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专题学习的魅力:“00后”这样解读海子

 长沙7喜 2016-08-27


看点  本期少年书评来自深圳新安中学吴泓老师新浪博客中的一篇高一学生专题学习的习作,而点评文字来自于华师大文学院的在读研究生羽悬炭。无疑,在他死后的很多个年代,海子的诗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倔强和执着,“以梦为马”的激烈和真洁,然而通过这个仅仅高一孩子的文字,不可谓不深刻,不可谓不广阔,带领我们体会到孩子诗歌的发展变化,以及生命变化的核心线索——对“太阳”的追逐。


点评 | 羽悬炭  编辑 | 马用雷


太阳的幻灭——海子诗歌的发展变化


文 | 黄薪然


太阳的幻灭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众神死时,他只身站在,站在那凝聚着死亡的一片汪洋。他哽塞的呼喊:“我的远方,我的太阳,你在哪!”
他是谁?——他是海子。
他又为何在此呜咽?又为何会泪水全无?
为何要把自己深爱的远方归还?
为何……





从今天算起,31年前,海子刚拿起笔杆写诗,年少的他却一眼就看出了本质。他写道:


“祖父死在这里,
父亲死在这里,
我也会死在这里。”

那时的“亚洲铜”是唯一的、公认的一块埋人的地方,大家都追求“亚洲铜”,认定自己的主人是“小草”,一生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可是,我们要为什么停滞在前人的路上?所以海子恰恰背道而行,他想到广阔的地方,像鸟一样自由翱翔,不受束缚,寻找新的事物。是的,他要自己创造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创新之路上,他找到了自己的知己——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方的道路漫漫,更应去探索、前进,而不是在原地伫立不前。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
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

穿上它吧。”


海子此刻已宣告,世人要像他一样继承前人而后创造。

他说了,也做了。
“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试问,有哪位古人把“白鸽子”喻成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把心脏叫做月亮?
没有谁,只有海子,是他第一次写出的,不仿造前者,自己创出了一条道路。

【点评】按照巴赫金的文学理论,诗歌这种语言文学形式,追求“陌生化”的距离感。海子的诗歌便以跳跃而破碎的意象展开,展现出一种壮丽的混沌。本文作者通过“白鸽子”与“白鞋子”以及“心脏”与“月亮”之间的隐喻,挖掘到了海子诗歌中的“陌生化”形式。其实我们还可以继续思考为何海子在此标榜屈原的伟大。屈原放逐走进民间后,心怀幽怨,乃赋《离骚》,从某种意义上, 屈原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诗人的源泉与传统,即“白鸽子”、“白鞋子”。而所谓“月亮”,则是海子寄托于诗歌的心灵,在黑暗中舞蹈的“心脏”,流露出生命的源动力和生命美。



1984年期间,他“遇”见了梵高,梵高的阿尔的太阳,渐渐让他着迷,他的太阳正在升起。


在他找到自己的太阳后,他对太阳的激情如诗中所说:


“从地下强劲喷出的,
火山一样不计后果的,
是丝杉和麦田,
还是你自己。”

他把自己所有的激情都献给了太阳,即使他知道那个燃烧着的太阳是栗子,要从火中取出,但是他还是毅然地献身给了太阳。他“邀请一切火中取栗的人”,他用自己剩余的时间喷出更多的火焰。


这一时期,海子的诗歌像火焰一般迸射,他对诗歌热爱是无尽的,是富有激情的。正如他所说:


“此火为大,
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
以梦为土的敦煌——
那七月也会寒冷的骨骼,
如雪白的柴和坚硬的条条白雪,
横放在众神之山。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投入此火,
这三者是囚禁我的灯盏,吐出光辉。”

然而,海子自知太阳是神圣的。它不光有激情,还要有神性。于是,海子像个孩子一样寻找诗歌的装饰。

【点评】《以梦为马》这首诗用热烈澎湃的语言表达着海子对诗歌的热爱。而他对诗歌的热爱,背后是出于对祖国民族文化的深深眷恋。这首诗中,海子将诗歌与民族结合,充满着史诗般宏大的思域与视野。在当时物质至上、精神迷失的时代,海子期望用诗歌来进行人们灵魂的救赎,来拯救民族文化与精神。


因此,本问作者引用的“此火为大,祖国的语言……”此句诗,其实表达的是海子对祖国的语言文化的眷恋与自豪,他愿意用诗歌的火焰去拯救日渐萎靡的文化。本文作者发现了海子将精神寄予诗歌的那股“如太阳一般的激情”,但是仅一个维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可以继续分析下去,寻找这股“热爱”背后的强烈指向,以及背后隐含的精神支持——民族文化之爱 。



在冥冥之中,他遇上了尼采。尼采在他的《悲剧的诞生》里,借用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和日神来象征两种基本的心理经验。酒神象征情绪的放纵。尼采说:“酒神状态是‘整个情绪系统激动亢奋’,是‘情绪的总激发和总释放’。”因此,在酒神状态中,艺术“作为驱向放纵之迫力”支配着人。然而,日神是光明之神,它的光辉使万物呈现美的外观。尼采还写道:“我们用日神的名字统称美的外观的无数幻觉。”


海子在尼采的思想中看到追逐太阳的自己,并借着尼采的“日神”,又搭起了通往太阳的天梯。海子曾写过《尼采,你使我想起悲伤的热带》来纪念尼采:


“辉煌的十年疯狂之门,
一眼望见天堂里诗人歌唱的梨花朵朵”。

海子不仅认同尼采的思想,他的诗歌在他的影响下,逐渐从酒神转变为日神状态,他的诗歌也达到了更高一层。

【点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是尼采对古希腊文明的发掘,是西方艺术“静穆的哀伤”精神的表现。酒神精神是挣脱理性后生命的狂欢以及个体被解构出来后的痛苦,蕴含着人的本能与原始生命力。日神精神则是对酒神精神所造成的痛苦的拯救。是一种梦的精神补救,使这种生命冲动得到满足。本文“逐渐从酒神转变为日神状态,他的诗歌也达到了更高一层。”此句评论并不准确。首先,日神与酒神境界,是艺术的两种形态,不可以做高下之别;其次,海子诗歌精神转变,应该是由日神精神逐渐转为酒神精神。



边建松曾说过:“在西川的影响下,海子也读了《圣经》,并且模仿过《圣经》的结构。”从海子许多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圣经》的确对海子的影响十分重要。


“麦地”“麦子”“雨水”“黄昏”“村庄”等,这些海子常用的意象都指向乡村。于是,许多人都说海子怀念的是故乡。我却不这么认为。说到乡村,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志趣是众所周知的。(《归园田居·其三》)于是,我们可以把陶渊明的诗与海子的诗相对比。


陶渊明在乡村日日饮酒作诗,安闲自乐,他曾吟唱道:“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海子也是吗?不,海子所表达的远比热爱田园生活要多得多。


那么,海子的家不是故乡,是哪?基督教文化一直强调着“家园”意识,亦即精神归宿。我认为,子的家就是自己的心灵归宿。海子曾经向往远方,但他又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为何会一无所有?因为海子的梦灭了、碎了。如此看来,远方就是海子的心灵归宿、是海子太阳升起之地。


“抱着昨天的大雪,
今天的雨水明日的粮食与灰烬,
这是绝望的麦子,
请告诉四姐妹:
这是绝望的麦子。”

海子的麦地有他一生的幸福和痛苦,而当那已是绝望的麦子时,海子的“家园”正在破裂。





海子向世人说过:
“在夜色中,
我有三次受难:
流浪、爱情、生存。
我有三种幸福:
诗歌、王位、太阳。
——《夜色》

海子孤身一人来在大城市,想要在这里有所成就。是的,他把自己的毕生梦想都寄托在自己所热爱的诗歌上——那颗日日燃烧着的太阳。但是,事实并不如所愿,这里有一个关于海子的故事:某个初春的傍晚,天空飘着细雨。海子去到一间饭店对老板说:“我给你朗诵自己的诗歌,你给我酒喝。”老板看着这个身材不高,头发又长又乱,衣冠不整的瘦削而落魄的小伙子。冷冷地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不能在这里朗诵你的诗。”我们可以想象,海子是怎么忍着痛,在大家的嘲笑声中走出去的。


海子的太阳逐渐升至高空,离太阳幻灭之日也不远了。大概,海子就因为离太阳太近,就像伊卡洛斯一样,反被太阳强烈的热度融化掉自己的双翼,最终坠入大海。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
黑夜从你内部上升”
——《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

海子的“家”一片黑暗,自己的全身都被黑夜侵入,曾经的硕果累累,最终只剩下荒凉。海子到不了远方,无法成就太阳的一生。他绝望了,他的麦子断了,“家”也没了,太阳也注定要陨落了!曾经的海子对光明有着强烈的渴望,对诗的热爱更为炙热。那时,海子的诗如一颗燃烧的星辰,太阳的余温还停留在纸上,而此刻,他的诗歌布满了哀伤。


“看到卵石滚满了家乡的河滩,
黄昏长存弧形的天空,
让大地上布满哀伤的村庄。”

——《五月的麦地》





既是太阳,怎会那么容易幻灭?既然是有个地方是远方,怎会到不了?不,海子不会这么轻易放弃,他坚信自己能平衡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我的双手,向着河流飞翔 ,
我挣脱一只刻划麦穗的陶罐。
太阳,我看见自己的面容。
火焰 ,在黎明的风中飘忽不定”
——《黎明:一首小诗》

“我就是一把空空的铁锹,
铁锹空得连灰尘也没有。
大雪一直纷纷扬扬,
远方就是这样的,
就是我站立的地方。”
——《遥远的路程》
    

海子正在抵抗、在挣扎!


海子在倾心与诗歌创作时,他经常被视为异类。他也想过,放弃自己的精神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可是,一个如此热衷于太阳的诗人,怎会丢弃它?海子知道要么与世俗妥协,要么只会走向灭亡。或许,放弃是最好的选择,做一个普通人,过正常人的生活。可是,他对太阳的热爱过于炙热,他甚至不惜从火中取栗,他怎会放弃?


“村庄”已经撕裂了,梦再也拾不起来了,平凡更无法到达!于是,他写下最后一首诗,表明自己的心志。


“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
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春天,十个海子》

就这样,海子毅然选择带着自己的太阳走向远方。





 在海子诗歌的历程中,我们看到了太阳的升起、燃烧,又看到它的下降、燃尽和幻灭。海子的诗歌中,我看到了一个人的成长。开始,海子就像一个孩子一样,痴痴的迷恋着诗歌;当他写下《亚洲铜》时,它就如同一个叛逆的青年,不会一味的仿照前人,他要的是新的事物。然而海子还是理性的,他懂得要保留前人的精华,加上创新才是好的;海子的诗歌发展到“弱冠之年”,他和所有青年一样,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大家都说海子追逐的是太阳,而“太阳”只是梦想的总称,更准确地说是海子最终的目标。是的,海子的目标是要在诗歌上有所成就。但是,太阳注定会落山,夕阳终会到来。或许,海子没有预料到太阳的结局,或许,海子预料到了,可太阳的光已使他无法自拔。


太阳的故事,也是海子的故事。他一生为太阳而疯狂,最后也为它燃尽自己的生命。

在诗人的梦幻灭时,他所哀叹的竟也是我们今日所哀叹的。这是为何?


他的伤痛是那一代人的伤痛,也更是我们的伤痛。诗人带来的不只是关于太阳幻灭的故事,更我们这一代人,甚者,是至未来都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更应继续探索。

【点评】:这一段将海子思想进行了精神升华,分析得非常精彩。海子的死留给了我们无限深思。而海子追求的“太阳”——他的目标其实不仅仅单纯停留在“在诗歌上有所成就”,还蕴含着他一直追逐的精神乌托邦,以及他所热爱的文化之根。正如他在《诗学:一份提纲》中说:“与其称之为伟大的诗歌,不如称之为伟大的人类精神。……写诗并不是简单的喝水,望月亮,谈情说爱,寻死觅活。重要的是意识到地层的断裂和移动,人的一致和隔离。诗人必须有孤军奋战的力量和勇气。”海子的死,便是生命的祭奠。




海子真的走了吗?太阳真的陨落了吗?


不,海子的激情陨落了,但真正的那颗拥有光芒的太阳正在冉冉升起。或许,那时的人们没看清,但岁月没去痕迹,反而让它燃烧得更剧烈,发出更亮的光芒!

【总评】本文立意有高度,走进海子的诗歌,去寻找他所追寻的“太阳”。逻辑清晰有条理,从意象、宗教、哲学等多个维度对文本进行了深入挖掘与分析,小作者的思考深度与语言功底从中具现,虽然有些理解上的细微偏差,但瑕不掩瑜,这仍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习作。
海子如今则成为了一种精神标识,他其实始终没有离开。他的诗,他的思想与激情,始终回旋于天地宇宙间,存活于你我左右,指引着我们以梦为马,向死而生。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探校录少年书房家长课数学思想

学英语大考场美高党国际课程

小留学生日记批判性思维

钢琴课酷老师写作课牛娃录排行榜



喜欢就点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