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万里挑一”辨方证?

 半癫大师 2016-08-15
如何“万里挑一”辨方证?
——方证研究与应用的三个关键步骤

针对变化万千、错综复杂的病情,如何“万里挑一”选择“命中靶心”的方药呢?其实,只需要对常用的100方证能够精准把握!
100个方证进行排列组合,会组合出上万乃至几十、几百万种“方药组合”。 所以,任何一位中医师所要做的,就是对100常用方证进行“越辨越明”。
下面,以“小建中汤”为例,来进行辨方证的示范。
第一步:“药证病机”组合“方证病机”。
只有“辩证知机”,才能够纲举目张,一通百通。小建中汤的病机是什么呢?方证之病机,来源自“药证病机”的组合。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小建中汤,为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桂枝汤证,既是表虚证(相对于表闭证而言),又是里胃气虚证、里津血虚证。
芍药证,是里津血虚证。
饴糖证,是里寒虚证(里虚重而里寒轻)
综合而言,小建中汤为:里虚寒在中(+表虚证,表虚证可有,亦可无)
所以,大学方剂学教科书上对小建中汤如是描述:“症虽不同,病本则一,总由中焦虚寒所致。”(邓中甲主编《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且慢,“中焦虚寒”的方剂有很多,如理中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等方证都属于中焦虚寒。面对中焦虚寒的病证,到底是选用理中丸,还是选用小建中汤,还是选择其它方剂呢?所以,必须把病机辨别到更精细的程度,甚至于方证、药证。
中焦虚寒,具体指里胃气虚、里津血虚、里寒虚。但是,具体方证还是有着细微的病机差异。
小建中汤(饴糖+芍甘姜枣+桂枝)中焦虚寒,偏于里虚(或可兼表虚证)
理中汤或丸(干姜甘草+人参白术),中焦虚寒,偏于里寒。
吴茱萸汤(吴茱萸 +参姜枣),中焦虚寒,偏于里水。
回到文章的标题:如何“万里挑一”辨方证?
我认为第一个关键步骤,不能像教科书一样只描述“大致病机”(如中焦虚寒),而要落实到“精细病机”(如中焦虚寒,偏于里虚),乃至于方证、药证(如小建中汤证,或桂枝汤证加芍药证加饴糖证)。
如果能把类似的方证能够越辩越明,那么,才说明你对方证病机的深入掌握。
对于小建中汤的病机,我们不妨做个有趣的对比:大学方剂学教科书认为病机是“中焦虚寒”。(邓中甲主编《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大学伤寒学教科书认为病机是“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熊曼琪主编《伤寒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而我们根据药证推导的病机是“中焦虚寒[里胃气虚、里津血虚、里寒虚,偏于里虚](或可兼表虚证)”。
第二步:“医案原著”列举“脉舌症状”。
辩证知机是执简驭繁的“万法归宗”,是“方证药证”和“脉舌症状”的桥梁。那么,小建中汤证到底有什么样的脉舌症状呢?
最可靠的脉舌症状应该来源自大规模的“临床医案”,并要参照《伤寒杂病论》“原始条文”。
关庆增教授作了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他主持进行了《伤寒论方证证治准绳》的庞大工程,最大限度地搜集1988年4月以前公开发表的国内外医案专辑、专著1080部,以及报刊、杂志中的个案共一万余例,通过各种症状的统计分析,得出各方证的适应症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偶见症状;通过对舌、脉的统计分析,找出个方证适应症的主要舌脉变化,从而确立《伤寒论》方证的诊断指标、辩证要点。具体到小建中汤证,关庆增教授对小建中汤古今医案132例进行统计分析,所得出的主要诊断指标为:
纳呆,疲乏无力,消瘦,面白无华,胃脘痛喜暖喜按,左右腹直肌强硬或腹力弱,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沉、弱。
再看《伤寒杂病论》和小建中汤相关的全部原始条文:
《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8条: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合并同类项后,所得出的主要诊断指标为:
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里急;心中悸而烦;衄,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当然,如果你自己长期临床有所体会,可以再增加你认为常见的脉舌症状。
第三步:“方证病机”分类“脉舌症状”。
有人会说:如此繁多而杂乱的来自“医案、原文”的脉舌症状,如何才能纲举目张、一通百通呢?这就要借助“辩证知机”这个中医之魂了。且看:
胃气虚证:脉沉、脉弱;纳呆,疲乏无力,消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