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时候你才能停止取悦别人?

 昵称29600069 2016-08-15
我是一个“讨好者”,甚至很长时间以来都不自知。

我不擅长拒绝人。即使对方要求不合理,也很难说出“不”字,于是经常硬着头皮应承下来,想方设法地为难自己。

面对实在无力答应的请求,拒绝前我都会在心里演习多遍,最后很愧疚地说出口,觉得自己亏欠了对方半边天。

我也不愿意说狠话。对话前会反复思量,把任何可能稍带冒犯的部分删掉或重整,生怕哪个字眼无意中戳伤对方。

在和朋友、同事意见向左的时候,我很少表达自己真正的需求,因为希望避免冲突和争吵、破坏和谐的气氛,牺牲和妥协之事常有。

我一直以为我是善良,被自己感动得稀里哗啦。

真相却是我得了一种病——好人综合症。


我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不停地追逐着他人对我的认可。

有条件的爱是“讨好”的开始
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过“无条件的爱”。

印象中,初中是爸爸和我关系最为疏离的阶段。我在班里成绩中上,每次考试表现相当稳定,固定在18名左右,勉强能考上当地重点高中的水平。偏偏,爸爸单位上两个同事的孩子很争气,每次考试都在全年级前10名,是班里数一数二的尖子生。

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有次爸爸在跟朋友谈笑风生,回头看到我,脸色马上暗沉下来。我跟妈妈说起这件事,拜托妈妈去问爸爸事情的缘由。隔着一扇门,我听到了爸爸说——“同事的孩子成绩都很好,只有她成绩一般,每次看到她都觉得很灰心。”

从那以后,我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努力,给爸爸长脸。初中的后半段,我没日没夜地学习,午休时间我一个人留在教室做习题,走在路上也在背书,和学习无关的事情我一律不闻不问。努力果然是会有回报的,高中我变成了重点班的尖子生,每次考试都稳定在班里前3名。

爸爸对我的态度也有所缓和,甚至休假会亲自驾车带我去周边的风景区游玩。坐在车里,我问他:“是不是我成绩不好,你就不带我出来玩儿了。”爸爸笑着说:“当然啦!你成绩不好,我才不带你出来玩呢。”
那一刻,我分不清他是不是在开玩笑。

自小以来,我都体会到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当我成绩好,表现出父亲期望的样子时才能得到父亲的关爱和赞赏。

久而久之,“有条件的爱”成为了我对所有亲密关系的认知蓝本:我必须优秀和出色,否则我不值得被爱。



能力还支撑不起信心才习惯性“讨好”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问题的根源,长大后的我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走出成长环境带来的影响。
习惯“讨好”,原因不出以下三个理由:

1)自我价值认同感低
2)处于弱势,带来安全感
3)惧怕挑战与困难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修为不够。

乔布斯既独裁又越权,他用直觉而非数据判断,他常侮辱员工。

玻璃天花板背后女性被培养“讨好”习惯

在职场中,我们不难发现——男性领导远多过女性领导。越是高层,女性人数越少。

尽管,企业大多鼓吹“任人唯贤”,性别歧视的“女性玻璃天花板”却很常见。观念或组织上存在的偏见而导致的障碍,它限制了有能力的女性晋升到高层位置。

更有部分对于男女性性格的偏见,直接导致了公司对于男女性职业培养方式的显著区别。

男性被要求锻炼核心的技能,带领一个团队向前走靠的就是核心的能力。而不少女性在一开始进公司的时候,领导培养得更多的却是沟通、协调的能力。女性在职场,向上“讨好”公司的领导,“讨好”公司里同级的同事,对自己下属工作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太过直接地指出,要顾及整个团队的协作氛围。

没错,沟通协作的能力是职场生存的必备技能。

但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将时间和精力放在非重点的事情上,只会是瞎忙,必然导致工作能力的差异越来越大。

当你明确你想要的是什么,在面对来自他人不当请求时,不去花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



排除干扰,远离喧嚣,面对更加真实的自我,长期以往,你必然成长和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


(版权声明:“易友”所推送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