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国

 谷子689 2016-08-16

  巴人的乐土——巴国
  
  四川,自古称巴蜀之地。这个名称的由来大有渊源。其中,“蜀”指古蜀国,而“巴”就是指巴国。在巴国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天府之地寻三巴
  
  “巴”是一个古老的部族,也是一个古国的名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认为巴的远祖是太昊。巴人活动在汉水流域中游一带。殷商时代,称巴人为“西土之人”,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巴方”,那时巴人活动在商王朝的西方。后来,巴人最终迁徙到了四川东部。

  四川东部丘陵地区,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巴人迁入以后,与当地的土著民族一同披荆斩棘,开垦土地,挖掘矿藏,原来较为落后的川东地区开始发生变化。

  巴人以善于猎射著称于世,经济生活以渔猎畜牧为主,原始的粗放农业仅是其辅助手段。约在春秋时期,巴受西面古蜀国的影响,开始致力于农业生产,农耕开始成为其主要的生产方式。

  巴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差异很大,发展极不平衡。在沿江河谷冲积平坝地区,已开辟成水田,种植稻谷。广大丘陵地带和山区,农业生产技术仍很落后,主要是刀耕火种,种植黍(shǔ)、稷(jì)等。《华阳国志•巴志》中有巴人歌谣,描述了当时的生产情况:
  
  川崖惟平,共稼见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
  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巴人的粮食有了一定剩余,酿酒业也发展起来了。巴人很善于酿酒,其特产“巴乡清酒”,是向周王朝交纳的贡品之一。

  当然,巴国境内也存在偏远落后地区,那里的巴人仍然以打猎为生。

  随着农业的发展,经济林木、经济作物种植也发展起来,产水果的、有药效的、用于编制制作的等等,都已经得到广泛种植。

  巴人还弃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了冶矿业和手工业。

  巴国的冶矿业,一是开采丹砂,即硫化汞,用以作药物或染料,或者提炼水银。巴人中一个名叫清的寡妇,就世代经营丹砂矿的开采,富可敌国,曾经为秦始皇提供过大量丹砂。二是冶铜。巴国青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在当时已达到较高水平。尤其在战国时期,巴人在青铜合金比例方面已经达到中原先进地区的水平。巴人制造的青铜器风格独特,器上纹饰与众不同,民族特色浓郁,制作技术十人熟练。如脊薄刃宽扁径无格而形似柳叶的巴式剑、圆刃折腰式或月刃式的铖、平顶带虎纽的镦于及错金装饰的编钟等,都是巴青铜器成就的典型代表。

  巴国的疆域,从夏商时代到春秋战国之际有很大的变迁。夏、商时代,巴族主要活动在沔水中游,另有一支以巨蛇(青龙)为图腾的支系活动在今洞庭湖一带。西周初年,巴立国于南土,与楚、邓、濮为邻,其活动范围大致在今陕西东南部的汉水流域到今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地区。战国时代,巴国入川后,向西、向北发展,其疆域“东至鱼复,西至 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控制了以嘉陵江、长江、乌江流域为腹心,包括今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地区。

  巴国建立了一套以土地世袭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巴王是国内最大的领主,拥有最高军政权力,直接统治其中心地区。巴王任用各级贵族为卿大夫,分封于王国各地,把土地、人民封赐给他们作为采邑,命令他们镇疆土、按职纳贡和从军出征,成为巴王统治各地的支柱。

  巴王是国内最高军事长官。西周春秋时代,巴国对外作战,均由巴王亲自统率军队,各级领主的武装,也都听从巴王的统一调遣。巴王还把自己的宗室子弟派往边境要地,屯驻重兵防守。战国时代,巴国在军队中设置了将军,在巴王的指挥下,统兵作战。将军的设置,表明巴国的军事系统和行政系统已经分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兵制。

  巴国的政治机构和职表况,史籍记载不详。目前仅知卿在巴国职官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尤以上卿最为显赫,卿大夫也是地位显要的重臣。在对列国事务方面,设有专门负责聘享之礼的“行人”。

  在巴国疆域内,除巴族外 ,还生活着众多不同族属的氏族和部族,其中主要有濮、宗、苴、共、奴、儴、夷、蜒 及充、鱼、夔、彭、巫等部族,他们有的是土著,有的是迁徙而来。濮,商周以前已有部分居住在川东地区,和宗一样应是土著。苴,活跃在葭荫(今广元)一带,或与巴有一定关系。共,即庸人后裔,原在 川鄂交界地区。奴,既春秋时代被楚灭亡的卢人后代,本在汉水中游西岸活动。儴,居于溪谷。夷,为执弓之人。蜒,出自南蛮,为水居鱼猎的部落。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廪君蛮,原居武落钟离山(在今恩施,长阳间),是夷水(今清水)流域的最大部落,以水居射猎为事,习乘土舟,使用陶器,崇祀白虎,其社会处于家长奴隶制阶段。巴人进入夷水流域时,与之结盟,一同进入川东地区,成为巴国内较有影响的部落。

  殷商中叶,商王武丁的时代,殷商不断对外用兵,讨伐四方部族、方国,以扩大版图。武丁的妻子妇好就曾率大军进入沔水(今汉水)一带,同巴人发生了激烈的战争。巴国最后战败,被迫向殷王朝纳贡服役。

  殷朝末年,巴人因屡遭殷商的侵扰掠夺,参加了以周为首的反殷集团。在牧野之战中,巴国士兵为讨伐军前锋,所有战士奋勇争先,歌舞而进,成为武王伐纣的主力部队之一,对倾覆殷商王朝起了重要作用。

  周王朝建立后,巴国国君被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首领称巴子。巴国与西周王室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春秋时代,巴国与秦、楚、邓、庸等为邻。这时,楚国已在南方崛起,巴开始受到楚国的控制,一度与之结成联盟。但是,把国人显然不愿意受人挟持,虽然表面上承认楚国的宗主国地位,但一有机会便起来反楚。

  不仅与楚国有理不清的恩怨,巴国与相邻的鄾(yōu)国、邓国、申国、庸国也都发生过战争。

  战国中叶以后,楚国向巴国大举进攻,开始了经营西南的事业。楚国不断向西进逼,巴国步步败退,接连丧失了今陕南、湘西、川东、黔北的大片领土,长江一线也被迫退守鱼复。

  大约公元前四世纪,巴国发生内乱,将军蔓子许诺割让三城给楚国,借楚军平乱。巴国内乱被平定后,楚王派使者要求蔓子兑现承诺。蔓子回答说:“多亏你们楚国的帮助,巴国才得以消弭灾祸。楚国的帮助,应该割让五座城才足以报答。但是,国土岂能割让呢?为了谢罪,你把我的头拿去献给楚王好了,城是一座也不能给的。”于是,蔓子拔剑自刎,将头留给楚国使。楚王非常感动,厚礼安葬蔓子的头,巴国人也隆重安葬了蔓子的身躯。

  楚威王时(公元前339~前329年),楚国又派将军庄蹻(jué)领兵循江而上,攻略西南,很快占领了巴国的军政中心枳以及江州。在内忧外患的煎熬下,巴国国都不断迁徙于枳(今涪陵)、平都(今丰都)、江州(今重庆)、垫江(今合川)之间,最后迁都阆中(四川省阆中市)。这时,巴国仅剩下今川东北一隅之地了。

  公元前316年,巴国与古蜀国之间发生矛盾,巴国向北方的秦国求救。秦惠文王决定趁机灭蜀,遂派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统率大军南下伐蜀。灭掉蜀国后,秦军接着进攻巴国,俘获巴王,把巴国也灭掉了。

  巴人,你来自何方
  
  人们对“巴”的含义和巴人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巴”指动物,如蛇、虫、蟒、鱼、蚕;有的则将“巴” 解释为对山、水、石头的称呼。近年有学者提出:“巴”就是“虎”,“巴”是巴人称呼老虎的一种发音。据史书记载,巴人认为老虎是本民族的祖先或图腾,因此巴人自认为是虎之族,以虎为崇敬对象,自称“虎(音巴)人”。于是,中原及与巴族为邻的人,皆称其为“巴人”。

  巴族是由两大部族集团构成的。一是从东方迁到今渝、鄂、湘、陕交界处的廪君族;二是原来就生活于此的土著部族,如:濮、苴、共、奴、亻襄、、等。巴的核心廪君族来自什么地方呢?早期的姓氏书说,巴与秦、徐、钟离等一样,同源于一个“嬴”姓祖先或氏族部落。我们知道,秦、徐、钟离等是源出“东夷”的民族,其发源地在今淮河流域至山东半岛一带;既然巴与秦、徐皆出于“嬴” 姓,那么巴人廪君族的最早的居住地,应当到东方去寻找。

  廪君族包括巴氏、樊氏、(目覃)氏、相氏、 郑氏五姓 ,共同生活在一个叫“武落钟离山”的地方。五姓的首领聚在一起时,定出了选举共同君长的两个办法。一是看谁能将短剑掷中半山腰的石穴,二是看谁能乘陶船于江中而不沉,皆胜者即为君。竞技的结果,是巴氏年轻的首领务相连胜,他于是作了五姓共同的君长,史称“廪君”;这五姓结盟形成的部族共同体,就叫“廪君族”。

  不过,巴人真正成为一个民族,还是在廪君族西迁到今鄂渝交界处以后的事情。在这里,以巴氏等五姓为主构成了巴族的“核心”,可称之为“内五族”,而以原居于渝、鄂、湘、夷、濮等被廪君族融合或征服的土著部族,构成了巴的外围部族,而当时的史书把他们均称作“巴人”。

  在古代星宿理论中,白虎星直接主宰着人间的兵戈和战争,是充满杀伐之气的战神。商周之际的灭纣兴周战争中,有一支勇猛善战的军队深得周武王赞誉,他们被称为虎贲和虎士,这是早期的巴人武士。

  《后汉书》记载道:“廪君死,魂魄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巴人崇虎以白虎为图腾和祖先,已被近来的考古发现所证实。

  《后汉书》中的禀君时代,巴人已经拥有相当的渔猎经济、部落间的军事冲突与征服已十分普遍。书中记载的禀君部族杀人血祭,已透露出禀君死亡的蛛丝马迹,作为开疆拓土并得到血祭的军盟首领,他只能是死于征战,这是历史真实中的禀君,作为一个英雄,他被后来的巴族尊为他们永远的神祗——白虎。

  在古代巴人看来,白虎与祖先有着同样的含义,亲人死后就成了祖先,而祖先就是白虎,虎要吃人,人祭的习俗就这样一直传了下来。

  大溪位于瞿塘峡以东三十多公里的地方,今天的大溪已是一个干涸的河床。专家带着我们沿干涸的大溪而上。大溪在古代通往清江,并与清江连接。这在史籍中已有明确的记载。古代大溪与长江平行流向,它穿过长江与清江的分水岭而进入恩施境内。史书记载的廪君沿盐水之地迁徙,直到公元5世纪,清江以上到恩施尚可通航。春秋时,巴楚相争,巴的兵力时常出现在湖北枝江,松滋,江陵一带,就可证明巴人是沿大溪入清江东下的。

  古巴歌中唱出的情景,仍见于峡江两岸。长江是巴人生命旅程中一个新的起点。生性骠悍的巴人在长江两岸的纵深地带开始了他们田园牧歌似的生活。史书记载,巴人种植水稻、燕麦,采摘桑叶养蚕,用上好的粮食酿制特有的清酒。他们有着丰富的事物。农耕文明改变了他们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优质的稻米被制成脂粉,巴族女子在战争间隙,展示着她们短暂的美丽。

  考古学家证实,早期进入峡江地带的巴人,大多在长江的支流上建立他们的家园。这里有平缓的台地和肥沃的土壤,而这一切还与当初巴人势力的相对薄弱有关。春秋战国之交,巴人在与江汉楚国、川西蜀国的分合中日渐强盛,强大的巴国在这一时期可谓如日中天。他们在长江边的丰都、忠县,涪陵都相继建立过都城。考古学家仍在进行的探寻,把我们带进扑朔迷离的氛围中。

  这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工商业城市--重庆。长江与嘉陵江在这里神奇交汇,勾勒出一座美丽的半岛。生活在这里的重庆人似乎仍沉浸于他们最初的氛围中。男人的热烈率直,女人的美丽都一成不变的存留了下来。两千多年前,这里是巴国最重要的都城--江州。上世纪,这些沿江而立的干栏式建筑,连结成片的船只,一眼望不到头的石级,或许能带给我们关于巴国图景的想象。

  两千多年前的巴人经过漫长的颠沛流离,获得了宁静的生活。历史上,具有尚武精神的民族都与延绵不断的大迁徙连在一起。从殷商开始往后的千百年间,巴人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

  凄美的神女传说
  
  在古巴国的土地上,流传着许多神话传说。其中,巴国“盐水神女”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巴国人当年的生活风貌。

  盐水女神与巫山神女是相映成辉的,而且巫山也在巴国边上。因此,在介绍盐水神女之前,我们先来说说巫山神女。

  巫山神女可算得上是中国第一情人,在传说中,曾经有许多人与巫山神女结下浪漫恋情。

  与巫山神女有过恋情而被传诵最广的是楚襄王。文人宋玉曾经把这个老色鬼的那场春梦写得绘声绘色,几乎就是一个现成的《色•戒》。这就是著名的《神女赋》和《高唐赋》。宋玉说,楚襄王在游览巫峡美景的时候,做了一个春梦,梦到一个自称巫山之女的美女跟他翻云覆雨。文中,巫山神女自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宋玉用煽情的词汇地描绘了巫山神女惊世无双的容貌与气质:“夫何神女之姣丽兮,含阴阳之渥饰,被华藻之可好兮,翡翠之奋翼。其象无双,其美无比,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美女毛嫱和西施在巫山神女面前都黯然失色,神女本人的姿容,怎不令人遐想?。

  有人对巫山神女进行了另一种大胆的推测:巫山在春秋国时期,是巴、楚征战不休的边境地带。后来,楚国强盛起来,军事上已经处于劣势的巴国很可能利将巫山美女献给楚王,以求自保。楚襄王与巫山美女一番缠绵,偶听美女讲述巫山神话,遂引发了一场春梦。

  盐水神女的传说与巫山神女的传说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

  盐水神女的故事见于“廪(lǐn)君传说”,是现存资料中关于巴族起源的最古老的传说。

  “廪君之先,故出巫诞。”根据这个记载,廪君应该是巫山一带居住在水边、名为“巫诞”的原始部落中的人。廪君出生时,巫诞部落尚处于在洞穴中居住、以渔猎为生的阶段。廪君成为部落首领后,为了改变部落的落后状况,沿今清江溯流而上,朝祖居之地的方向寻找便于农耕而适合部落繁衍发展的水土肥美之地,到了盐水北岸。在这里,他遇到了盐水神女。两人意见倾心,像后来的楚王与巫山女神那样恩爱缠绵。虽然对盐水神女非常爱恋,但廪君也时刻惦记着自己的部族,没有改变寻找乐土的志愿。因此,许多天以后,廪君打算离开盐水神女了。

  盐水神女舍不得让廪君走。塔对廪君说:“这里土地辽阔,可以捕鱼采盐,你何不留下来呢?我愿意与你结为夫妻,共同生活。”廪君坚决不肯留下来。盐水神女见不能说服廪君,就晚上来与廪君双宿双栖,白天则化为飞虫召唤所有飞虫飞上天空,掩蔽阳光,使天地变得一片阴暗。阴暗之中,廪君辨不清方向,没办法带族人离开。他冥思苦想,最终痛下决心,让人将一条青绸送给盐水神女,说:“你披上这条青绸,就表示我们两情相悦,我就与你同生共死,永不分离。”盐水神女一位廪君真的回心转意了,非常高兴地披上青绸。廪君站在山上,对着青绸所在射去一箭,将盐水神女射死于阳石之下。盐水神女死了,虫子都飞走了,天空亮了,廪君带着族人走出来,抵达乐土。巫诞成为巴人,廪君则成了巴人的王,巴人都臣服于他。在廪君的带领下,巴人这个族群繁衍壮大,由巫山往长江上游发展,进而建立了东迄今鄂西南、西至今宜宾、南有黔中、北接汉中的巴国。

  “廪君传说”是巴人满怀对其祖先的敬仰之情传述的故事。“廪君”,意思是“带领族人从事农耕并获得谷丰仓满、使族人摆脱冻饿之苦而种类繁兴的君长”,是巴人对其祖先的尊称,就像华夏族尊称教民农耕的祖先为“神农氏”一样。廪君传说不是一个专门叙述廪君与盐水神女的缠绵爱情的故事,而是赞美廪君为了巴族的发展,不惜射杀恋人以求脱身,终于寻找到适宜民族发展的新居地。

  尽管如此,盐水神女在传说中的下场令人同情但盐水神女对廪君一见钟情、苦心强留、至死不渝的故事也非常生动感人。

  上古的神话传说往往是历史的影子。如果结合当时的情况来推测,盐水神女应是一氏族的女性首领。她召来遮蔽阳光、阻止廪君离去的虫群的传说,实际上可能是对其招来与其氏族世代相亲的氏族首领挽留廪君的艺术加工。盐水神女死后,巴族获得发展,并占有了这个部落的居住地,其族人及与其相亲的氏族也融入巴族。盐水女神阻碍廪君而被射杀,巴人却对其并不憎恶,就可以作为支持这个推测的证明。

  盐水神女和巫山神女的故事有许多相通之处。两位神女都是巫山之中的女神”;她们都爱上了外来的君长;她们都是自荐枕席,晚上来。白天走……这些相通之处证明,两个神女故事有着一定了关联

  盐水神女与巫山神女故事,反映了巴文化的繁荣和辉煌,也是巴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

  巴国大事记
  
  殷商中叶,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率大军征讨巴国。巴国战败,向殷王朝纳贡服役。

  殷朝末年,巴国加入周为首的反殷集团。在牧野之战中,巴军担任前锋,成为武王伐纣的主力部队之一,对倾覆殷商王朝起了重要作用。

  周王朝建立后,巴国国君被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首领称巴子。

  大约公元前四世纪,巴国发生内乱,将军蔓子借楚军平乱,并自刎以谢违背割让城池承诺之罪。

  公元前339~前329年,楚将庄蹻领兵占领了巴国的枳以及江州,巴国国都不断迁徙,最后迁都阆中,在四川东北一隅之地苟延残喘。

  公元前316年,古蜀国进攻巴国。巴国向秦国求救。秦军南下灭掉蜀国后,顺势灭亡了巴国。

感谢读者推荐!  您也能发表文章、作品,可自主定价,被搜索浏览后,钱立即进入您的帐户!操作详见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