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壁坼路)”涵义正解

 韵昭 2016-08-23



      锥画沙、印印泥:唐禇遂良云:'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唐蔡希综云:'仆尝闻禇河南(褚遂良)用笔如印印泥,思其所以久不悟。后因阅江岛平沙细地,令人欲书,复偶一利锋,便取书之,险劲明丽,天然媚好,方悟前志,此盖草正用笔,悉欲令笔锋透过纸背,用笔如画沙印泥,则成功极致,自然其迹,可得齐于古人。'  在平坦的细沙地上(以海边湿润的沙滩最佳),用尖锐的锥子划动写字,自然出现道道细深的划痕,而沙子在划痕的两侧隆起,形容善用中锋,笔毫虽软却能运使如锥,笔画瘦劲爽利,如用锥子画沙。印印泥就是古人寄送东西时,在包装盒封口上糊上一种特制的泥,再在泥上盖上章,起到封条作用,印盖下去,自然把泥压下去一定深度, 呈现匀净鲜明的印痕线。毛笔写在纸上, 若笔法精到, 则笔画细瘦而遒劲沉实,富有张力,线条匀净如印痕,爽利如刀切,且发笔转折处锋棱显豁。或以“骨法”、“铁画”喻之可也。锥画沙、印印泥是高层次中锋笔法,必须具备以下要素:中锋;主要以笔毫前端触纸;疾、涩二法纯熟。其实,自秦汉经魏晋而至初唐,不论篆隶楷行草,其正统笔法(主流笔法)即为“锥画沙”,其间名流大家莫不如此,王羲之不过登峰造极而已。及至中唐,书风一变,崇尚肥满,代表人物颜真卿,自此笔法狼藉,江河日下。严格说,习书者若昧此笔法,不论所习何体,皆未入门。



    秦 李斯【峄山铭】

 
    
东汉【礼器碑】




钟繇【贺捷表】




王羲之【十七帖】


 


【怀仁集王字圣教序】鲜明地展现了锥画沙。




王献之【思恋帖】 




欧阳询【阴符经】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折钗股:姜夔【续书谱】云:“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钗是古代妇女用的首饰,多用金银所制,呈圆柱形,用两股簪子合成,很有韧性不易折断,将钗用力弯折而不断,其弯折处呈圆弧状,由于力的作用,弯折内角处较金属的其它部分变得扁薄。折钗股喻笔画在转折处呈圆弧状,线条圆实,遒劲爽利,表现出很强的力感美。推而广之,所有遒劲爽利的圆转圆折笔画皆可称为折钗股,这其实是锥画沙的局部表现而已。折钗股在行、草书中的表现尤为丰富。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中的祸字,右边两个折肩可谓折钗股。




王羲之【圣教序】中的洞字,右部折肩可谓折钗股。




【圣教序】中的物字,右部兜转可谓折钗股。




【圣教序】中的色字,下部弯折可谓折钗股。




【圣教序】中的及字,下部兜转可谓折钗股。


 

    屋漏痕(壁坼路):“屋漏痕”之说出自唐代陆羽(茶圣)【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怀素曾与颜真卿论草书,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此论喻指行草笔势和章法。“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喻局部笔势,“飞鸟出林”喻某些笔势轻灵飞动,“惊蛇入草”喻某些笔势迅疾突然,二者有类比性,皆不离快捷之意,而怀素草书以“痛快”为喻尤为贴切。后句“坼壁之路”和“屋漏痕”则喻其整体笔势和章法。古代房屋墙壁皆为砖砌,错落有致,凹凸不平,若墙壁漏水,其下行痕迹必然是顺墙壁之势蜿蜒顿挫而下,而非一贯直下。壁坼路也同理,墙壁年久开裂,其裂纹必然顺砖砌缝隙参差错落而行。因“坼壁路”和“屋漏痕”有类比性,故怀素说完“如坼壁之路,一一自然”后,颜真卿就接着说“何如屋漏痕?”即把“壁坼路”比作“屋漏痕”如何?而非“壁坼路”哪里比得上“屋漏痕”。于是怀素说:“得之矣。”即认为颜真卿明其真意,说得对。故“屋漏痕”之意甚明。行草尤其是草书,其章法不同于楷书,不仅每字笔画之间有连带,且字字之间也多有连带,章法也非楷书般齐整,每行行进轨迹从上至下多有蜿蜒参差,疏密奇正多变,草书奔逸者,其行与行之字甚或有穿插错落者,予人以不假布置修饰的自然美。


      历来对“屋漏痕”多有妄加臆测附会者。或谓竖画收笔之垂露者(按:果如此说,素、真二公岂非自喜于得此基本笔画乎?!);或谓涨墨溢出之水痕者(按:果如此论,可于墨中多兑水,则满纸“漏痕”必矣。);或谓无垂不缩之藏锋者(按:以此喻中峰藏锋则远不如“锥画沙”为妥当。);或谓屋漏透光之明净者(按:语出清朱履贞【书学捷要】,言屋顶漏光,仰视则方圆斜正皎然,以喻笔画明净,无连绵牵制。);或谓衅扭磨蹭之凝重者(按:持此说者尤众,以为行笔宜缓,衅扭磨蹭,或多用渴笔,以使线条显出所谓凝重老辣之态,尤写竖画时,笔锋须左右顿挫,蜿蜒下注,以合其“屋漏”。更有视此为颜氏革古鼎新之上乘笔法者云云。令人喷饭!试观真、素之迹,果如此法乎?!)等,皆如痴人呓语,不可究诘。盖素、真所论屋漏痕之语境,是指整体笔势和章法而言,若以垂露、涨墨、藏锋、凝重、透光等局部论之,显非素、真语意,亦非翰墨里手之所当论者。当然,不论屋漏痕还是壁坼路,皆须自然而非造作。何以晋人不论屋漏痕?盖晋人崇尚萧散超逸,不论屋漏痕而屋漏痕自在其中也。

 



王羲之得示帖



王献之鸭头丸帖




王献之十二月割帖




王献之草书




怀素四十二章经




颜真卿刘中使帖


于坤琦(字:坤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