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客家古民居——砂田紫荆围

 369蓝田书院 2016-08-28

        在砂田镇砂田村有一座至今已有360多年历史的古围,它就是紫荆围。近日,记者一行专程慕名前来探访。

        这门楼是后来重建的,原来西大门已经坍塌,旁边竖着一块重建门楼的碑记。

 据该村杨先生介绍:紫荆围外围原来有条小溪,宽约2米,称为“绕围水池”。它环绕大围屋一圈,常年水流不息,主要用来防御外侵以及作生活用水。溪水清澈见底,有很多小鱼小虾,小孩子在溪水里游泳嬉戏、捉鱼捞虾、乐趣无穷;村姑们则在溪边挑水、洗衣,谈笑风生。这些都是紫荆围早、晚靓丽的风景。

 在祠堂两侧空地,围筑起两排横屋,貌似二围龙,与外围的二围加起来一共是四围龙,紧紧簇拥着祠堂。站在池塘正面观望:以祠堂为中心的“围龙”组合成一个太极形的规整图案。各围之间的巷道有条不紊,走在里面,像走在迷宫似的有趣和神秘。这种以祠堂子午线为中轴,东西南北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的格局,既有客家围龙屋的特点,也展现了紫荆围独具魅力的特色。

 杨氏祠堂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按照客家传统习惯陈设,有神位、祖先牌位、神龛、灯烛、大灯笼、堂联等。祠堂主要供围内杨氏族人议事、典礼之用。小杨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他小时候看到的情景:每年正月上灯时,家家户户添新丁的人都要提着灯笼绕围屋一周,整个紫荆围灯火通明,巷道内星星点点的灯笼在游动,首尾相接,像一条巨大的火龙,雄伟壮观。

 紫荆围四围龙中的建筑非常特别:围内每一家都是单独的小院,有独立的大门,里面有厅堂、天井、厅房、相仿等规定设置,每个小院适合十多人居住,小院之间留有防火隔墙。从围外看,紫荆围是一个大家族;从围内看,每个小独院则是一家一户分开的,并按照亲疏关系依次排列,充分展现了古代家族制的遗风,同时也说明杨氏祖先在京城做过官,结合了四合院的建筑风格,这点与建桥围、邹家围有相同之处。

 据《杨氏族谱》和时贤撰文介绍:紫荆围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距今约有360多年历史,系当时武官吴六奇部下参将杨照将军所倡建。紫荆围占地面积约6519平方米,坐西向东,依山势而建,围屋为椭圆形“昂天海螺”地势营造,按八卦设计构筑。昔日的紫荆围繁荣兴旺,如今因一代代后辈的外迁而显得冷清苍凉,但光滑的鹅卵石、残缺的围龙断裂带、湮没在草丛中的八卦图,仍能折射出紫荆围的古老与神秘。

 关于“紫荆围”的得名,我们一直很好奇,问其族人一无所知,参考文献亦寥寥无几,很少涉及其名之由来。我们把《紫荆围杨氏族谱》借来认真研读,终于在《参戎贞公行述纪念》一文中,找到一些记载,弥补了我们的猜测和遗憾。“自兹以往,而先君之志无意功名,家居自乐,创立书室,延师会友,以教诸昆弟;薄置田产,以赡衣食;修筑围宇,以御敌寇。名为紫荆(围),虽以地产紫荆以立名,实欲吾兄弟因名而思田氏紫荆立义也。”

来源:《客家民居》(丰顺卷)
本台记者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