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软肋缘于缺乏“第一生活”
都说现在的中学生写不好记叙文,尤其是写不好记人的文章。是因为写作课过于偏重议论性训练而轻视记叙性训练?是因为语文课常讲求理性解析而忽略感性熏陶?还是我们整个中小学教育都太多关注头脑而太少关注心灵,太看重与物有关的科技知识而漠视与人有关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应该说,这些都是原因,但我认为,中学生写不好记叙性文章的根本原因,是缺少“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在应试教育强硬霸道的逼迫和无所不在的覆盖下,中小学生把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注于学科知识的学习。自主的、有差异的课余生活,尤其是个性化的经历和体验严重缺乏。欲炊而无米——这才是中学生不愿写、写不好记叙文的症结所在。有一种现象可以为此佐证:如今是学段(小学、初中、高中)越高,越不愿写记叙文;越是毕业班,越写不好记叙文。可见学业的负担、应试的压力,与撰写记叙性文章的欲望、能力恰成反比! 在一次市级作文竞赛的评卷现场,有记者问我,有没有发现好作文。我很难笼统地回答有还是没有。我只能说,直接来自于作者生活的好作文几乎没有。如果追究一下所以然,我们就会发现另一种有意味的现象:因为缺乏真切的亲历的生活——我把它称之为“第一生活”,许多学生只能用阅读来弥补——我把这种对社会生活的间接的介入和体认称之为“第二生活”。于是我们又发现,那些被我们称作擅长写作的学生以及他们的优秀作文,一经溯源,大多来自“第二生活”。于是我们便明白,为什么学生们,尤其是高中生写写议论文尚能应付,而一写记叙文就一筹莫展:因为议论文可以从“第二生活”中取材,而记叙文只能从“第一生活”中取材。从我们好不容易挑选出来的本版的几篇较为优秀的写人作文来看,其写作对象清一色是自己的亲人,而且全是祖辈。可见孩子们“第一生活”的天地是多么狭小,经历和体验是多么单一和雷同。除了家庭和学校,他们灵魂的视野几乎是一片空白! 为文之道,千头万绪,包罗万象。但若是快刀斩乱麻,我们可以一刀把这个复杂的问题切成“写什么”和“怎样写”两大块。在这两者中,“写什么”永远是第一位的,写记叙文就更是如此。而这个问题,仅仅靠写作课是解决不了的。要想摆脱无米之炊的困境,就必须打破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让莘莘学子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走进自然,接触世事,关注他人。就写人的文章来说,中学生应该打破只活在自我的小圈子里的生活格局,以宽阔的胸襟,以及对世界、对他人的热情和好奇心,多与社会接触,多与他人交往,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细心观察和发现、用心体验和感悟的良好习惯。 在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之后,再来关注和探讨“怎样写”,那才是有价值的。 如何写人,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千秋。以下几种方法,是最为常用、也是颇为有效的,不妨一试。 一是以事写人。肖像、神态描写,固然是写人的重要手段,但如果没有具体生动的事例,人物形象往往只是平面的。在叙事过程中刻画人物,才能把人物实实在在、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是要抓细节。细节是使人物“活”起来的关键。有还是没有真实传神的细节描写,人物的“鲜活度”是大不一样的。而这种鲜活度,正是写人文章审美价值的核心。 三是以物喻人。记叙文写作,如果单纯地写人记事,往往会显得单薄和平淡。如果能找到一个与所写之人、所记之事有特殊关联的象征性事物,穿插于记叙之中,就能给文章增添一个新的审美层面,从而使文意更丰沛,行文更富有变化。比如高中教材里史铁生的《合欢树》,比如本版的作文《海棠花开了》。 当然,所有这些方法,其基础还是“生活”。冯骥才在谈文学创作时说过一句话:“情节好编,细节难找。”中学生作文虽然不能等同于文学创作,但在“呈现生活以及对生活的思考”这一点上,完全一致。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对生活的观察、思考、选择和编织,再巧言精工的文章也是死的。还是要回到“无米之炊”这个譬喻上来,如果没有“米”,再好的烹煮方法又有什么用呢?
小宝哥
赵今超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初
我的小宝哥虽然只有17岁,但是长得人高马大,十分魁梧,妈妈戏称他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汉子。 我从小就崇拜小宝哥,他仿佛是一本“中国通史”,肚子里有讲不完的历史故事。什么“三皇五帝”、什么“尧舜禹”、还有“春秋战国”、“秦皇汉武”。从他那里我知道了义薄云天的关云长,我认识了常向唐太宗冒死苦谏的魏征,最让我惊奇的是他还懂得1054年中世纪的罗马帝国发生了宗教分裂,从此世界上有了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三大宗教,他说那时候的中国皇帝正是传说“狸猫换太子”的宋仁宗。我最喜欢的还是听他讲“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这一类的仁义孝道故事。他的博学和口才被爸爸笑侃为“小余秋雨”。 期末考试之前,妈妈告诉我,小宝哥明天要陪外公来上海。这个消息足足让我兴奋了一个下午。 第二天下午,小宝哥一下火车我就快步冲上前抱住他,不知为什么他勉强地向我一笑,忙回身扶着步履不稳的外公走下火车。 到家后,我缠着小宝哥想炫耀一下近来学到的历史知识,可是小宝哥一面低声地和妈妈商量着什么,一面心不在焉地应付我。我感觉到小宝哥长大了,他不喜欢和我聊天、讲故事了。不一会妈妈让我进房间复习功课,她和爸爸带着小宝哥陪着外公出门了。 第二天早上,我起床发现家里一个人也没有,爸爸去上班了,可是妈妈呢?还有小宝哥和外公呢?正当我纳闷地背起书包要去上学时,小宝哥突然回来了。他似乎有点疲惫,眼里布满了血丝。由于要急着赶去上课,我也没问就走了。 接下来在考试的那几天里,妈妈每天早出晚归不知在忙什么,到上海来的外公也不知去了哪里,而当年能说会道的小宝哥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小大人”! 终于考完试后,妈妈才告诉我,原来外公到上海是来做颈椎手术的,老家的舅舅、舅妈因为要上班,还要照顾年老体弱的外婆,刚参加完高考的小宝哥自告奋勇要来照顾外公,外婆和舅妈说啥也不同意,外婆是心疼她的孙子,舅妈说:“一个大小伙子哪会伺候病人?”可是舅舅说:“小宝长大了,该给他个机会。”为了不耽误我的考试,家乡的亲人都叮嘱小宝,一定要瞒着我。手术后,妈妈白天照顾外公,小宝哥守夜伺候,因此有点疲惫、有点累。 当天晚上我满怀着对外公的牵挂赶到医院。只见手术后的外公戴着固定脖套躺在病床上。小宝哥正小心翼翼地在给外公喂饭,妈妈看到忙抢过饭碗说:“小宝,让姑妈来喂。”我刚想和小宝哥聊些什么,正在吃饭的外公突然叫:“我要小便了。”小宝哥熟练地从床底取出尿壶,掀开被子的一角,将尿壶塞了进去,不一会,小宝哥取出尿壶正准备去倒尿,我抢上前一把接过:“让我来吧。”谁知手一滑,刚端在手里的尿壶反扣在了地上,尿液流了一地,小宝哥急忙拿来拖把,一面反反复复地把地板拖干净,一面对同室的病友说“对不起”。一旁的我尴尬极了,他笑笑对我说:“第一次都这样。”同一病室的病友和家属都称赞说:“这孩子真懂事!爷爷好福气呀!”我不无骄傲地向众人炫耀:“我小宝哥是在学‘鸦有反哺,羊有跪乳’的孝道。” 几天后,舅妈来电话,小宝哥被大学提前录取了,要赶回去参加军训。在送他的那天路上,他侃侃而谈,又给我讲起了故事…… 【点评】 这篇作文虽然给人感觉略显稚气,但小作者却很懂得如何写人。 首先是记叙人物有点有面,详略适当。文章第一段仅用寥寥几十字,就简洁而准确地勾勒出小宝哥的基本形象。第二段介绍小宝哥博学和有口才的特点,虽是概述,但具体可感,不像有些学生一作概述就空洞无物。而后面的内容,由于是作者亲见亲历,写得就较为详细。 以事写人,是记述人物最常用也很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详写小宝哥陪外公来上海治病这件事,来刻画“小宝哥”这个人物。这样写,既可使行文多有起伏变化,又可使人物更加生动形象。 叙事注意前后照应,也是本文的一个特点。比如前面说到小宝哥讲“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之类的仁义孝道故事,后就有“我”对众人的炫耀;开头说到小宝哥善讲故事,结尾又有所照应。
一双布鞋引出的回忆
周夷非 上海市格致中学高二
开学前的夜里,我准备着明天上学的物件。当我在鞋柜中找鞋时,不小心碰掉了什么东西。我回头一看:是一双布鞋。 哦,这是奶奶过年时为我做的。小时候,每当回安徽老家过年,小孩子都会穿上大人做的新布鞋,开开心心迎接新的一年。这双鞋可能是尺寸太小,被我扔在鞋柜中遗忘了吧。 我弯下腰,捡起一片片失落的记忆—— 奶奶很疼我,年年过年都给我做布鞋。 童年的我一直觉得奶奶好厉害。因为不管我在大年夜多么晚睡,新年的第一天多么早起,都可以在床下看见一双摆放整齐的新布鞋。新的布鞋穿起来虽然有些紧,却很温暖,即使在雪堆里与小伙伴嬉戏也不觉得冷。穿上新鞋的我,总喜欢在大堂上用力地踏步,发出“嗒嗒嗒”的响声。比我稍大的表哥表姐嫌我烦,不让我踏,我偏不,反而踏得更起劲儿了。“嗒嗒嗒”,我一抬头,看见很少会笑的奶奶向着我温暖地一笑。 奶奶为什么很少会笑呢?一定是因为奶奶生来的兔唇缘故吧,怪不得奶奶从不要拍照。 只要你翻开我家的相册就会发现,照片中奶奶总是低着头掩着面。爸爸说,奶奶很自卑,为了不让我们丢脸面,照相时总是把我举在她面前挡住自己。原来如此! 我喜欢吃橘子,每次回老家,总有许多黄橙橙的橘子吃。 奶奶的菜园里种了两棵橘子树,橘子个很小,但很甜。小时候的我,不知道是因为喜欢爬橘子树而喜欢吃橘子,还是因为喜欢吃橘子才喜欢爬橘子树。总之,每当我偷偷地爬上橘子树,奶奶都会等在树下,着急得直搓衣服。我不听呼喊,继续爬高,向树底下变了脸色的奶奶“嚒——”地叫一声并吐着长舌,扮个鬼脸,逗得奶奶又好气又好笑。 在奶奶患癌症的最后三年里,她还不停地往我床下塞进整筐橘子。不知道奶奶是怎样挥舞着竹竿,吃力地、颤颤巍巍地打落树顶的橘子的。那么多的橘子,我是吃不完的。但奶奶还是一直不停地往筐子里塞。大概这就是奶奶表达爱的方式吧。每一个橘子的堆积,都充满了奶奶满满的爱。 我离开老家到上海之后,奶奶还不停地往我床下堆橘子。听哥哥说,这些橘子,谁也不许碰,烂了就扔掉。可又有谁知道,在每一个被扔掉的橘子上,都寄托着奶奶对我的无限的思念。 奶奶喜欢摸我的脸蛋。 我小时候胖嘟嘟的,奶奶抱着我坐在她腿上,常常忍不住要在我的小脸蛋上捏一下亲一口,我把头一别,挣开了,因为奶奶的手很粗糙。 春去秋来又一年。我淹没在回家的民工潮中,爸爸形容这是非洲大草原上角马、野牛的大迁徙。回到老家,奶奶又在为我做布鞋。我开心地奔过去亲了她一口,叫声:“奶奶!”奶奶双手拢着我的脸,又捏一下,笑着说:“好孙子,肉坨槌子!”我假装有些不高兴地“哼”了一声,就跑开了。奶奶无奈地笑笑,继续坐在大门口的板凳上,迎着寒风做我的布鞋…… 奶奶过世许多年了啊。 想着往事,我吸了一下鼻子,抖了抖布鞋上的灰尘,这些关于奶奶的记忆,我永远不会忘记。 【点评】 这是一篇颇有“生活”的写人记事习作。无论是奶奶年年为我做布鞋,还是在我已经离开故乡之后依旧不断往我旧床下塞橘子,这样的素材和细节都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很有新鲜感,为始终生活在大城市的学生所难得。 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取胜之道有很大差别。后者以思想深刻、见解独到来取胜,而前者往往靠题材、素材的新鲜、独特、生活气息浓郁来取胜。因此,虽然这篇习作的主题与其它几篇作文并无二致,但它用以展现主题的材料和方式却是个异的,是为作者所独有的,于是它便具备了任何一篇能够站得住脚的文章必须具备的共性特征——可读性。这也再次印证了“写作源于生活”的道理。如果应试教育强势到足以把万千学子都驱赶进同一种生活格局和学习模式中去的话,那么,他们笔下的文章就只能呈现可怕的单一和苍白! 当然,从“怎么写”的角度来说,本文还有不少应当修改之处。比如第五段的起句和奶奶因兔唇而自卑等,都有蛇足之嫌,可以删去。但这些,都是可以学得来的;而生活,是学不来的。
海棠花开了
陈玲逸 上外嘉定外国语实验高中高三
院子里的海棠花又开了。 那片花海,有天空那么大的花海;那棵海棠树下曾经有我最熟悉的人,对我最好的人。 5月的风掠过脸颊,很柔。我伫立在海棠树下,淡淡的粉色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花瓣纷纷飘下,落在我的心海,荡起一个个涟漪;一个个涟漪,一圈圈向外扩散…… 奶奶家的前院种着一排海棠树。它们是奶奶不经意间种下的;几十年后,那曾经的幼苗已是高大的树,而奶奶却变成了体弱的老太太。 站在高大的树下,我抚摸那粗糙的树皮,便想起奶奶所走过的岁月的沧桑;而每到开花的季节,看着老海棠树上开满了粉色的鲜艳的海棠花,我便想起奶奶那精力旺盛而忙忙碌碌的身影。 小时候,海棠花开时,我来到奶奶跟前,奶奶便停止了忙碌,搬出一把小木椅,坐在树下看着我;更多的时候则是为我缝制棉鞋什么的。而淘气的我总爱爬上树,坐在海棠树的树杈上,望着树下的奶奶缝鞋。看得出来,只要我在奶奶身边,即使无言,她老人家也是心满意足的。 奶奶端坐在小木椅上,面前摆着各色的线,她的身子微微前倾,仔细打量着那些五颜六色的线;有时,要挺一挺鼻梁上架着的黑框老花镜,想必是为我挑选最漂亮最好的线吧。她先是双眉紧蹙,后又怡然一笑,我想,大概她挑到了最满意的线。 后来,奶奶视力下降了,但她仍然眯起眼睛,用那青筋突起的、微微颤抖着的手,二十万分仔细地挑线,然后集中精力拼命地要把线穿进针孔。可是线和针却固执地不肯配合。过了许久,她叹了口气,再眨眨眼,望着树上的我,说:“奶奶老咯!”那一段时间,这一幕经常出现,这一句“奶奶老咯!”也成了她的口头禅。这时,我每每使劲摇动树枝,海棠花瓣便纷纷落下,落在奶奶的身上、头上,好似下了一场花瓣雨。奶奶却并不责备,只是平和地说:“娃儿大咯!”然后严肃地说:“娃儿莫闹,小心摔下来!”我不理会,只是“嘻嘻”地笑着,将树摇得更厉害了。奶奶无奈地叹着气摇头,可嘴角却是上扬的。她喜欢我,哪怕我再淘气。摇头后,她又重新拿起针线…… 如今,同样的天空,同样的季节,同样的海棠树和海棠花,而海棠花下我最可亲的奶奶却不在了。 不经意间伸手接住了一片落下的海棠花瓣,我将它贴近鼻尖,细细闻着它的味道——那是奶奶的味道。 抬头看去,头上是一树的花。那一片花海,有整个天空那么大。奶奶一定在其中。啊,这是我心中最温馨的风景。 【点评】 写人要实。 所谓实,就是你笔下的人物应能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甚至有相识已久的感觉。文中的奶奶,微微前倾的身子,架着的黑框老花镜的面容,时而双眉紧蹙,时而怡然一笑。作者运用种种肖像、神态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海棠树下那位慈祥老者的身影。 写人也要虚。 作者用大量的笔墨,营造了一个安置人物的特定环境。文章的开头就是“院子里的海棠花又开了”。这样的开头,为全文抹上了一层“人面桃花”般抒情怀旧的色彩;而贯穿全文的海棠花开的环境,更是烘托了奶奶慈祥可亲的形象。美好环境中的美好人物,让此文像一幅色彩斑斓、虚实有致的画,带给读者别样的审美感受。 要说不足,就是本文塑造人物只有场景,缺少“故事”,因而人物流于平面,缺少立体感。
家
孙艺文 上海市实验学校初一
母爱是柔和的, 父爱是巍峨的, 童心是纯洁的。 这是什么? 这就是你永远的避风港, 你的家! 悄悄的, 在梦里, 仙女捎给我一片云彩。 柔柔的,细细的, 是你们, 全天下的妈妈! 我爱你,妈妈! 静静的, 在童话里, 天使带给我一轮明月, 亮亮的,淡淡的, 是你们, 值得敬佩的爸爸! 我爱你,爸爸! 在这童话般的梦境中, 我看到了我自己, 那么可爱,那么率真。 我爱我自己! 家,我最爱的就是你!
文章来源:文汇报 作者:上海市进才中学王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