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即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 (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 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 1两=15.625克,约15克 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 1刀圭=0.5毫升约0.5克,1撮=4刀圭=2克,1分=3.9~4.2克 1方寸匕=10刀圭=2.74毫升约3~5克 (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 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 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约46克, 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1寸=2.3公分,1尺=23公分 “权”的发现,是中医界复兴的大好时机,可惜对中医界震动不大。衹有上海柯雪帆教授一人,闻风而动,广为传播。而且立即埋头于临床研究,用炙甘草汤原方试治多种心脏病取得惊人的疗效,令人振奋和感佩! 60年代中期,他已对历史上习用的经方剂量,发生怀疑,每遇重危急症,如心衰濒死病人,辄用伤寒四逆汤类方原量投治。主药附子则加一倍、两倍、三倍,破格用药。有100多例肺心病、冠心病及大出血导致的心衰濒死病人,在协同西医进行抢救时,绝大部分西医放弃治疗,而他单用中药,一剂附子用到200克以上,一昼夜按时服用3剂,附子总量达500克以上,使这些现代西医宣布死刑的病人,全部起死回生。他把此方定名为“破格救心汤”。 80年代以后,他把六经主方及常用《金匮》要方,唐宋以前久经考验的效方,全部重新整理,按古今折算法厘订剂量,置于案头,以备检索。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宝库中之宝库,有强大的生命力!仲景上承内难,博彩百家,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仲景学说是中医学活的灵魂,是中医取之不尽的源头之水,是攻克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仲景六经辨证之法,使我们洞悉病机,见病知源,以病机统百病,则百病无所遁形。立足于临床刻苦研读仲景著作,学以致用,反覆实践领悟,是中医成才的心由之路!也是提高中医整体素质的唯一途径。 常见不少中医大学生,走出校门即对中医丧失了信心,而改从西医。个别中医硕士、博士厌倦中医,另找出路,青年中医不敢用经方治病,用西医的观点套用中药,见急症、重症、避之唯恐不及,大部分中医院放弃了急症阵地,连省级中医研究院的病床上也吊满了输液瓶…。凡此种种,令人触目惊心!可见中医学院的教学方法大有问题,中医后继乏人情况严重,实在应该大刀阔斧加以改革!要打破儒家治医、崇尚空谈的老套,脚踏实地地把伤寒金匮的理法方药的精髓原原本本传授给学生。强调学以致用,早临床,多临床,有必要请经验丰富的临床家现身说法,以加深理解,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即具有独当一面、敢治大病的胆识与能治大病的功力。不要让西医客串而喧宾夺主,中西医并重的教学方针,衹能培养不伦不类的“半瓶醋”。要在短短5年内,学好学透中医实是难事。 中医研究院等编《简明中医辞典》、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附篇均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记载谓东汉一两折为今13.92克。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汉代一两为15.6克。 国家计量总局编《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记载汉代一两为15.6克。 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记载西汉每斤合248克(一两合15.5克),新莽时期每斤合238克(一两为14.875克),东汉每斤合220克(一两为13.75克)。 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15g 15g 15g 10g
4枚。 此外,《伤寒论》在桂枝汤服法之后还有这样的说明:“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曰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曰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在小柴胡汤中,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曰三服。换算成今天的g,其中柴胡125
g,黄芩45g,人参45 g ,半夏50g,甘草45 g,生姜45 g,总量355g,加大枣12枚,用水2400 ml,先煮取1200
ml,去渣,煎至600 ml,每服200 ml。 再如石膏的用量,《伤寒》《金匮》均有“鸡子大一枚”之方,而在大清气热的白虎汤中石膏用量为一斤,照现在这样的药量折算则为一两,而且还是16两归斤的一两,实折今31.25克,去掉尾数,则为30克。鸡子大一块石膏,今曰实秤为50多克,而作为小青龙加石膏汤的变方,方中用石膏不过是清其郁热的厚朴麻黄汤,却用鸡子大一枚,比白虎汤的石膏还多,有是理乎? 姜春华先生曾开玩笑说:“可能汉代鸡蛋比现在小,但汉代的鸡蛋是多大?我们怎么知道?”。 十六进制与公制单位换算: 由中国历代的衡制(重量)上看, 1斤皆为16两,
但换算成现今的公克(g)却有所不同: 秦朝1斤,约今253公克 汉朝1斤,约今220公克 南北朝略如前,但各自不同 隋朝1斤,约今661公克。(小斤则为220公克) 唐朝1斤,约今661公克 宋朝1斤,约今633公克 元朝1斤,约今633公克 清朝1斤,约今590公克 1石=120斤,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 1石=70800克,1斤=590克,1两=36.9克, 1钱=3.69克,1分=0.7克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裁衣尺:1丈=355公分,1尺=35.5公分,1寸=3.55公分 量地尺:1丈=345公分,1尺=34.5公分,1寸=3.45公分 营造尺:1丈=320公分,1尺=32公分,1寸=3.2公分 现今中国大陆: 1钱=5克,1两=50克,1市斤=10两=500克, 1市丈=10市尺=3.33米,1米=3市尺=100公分, 1市尺=10市寸=33.3公分,1市寸=10市分=3.33公分, 1升(水)=1市斤=500毫升,1公升=2市斤=1000毫升 晋、唐、宋的度量衡发生了变化。当时国家规定,医药和天文是关系到人命和国家兴衰的大事,故度量衡均用旧制,其他行业用新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它的药物计量仍然保留的是汉制,宋朝以前的中药书都是应用的汉制。宋朝在各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包括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药剂量,宋朝应用煮散的方法,就是把药物作成粗散,煮过后连药渣一起吃,这是宋朝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一起吃的话,药量一定要减少,这样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从衡重的方面来看,它用了斤、两、钱、分、厘、毫。从宋代到清代,度量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以后的方书基本用的是宋代这种度量衡制。因此说虽然度量衡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医药方面确很简单,就是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