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太阴病的病性与证治如何?

 金陵养身桩 2020-10-13

在外感病过程中,由于脾阳虚弱,寒湿不运,出现了以腹满而吐,食不下,下利,时腹自痛,舌苔白。脉缓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脉证,称为太阴病。

《伤寒论》所论之太阴病,主要是论述足太阴脾虚,中阳不足,寒湿不运的病证。《内经》云:“太阴之上,湿气治之”,故太阴病的性质是属里虚寒湿之证。

太阴病的病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外邪直中,因素体脾虚不运,寒邪直犯中焦而为病;一为传经而来,多是三阳病误治、失治,损伤脾阳,邪从寒化,以致运化失职,寒湿停滞而成,其基本病理是脾脏虚寒。

太阴病的主症为:腹满时痛,喜温喜按,自利,呕吐,食欲不振,口不渴,脉缓弱。原文273条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值得一提的是:太阴病之腹满与太阳变证之腹胀满,二者在在病机与证侯极为相似,应加以鉴别。在病机方面两者是一致的,均涉及脾阳虚弱,运化失职,临床均有腹满见证。不同之处是,太阴病(理中汤证)的腹满,伴见呕吐,自利益甚,食不下,时腹自痛等中焦虚寒征象,其腹满乃因脾阳虚弱所致,故须用温中健脾之补法。

太阳病变证之腹胀,从原文第66条所示:“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生之。”可知,本证因发汗不当致伤脾阳,以药测证为脾虚气滞,中焦壅满之证,其腹胀满乃为虚实挟杂,故当立消补兼施之法,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以温运脾阳,宽中除满

阴病的治疗总则,当温中散寒,健脾燥湿,用方宜理中汤、四逆汤一类的方剂,若仅属中焦虚寒者,可与理中丸(汤);若寒湿较甚,脾虚及肾者,则四逆汤之类。

原文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中心内容是谈太阴虚寒下利的证治。因“自利不渴”的病机属“脏有寒”(脾脏阳虚,寒湿内盛),“当温之” 乃是针对此病机所采取的相应的治则,即运用温补方法来处理太阴病的治疗原则。“宜服四逆辈”则是提出了方剂使用的范围,内容虽不具体,实际是意味着灵活选用理中汤、四逆汤一类的方剂,而不要拘泥使用某一方剂,应视病情的轻重选择用方,加减化裁 。

这种提法,在太阴病的治疗上是有实际意义的。因为太阴病与少阴病在病变发展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脾虚易损及肾阳,太阴病下利日久,往往要涉及少阴,成为脾肾阳虚的下利,这与单纯的太阴下利证,虽同样应采取温补的方法,但在用药上就应有所区别变化。如此方能切洽病情、提高疗效。

太阴病原属脾阳虚弱,寒湿不运,故在治疗上禁用吐下之法,即使胃肠停有腐秽积滞,不得不用苦寒攻下药时,也应根据脉证减量用之,以免造成胸下结硬或中气虚衰,下利不止之症。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