是不停留在情感上,而是深入到思维的层次,甚至不通过语言,他也理解了他母亲的不幸,明白了他母亲与父亲是不能见面的。(p246)

    【解读文本,我们往往会在一个层面突围,如在情感层面上,有时会想到情感交流的方式:语言、手势、礼物等,但如果仅停留于这个层面,解读可能只是在情感层面“胡思乱想”,永远无法进入情感的深层。如何进入深层,孙老师提醒很到位:深入思维的层次。进入到情感对象(或主体)的思维原点,思维走向,思维价值,思维归宿等领域探讨,分析自然抵达“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分析的思维凭借。

    14.此类文章有很明显的叙事线索,但如果直接从叙事线索去分析,起初如何,后来如何,结果如何,可能比较表面,容易陷入现象的罗列。要真正分析出深度来,最好还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不能把一些学生一看就明白的话拿来大讲特讲。(p267)

    【关键词处。分析文本,从切入的角度来看,有很多,整体的,微观的,情感的,理性的,结构的,线性的……但如果一篇叙事性的文章仍然从叙事的角度切入,很有可能陷入:“学生一看就明白的话大讲特讲”的窠臼。叙事的文章从关键词入手,这是一个很可行的策略,也是小学阶段容易操作的教学思路。】

    15.对于有志在分析文本上有所出息的教师来说,如果想对文本由过人的发现,思考有不同寻常的深度,那就要特别在人物情感与行为不一致的地方下功夫。当人物明明这样想却那样做的时候,当人物一心倾向于这个人却回避与这人接触,甚至害怕想到他时,心灵深处就有许多有趣的戏剧了。(p334)

    【人物的“戏剧”处。在人物的戏剧性表现上分析,这是很独到的经验,特别是写人的文本,往往在情感与行为上表现明显不一致,抓住不一致,就是抓住矛盾,就是抓住差异,抓到分析的关联点。点抓到了,自然一触即发,一发不可收。】

     16.同样上梁山,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情感逻辑。文本分析之难,不是难在分析出人物的情感特点来,而是难在分析出他的情感逻辑来,更难在要为不同的人物分析出各不相同的情感逻辑来。……文本分析的难处还在于,不但要阐释作家的成功之处,还要洞察作家的失误。(p365)

    【情感是有逻辑,这就昭示着情感除了与人物是一个整体外,情感本身也是一个生命体,有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结构。又因人物情感复杂的,所以,不同的人物或者说不同的情感是有各不相同的逻辑起点、逻辑方向、逻辑归宿。文本分析有时就从分析文本中人物的情感逻辑着手。有的是合逻辑,有的是不合逻辑的,有的是违背自身情感发展的逻辑。这种逻辑介入到人的情感中,便真正把思维复杂化,但真正能把复杂的情感逻辑分析到位,分析成功,才是真正具有分析水准的解读。】

    五、分析的思维结构。 

     17.应该不惜工本地去防止感觉分析的表面化和肤浅化,要孜孜不倦地追求感觉的立体化和纵深化。哪怕是一个文本分析大家,要探索出一个次要人物的立体感知结构来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p374)

    【感觉分析的结构。通过感觉来分析文本,除了表面化和肤浅化,还能立体化和纵深化,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但思维稍许动一下,确实应该可以达到,因为感觉也是有层次的,不光是表面,也有深刻。但用感觉来分析文本,想分析到深层却有难度。也许不是一两次移情,或换位思考的问题,而是需要理性、理念、理趣等一些列智力支撑和支持的。当然,感觉分析文本,首先还要突破一个定势,那就是感觉其实也是一种理性的表达,感觉本身就呈现出一种理性和感性的双重结构特质。】

     18.文本分析的难度与作家所面临的是一样的,就是要把不同人物的不同感觉和潜在的纵深的感觉揭示出来。(p377)

    【分析的层次。难度的潜台词就是分析要有层次,读者分析文本首先是“一眼就见的感性层面”,还有一层就是潜在的纵深的层面,当文本分析把这两个层次都分析到,且能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时,基本上分析“精透”了。因为这是一个由浅到深的结构化分析,是由简单到深刻的线性探求。如同作家创作,如果只写出“自己”感觉到的一面,写不出理智触及到的别人想不到的层面,那只能称为平庸之作,因为作者感觉层面的想象力的有限性,与文本人物内在的情感逻辑的无限性发展是不对等的。】

     19.对文本分析来说,关键在于要善于辨析人物潜在的初始动机的微妙差异。初始动机的差异也许极其细微,但经过反复打出常轨(好情节,是把人物打出常轨,让人物的深层心理,非常规心态暴露出来。——孙绍振)的连续性反应,后续动机的差异就可能递增性地扩大,从而引起整个心理系统的距离扩大。如果不善于作这样细致的辨析,则可能离开人物自身的心理深层运动,而求诸外部的表面的动作。(p267)

    【文本分析表层结构姑且不表,单看深层结构的分析要素:人物潜在的初始动机差异、后续动机、心理深层运动、外部的表面运动,这些元素的介入,让我们感觉到文本分析好难,当初看到书的题目是——微观分析个案研究,认为很简单,现在终于认识到越是微观的分析越是有难度,如同科学家进入中子、核子层面看物质一样,除了要借助工具,更重要的是要借助思想、策略、方式。】

    初始看到书名,认为本书就是孙老师的散点式文本分析思维汇编,读完了,才真正感受到微观比宏观更大,个案比全案更深,名作细读,细到一个字、一个词;细到没有一个字、词,却仍要分析出逻辑起点、走向;细到读者的情感,作家的情感,还有文本本身的情感。

    这种分析思维,简单吗?复杂吗?都不是一个字能表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