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林气功中度风呼吸法自然行功图文教程

 天地虚怀xia 2016-08-17

  源于《郭林气功全集》电子书

  中度风呼吸法[1]自然行功,从外形看好似闲庭信步,但由于一般是在清晨练功,此法可大量吸收氧气,而且在呼吸方法上又有快、猛、强的特点(这一特点是此功法收效的要领),所以产生的内气是很强大的,每日清晨练此功目,持之以恒,便可以收到防癌、防病、消炎、去低烧等效果。此行功可以单独练,也可以作为正式练功前的准备活动;还可以运用这种功法,把出家门或进公园后练其他功式前这段行走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这种行功,运用调息导引法来调整阴阳,可调动内气运行,疏通经络脉道,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高血压、心脏病人也可练此行功,但开始应将风呼吸法改为自然呼吸法(否则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待病情稳定,血压下降,健康恢复后,再采用轻度风呼吸法。[2]

  读者切勿以为此功简单而轻视,它是一切行功的基础,此功练好了,再练其他行功,也就容易掌握了。而且此功作为独立功来练,效果也是很显著的,例如,有一位肾结石患者和一位胆结石患者,他们只练此功,竟把石排掉而获痊愈。

  中度风呼吸法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预备功

  郭林气功的各种功式开始前都要做预备功,每次预备功依次要做“松静站立—→中丹田三个气呼吸—→中丹田三开合”等三个步骤的功:

  (一)松静站立

  松静站立是郭林气功各种势子活动开始时的基础势子,从思想到肢体都要做到“心安神静,松静自然”。

  [1]中度风呼吸法:指在行走时的速度是中度的,行功中的速度有特快、快、中快、中慢、慢、特慢等六种不同的速度,呼吸的速度要与迈步的速度相配合,走得快,呼吸也快;走得慢,呼吸也慢。中度风呼吸法,就是行走的速度是中等的,呼吸的速度也是中等的,这种呼吸法比较稳当。适应多种慢性病患者,除严重心脏病患者外,都可采用。

  [2]轻度风呼吸法:指呼吸时气息稍轻。患有轻微的心脏病,或心脏病已恢复了健康的人,为了消灭或防癌,而想采用风呼吸法时,其呼吸的声音比一般人要轻,行走的速度也要稍微慢些。

  


  1、心安神静

  首先,大脑要放松入静,即排除头脑中的各种杂念,保持安静的状态。大脑能否入静非常重要,是练功能否取得疗效或疗效大小的关键。所以在做松静站立预备功时首先要注意心神安静。心神安静,才能使全身肢体放松,有利于全身的气血流通,也才能有助于练其他功法时的入静(图1)。

  2、两脚平开

  两脚平行站立,两脚的距离与肩同宽,两膝稍弯,放松,但膝盖不要超过自己的脚尖,双膝双胯要放松,腰部要放松,松腰要从命门穴放松,好像似坐非坐的感觉,腰不松气不沉丹田,身体重心放在两腿中间(图2)。

  

  3、双目轻闭

  先平视远方,然后轻轻闭上眼睛,眼睛平视前方的位置不变,但视线不应射出去,眼皮要轻轻闭合,这有助于放松和入静。

  

  4、舌舐上腭

  将舌尖轻舐上腭牙与龈肉交界处,切不要用力。古书称此为搭鹊桥,以接通任、督二脉。双唇轻轻闭合,也不要用力。

  5、百会朝天

  使头顶百会穴直冲天空,如悬钟状,使百会穴位于身躯中轴的垂直线上,做到这一点,头的位置就正确了,否则就会出现前倾、后仰、左歪、右斜等不正确的姿势,脖子就会发僵感到不舒服。这是衡量头的姿势摆得是否正确的要领。注意颈部切勿用力,应自然放松。(图3)

  6、垂肩坠肘,虚腋松腕腕、肘、肩三个关节都要放松,双手自然地放在小腹前。或两胯旁,使气血畅通。

  癌症、高血压及其他指标高的患者,两手指尖向下。低指标患者手心向上。癌症灶在腹部者,双手手背放在腰的两侧带脉上,手心向外。严重的妇科病患者,双手亦需放在带脉上。其他患者,两手手指弯曲,若虚握拳状(图1)。

  7、含胸拔背

  胸部略含,不要挺出,不要驼背,这样可以保持脊骨正直而松缓。

  8、松腰

  松腰是要求放松命门以下的腰椎部分。腰不松气不能沉丹田(指中丹田,即气海图3百会朝天示意图穴区域),只有做到腰松,气才能下沉。当然,要把腰练松也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好的。

  多练习“升降开合”以及“松揉小棍”功以后,就可使腰部逐渐放松。

  9、收腹

  小腹部不要向外凸挺,要向里收,但又不是用力向里收,要用意,而不要用力,更不可勉强用力去收,否则会出现偏差。松腰做好了,收腹也就会做好的。(图4)

  10、提肛溜臀

  提肛是练功时将肛门或是会阴部,略带上提之意,这样内气就能通达四肢;溜臀或叫“垂臀”、“敛臀”,是防止臀部在练功时凸出而破坏身体的自然松静状态。提肛和溜臀要同时进行,不用拙劲,完全用意不用力。

       

  11、扣齿咽津

  全身放松,心静神凝。上、下牙齿互相轻扣,口内即生满津液(也叫“唾液”),然后分三小口慢慢下咽,送入中丹田。扣齿能够壮筋骨除牙疾,咽津液能帮助消化和化解百毒,增强人的免疫能力,尤其癌症患者,可多做松静站立功。在预备功、收功和练功中都可添作此功。

  (二)中丹田三个气呼吸

  1、气呼吸

  口呼鼻吸,叫做“气呼吸”。气呼吸本身就是一种调息导引的功法。通过三个气呼吸,可以促使大脑入静,同时,还可以达到心肾相交的目的。所以在做预备功、收功心脏各种功法中间换式时,都有做三个气呼吸的规定,而且都应认真做好。先呼后吸为补法,先吸后呼为泻法。久病体虚的病人,一般都用先呼后吸的补法,癌症患者一般都用先吸后呼的泻法。

  2、一般慢性病患者的具体做法

  具体做法是:当松静站立按要求做好后,双手轻轻地、缓慢地由小腹或胯的两侧向腹前聚拢。开始时两手心相对:移至腹前时,两掌心转向腹部,男子先将左手(女子为右手)的虎口放在肚脐处,使掌心(内劳宫穴)按在中丹田(即气海穴——在肚脐向下、向里各一寸半处);再将右手(女子为左手)掌心重叠在左手(女子为右手)手背上,使右手的内劳宫穴对准左手的外劳宫穴(图5、图6)。

  手放好后开始做呼吸动作。先用口呼,口呼时不要把口张得太大,只是微露一小缝即可。后用鼻吸,要做到轻轻地、缓缓地、长长地、深深地呼吸,切不可用力和勉强去追求深长,要气息自然并留有余地。呼气时要注意松腰、松胯、松膝,并且使身体随呼气而慢慢下降,下降的高低和快慢,根据病情而定。高血压、高眼压等高指标病人,一般应下降得深些、慢些;而低血压等低指标病人,一般应下降得少些,快些;指标过低者,可不下降,只松松腰胯和膝部就行了。

  呼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吸。吸时身体先不要上升,保持呼气时的原位不动,切不要边吸边使身体上升;边吸边上升将会引起胸部憋气等不适。一定要吸到一定程度后再慢慢地上升。上升时用平时的自然呼吸,这叫做“一呼、一吸、一平”。上升时的速度快慢,同样要根据病情而定。一般高血压等高指标病人,上升时应快些;低血压等低指标病人,上升时应慢一些。这样“一呼、一吸、一平”配合“一下、一上”为

  一个气呼吸,共做三个,所以叫做“中丹田三个气呼吸法”。三个气呼吸的呼吸和势子都有导引作用,呼吸配合下降和上升的高低和快慢,可以调整各项病情化验指标的高低,并有调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作用。

  先呼后吸为补。久病体虚,一般都用“先呼后吸”的补法。

  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病人总是掌握不好身体下降与呼吸的配合活动,特别容易犯边吸气边起身的毛病,因而出现憋气、胸堵等现象,只要克服边吸气边起身的毛病,憋气、胸堵的现象便可消失。为了防止出现这种现象,初练功者在做三个气呼吸时,以不配合身体的下降和上升的动作为好,但在动作和呼吸法熟练以后,做三个气呼吸时还是应配合身体的下降和上升的动作,这样身体更容易放松,疗效也就更高。

  3、一般癌症患者不同的做法

  

  第一、呼吸的先后次序不同。有个补、泻问题。先吸后呼为泻,癌症患者应该用先吸后呼的泻法。

  第二、根据癌症病灶所在的位置的不同,双手放的位置也不同。腹部有癌病灶者,不论男女,双手由两胯上来,两大拇指相接后,双手即沿带脉向后划动,双手手背放在腰部的双肾俞穴上。然后再作三个气呼吸动作。如腹部及后腰部都有癌病灶者,则将双手手背放在带脉穴上。然后再做三个气呼吸的动作。

  (三)中丹田三开合

  接上式,最后一个气呼吸毕,恢复自然呼吸,将双手放在中丹田前,双手向两侧慢慢地分开。开时两手手背相对,手指并拢;开的宽度以略宽于自己身体为度。这叫做“一开”。开后翻手使手心相对,双手慢慢地向腹前中丹田处聚拢(图7)。聚到两手将接触而尚未接触时,再翻手,使手背相对,做第二个开合。如此共做三次,叫做中丹田三开合,以达到发动气机的作用。此为调整法。此外,还有补泻两法:手心向下开合为泻法,手心向内或向丹田开合为补法,手心向上为升法。可以使低指标患者很快恢复到正常指标,恢复后应注意逐步进行调整。癌症患者,腹部有病灶的,做中丹田三开合时,双手在腹前距离腹部要远些,一般要距离一尺远处,手指斜向下方。

  一般慢性病患者,在做三开合时,手指不可向下方倾斜,以防泻气,高血压病患者,在开合时,手心稍向地面倾斜,但也不要形成垂直的平面。中丹田三开合法,无论是练预备功、各种功法转变动作,或是练功结束收功时(即收功法)均可加练此功。

  二、迈步与手的摆动导引

  (一)迈步法

  做完预备功后,慢慢睁开眼,开始像散步似地向前行走。先根据不同的病症决定出脚的次序;一般高血压、心脏病、脾病及其他杂病先出左脚,肝病、眼病先出右脚。

  如以先出左脚为例,迈步前,先以左脚尖在右脚心旁开一拳的距离处点地,右手在丹田前。左手在左胯边(图8)。然后将左脚迈出,脚迈出时要让。

  脚跟先着地,脚掌竖起,但要竖而不紧,膝部略弯曲,脚迈出的步子不要太大,以半步为宜,这样可以调动肾经,因为多数慢性病人一般均有肾虚症状。左脚迈出后随着身体重心的左移,左脚放平。放平左脚时,要注意保持脚尖向前,防止形成外“八”字形。然后再开始迈右脚。右脚迈出时,也是脚跟先着地,脚掌竖起(图8),随着身体重心右移,腰部放松,右脚踏平。接着再迈左脚,如此一步一步向前进,两脚要保

  持走两条直线。行走时要注意松腰、松胯。

  初练时,开始先注意迈步法,出脚时脚跟先着地,两手的摆动和行走的速度和平常散步一样,按圆、软、远的功法自然行走与摆手。待迈脚的动作熟练、自然后,再注意双手的导引动作;待双手导引的动作也熟练后,再注意呼吸的配合。练此功分此三个步骤来进行,学起来比较自然,也比较快。

  (二)双手的摆动导引法

  手的摆动要与迈步配合好,当迈左脚,脚跟着地时,右手在中丹田前,距丹田约3寸,左手在左胯边,距左胯约5~8寸,此时双手的内劳宫穴均向着身体。当左脚放平的过程中,身体重心逐渐转移至左脚,左手开始向中丹田摆动,右手从中丹田前开始向右胯边移动。当左脚放平后,开始迈右脚,右脚跟着地时,左手已摆至中丹田前,右手已摆至右胯边(图8)。右脚放平时,左手正在中丹田前,右手正在右胯边。手摆动到中丹田时是导引阴经,手摆动到胯边时是导引阳经,双手向中间和左、右动,可以收到调整阴阳经脉失调的效果。以后所有的步法与手的摆动导引,都有此种调整的作用,不再重述。如此,连续前进。手臂及手的摆动要自然。肩、肘、腕诸关节都要放松,腋下要空虚,臂要保持弧形,不要僵直,否则将影响气血运行。

  三、风呼吸法

  自然行功一般用风呼吸法。风呼吸法是用鼻吸鼻呼,吸气和呼气时略带气息声,但声音不要太大,以自己刚刚能够听见为度。自然行功的风呼吸法是两吸一呼,即连续做两次短的吸,再做一次较长的呼。

  

  由于吸比呼短促,呼要长些,自然些,所以连续两个吸的长短只相当于乐谱中的一拍,而一个呼的长短也相当于一拍,所以两吸连起来与一个呼相比,在时间的长短上还是相平衡的。这里不要误解为两个吸的时间比一个呼还要短,或比一个呼要长;反过来说,也不要误解为一个呼比两个吸的时间还要长,或比两个吸要短。这两种误解,都会使吸与呼失去平衡,吸比呼的声音略重。

  注意:“吸—吸—呼——”中的“吸—吸—”表示是两个连续短促的吸,“呼——”表示呼的长度与两个吸的长度相等。

  呼吸的动作要与迈步和摆手相配合。当迈左脚脚跟着地时,配合着做“吸—吸—”的动作;迈右脚当脚跟着地时,做“呼——”的动作。如此“吸—吸—呼——”、“吸—吸—呼——”,一步一步向前行进。

  注意当头在正面时“吸—吸—”,转头向侧面45度角时“呼——”。

  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加以说明:

  第一,吸与呼应该保持平衡。有些气功书上讲的所谓“吸多呼少”,或“吸短呼长”,不少病人在按此法练功时往往出现偏差,如吸多呼少易引起打嗝放屁,呼多吸少易发生长抽气。其原因就在于呼吸失去平衡所致。

  第二,“风呼吸法”在古气功中一般是禁用的,可是郭林老师把它用于行功,并与势子导引相配合,经过廿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此法不仅对治疗某些慢性的炎症有效,对于治疗癌症更为有效。

  第三,郭林的“风呼吸法”的基本式子是“吸—吸—呼——”,但有的书上把这一基本式子改为“三吸两呼”或“两吸三呼”,这种改是错误的。郭林老师在世时,对此种改法是经常进行批评的,实践证明,这种改动了的呼吸法也是有害的。

  四、简式收功法

  按功法行走15分钟后,恢复到开始时的松静站立姿势。站一会儿,再做中丹田三开合和中丹田三个气呼吸(做法与第一节预备功的规定同,但次序相反,先做三开合,后做三个气呼吸);然后恢复松静站立姿势,站两分钟后如不累也可多站一会儿,舌尖慢慢放下,再慢慢睁开眼睛,恢复自然状态。此为一轮。

  然后从预备功开始,再行走15分钟,再做简式收功,这算练完第二轮。第二轮之后,可坐下闭目养神5~10分钟。这些收功动作和坐下休息,都是为了使刚才调动起来的内气消化归原,严冬季节若不便坐下,可改为自由散步。如不累,可再从预备功做起,练第三轮,再收功散步,或回室内休息,或接着再练其他功目。

  五、应注意的事项及要领

  (一)练好松静站立。松静站立是“郭林气功”诸功法中的基础式子,读者一定要一开始就在本功法上下工夫,决不可轻视。本功法练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行功中产生“内气”的多少与运行的是否通畅。本功法若单独操练,实际上就是站桩功。

  (二)中度风呼吸法自然行功的特点。本功法的特点在于强调“自然”,在行功中要象风吹杨柳自然摆动那样,顺其自然。

  (三)舌尖位置。行走时,要保持舌尖轻轻舐在上腭的牙龈与牙的交界处(但不要用力,只要接触到即可),这样有利于任督二脉更好地运行。

  (四)摇摆天柱。行走时,要注意头部的活动。在迈左脚时,随着左脚放平,身体重心移至左脚,身体略向右转,随着双臂向右转,头部也要随着上身自然地向右转,不要超过450,转时注意放松大柱。

  (五)双目平视前方。行走时,双目自然地随着头部的转动而变动视野,但要始终平视,以保持头部平正。这里所谓“平视”,不是用力去看前面的东西,而是“视而不见”,“见而无意”,这才能心安神静,排除杂念。

  (六)速度的掌握。自然行功重在自然适体。行进的快慢及呼吸的长短要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轻快、不感憋气为准。

  (七)咽津法。详见卷一第二章《练功总则》中的“咽津的作用与方法”。

  (八)行功中先后迈左、右脚的调整。如做第一轮时先迈左脚,做第二轮时则应改迈右脚,做第三轮时再改先迈左脚。如先出右脚者则与此相反进行调整。

  (九)行走中,手要左右摆动,但要注意导引丹田,防止出现轻飘的甩手动作,免得手上的“内气”外散,回不到丹田。

  (十)“吸—吸—”时,要使横膈膜有微颤动感,即意在中丹田,不要使鼻子用力吸。

  (十一)因风呼吸法是头在下面时吸,头摆到侧面时呼。所以,在行走中若先迈左脚时“吸—吸—”,迈右脚时“呼——”,同时头转向右侧45度。做10~30分钟后,再改为先出右脚,同时作“吸—吸—”,迈左脚时,头转向左侧45度时作“呼——”的动作。如感觉头转得太快不舒服时,也可改为每走四步、六步或八步时,再转一次头。

  (十二)癌症患者与慢性病患者在呼吸与迈步配合上的区别。在做“吸—吸—呼——”与迈脚的配合上,癌症患者与一般慢性病患者,还略有不同。请读者注意:癌症患者练此功时呼吸与走步比慢性病患者稍快些。因此,在左脚跟着地时做“吸—吸—”的动作,在右脚跟着地时做“呼——”的动作。换迈右脚后,原理与迈左脚同。

  慢性病患者在先迈左脚时,当脚跟着地时开始做“呼_”的动作,在右脚掌放平时呼完。

  换先出右脚时,原理亦同。

  (十三)迈步时出脚的规律。心血管病患者不分男女,均先出左脚。肝、胆、眼病患者均先出右脚,而且迈第一步时脚尖先着地,第二步以后均是脚跟先着地,以调动肝、胆经脉。其它杂病则按男左女右出脚。详见第五章升、降、开、合独立功中的说明。

  (十四)关于功时安排。慢性病可练15分钟,然后收功休息。癌症患者在一般情况下,初学期间可练30分钟之后收功休息10~15分钟,然后再从预备功做起,再练30分钟自然行功,当适应后,连续行功的时间须适当延长,可连续行走30~60分钟不等。

  (十五)关于“中丹田”的说明。

  一般常说的“中丹田”,有的练功家认为是在肚脐内(即“神阙”的里边)一寸三分处;有的说是在脐轮之后,肾堂之前,脐下三寸;有的说在脐下一寸七分等等,说法不一,但根据人体内气脉的实际生理通道而言,中丹田的确切位置应是:位于腹下部正中线,脐下二寸处。我们称的中丹田,同我国古典医书上讲任脉上的“石门”穴是同义语。“石门”另名利机、精露、丹田,或命门,同位于脐下二寸。(图9)中医治疗针炙这个穴位,主治伤寒,小便不利,泄利不禁,小腹绞痛,阴囊入小腹,腹痛坚硬,卒疝绕脐,气淋血淋,小便黄,吐血不食谷,谷不化,水肿,水气行皮肤,小图9中丹田示意图

  腹皮敦敦然,气满,妇人因产恶露不上止,结成块,崩中漏下,一般的练功家也把“中丹田”误认为就是“气海”穴,其实“气海”和“丹田”并不是同一穴位。“气海穴”在“中丹田”上边五分处,也就是说,此穴在脐下一寸半处。“气海”是男子生气之海。

  一名脖映,又名下盲,故名“气海”。它主治伤寒,饮水过度,腹胀肿,气喘心下痛,冷痛面赤、脏虚气惫,真气不足,一切内疾久不瘥、肌体赢瘦,四肢力弱,小肠膀胱肾淤,腹暴胀,按之不下,脐下冷气痛,中恶脱阳欲死,阴症卵缩、四肢阙冷,大便不通小便赤,卒心痛,妇人临经行房赢瘦,崩中,赤白带下,月事不调,产后恶露不止,闪着腰痛,小儿遗尿等。我们练功时意守中丹田或“气海”穴均可。“中丹田”在

  人体位处“中央脾土”神经与任脉交会的要道上,地位相当重要,所以,我们练功时常常是意守此穴。意守此处,不仅可以增强脾胃功能,而且还能使人体气脉调和,化解百毒,生发周身元气。经常练意守丹田功,也容易形成腹式呼吸,从而引起腹腔脏器机能活动的一系列良好变化,尤其对于消化功能的改善,更为明显。例如,我们所有癌症班学员,通过练功,都能首先获得三好(吃得好、睡得好、精神好),这都是有生理基础和科学道理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练功时都可意守此穴。在收功时,还要把元气收于中丹田,这也就是练功家所说的“气息归元”之法。(功力不到,不能先意收丹田,以免出偏差)

  (十六)关于“内劳宫”穴的说明“内劳宫”穴,位于手掌中央第三、四掌骨间隙之中点处,属心包经,“外劳宫”穴与“内劳宫”穴相对应,在手掌的外侧(掌背)。也有人查明还有“旁劳宫”位于手掌第二、三掌骨后缘凹陷中,中、食指曲向掌心,两指头夹缝处便是穴。“内劳宫”与“外劳宫”是人体的重要穴道,内与心脏沟通。张介宾曰:“心象尖圆,形如莲茯,其

  中有窍,多寡不同,以导引天真之气,下无透窍,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藏,心外有赤黄脂裹,是为心包络,心下有隔膜,与脊胁周回相着,遮蔽浊气,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谓膻中也。

  预备功中之所以要求双手内、外劳宫穴位相对,主要通过练功,激发心机功能,强心保肾(即水、火相济之意),平热散寒,通调周身之阴阳,除可医治心脏病、高血压、高烧、低烧、关节炎、扁桃腺炎外,还可防治各种癌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