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锐吟家诗词创作道路之六:李子

 杏坛归客 2016-08-30
“诗词世界”旗下原创诗词平台
立足原创,打造精品


李子,本名曾少立,祖籍湖南,1964年生于赣南山区,现居北京。当代著名旧体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吟诵学会理事,中华诗词(BVI)研究院研究员,《北京诗苑》编委, 中华诗词青年峰会组委会负责人。作品散见于网络和诸多刊物,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和个人化风格,被诗词界称为“李子体”,是当代极具争议的旧体诗人之一。

 


1964年我出生在赣南一个偏僻矿山的工程师家庭,之后读大学和研究生,学的都是工科,对于诗词,无根柢,无师承,也无家学渊源,甚至未表现出特别的爱好。直到35岁以前,我从未想过今生会写诗词,更未想过诗词会改变我的人生,成了我安身立命的职业,2013年7月,《北京日报》的一篇报道竟然称我为“以诗词为生第一人”。


这一切,都要从1999年的那个夏天说起。


那时候,我在一家小公司做电子书的编辑,同事中有一位文学硕士,她有一本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某天午休,我顺手抄起了这本书,照着上面的词谱,填了一首《清平乐》。下面应该是这首词原初的版本。

 

清平乐

花无际。最是伤心地。舞遍天风谁属意。不见范郎踪迹。

烟波无语横流。千年俪影兰舟。亘古一轮红日,依然残照当楼。

 

我的文字功夫还凑合,因此这首模仿的习作,除了韵脚“迹”是个入声字,算是硬伤外,表面上看还像那么回事。1999年,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兴起,公司的电脑还不能上网,好在附近就有一个我平时爱去的网吧,我便把这首词发到了网上。没想到很快就有人回复,这令我兴趣大增,一发不可收拾。1999年的下半年,我连续写了10多首诗词。2000年底,当时的著名文学网站“榕树下”,搞了一次全国网络文学大赛。我把仅有的十来首诗词,悉数投了稿。一个月后,“榕树下”通知我,我的一首小令《渔歌子·洞庭落日》获得了最佳诗歌奖。下面是这首小令当初获奖的版本,与如今的修改版稍有不同。

 

渔歌子·洞庭落日

雁字天边剪暮红,浪衔沉日水熔熔。芦叶垸,藕花冲,夕烟袅袅暖回风。

 

这次获奖,对一个初学者是很大的鼓舞,我便一路写了下来。我是个极愚拙而懒散的人,却不幸又是个完美主义者。于是写了改,改了写,写一首诗词要费老大的劲,最后很可能还不满意,甚至有的改过100多遍,后来还是放弃了。这样折腾了十多年,积稿不多,算来只有200多首。


我16年的诗词写作,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9年和2000年这两年,属于学习、模仿期。第二阶段是2001—2006年,属于探索、成熟期。第三阶段是从2007年到现在,属于思考、完善期。模仿期的作品本来是不成熟的,但为了彰显一个人诗词写作的完整过程,还是选了其中一部分。从2001年开始,我的写作开始逐渐成熟起来,从原来的模仿逐渐变为写自己的所历所想,对不同的风格也进行了有意识的尝试,虽然失败的多,但也有一些自认为还算成功的作品。2003年的“山里人”系列,是我的写作趋向成熟的一个标志。这段时间作品较多,是一个爆发期。2006年以后,新作的数量便衰减了,转为对以前大量半成品的修改以及阅读和思考,进行新的积累。


因此,这里着重谈谈2001—2006年这段时间的写作。我这段时间的诗词,就内容而言,主要写三个方面;就风格而言,主要有三种。


先说内容。


一是写经历。我的生活大抵可分为两段。一段是赣南山区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另一段是25岁来北京读研究生直到现在,是从青壮年到中年的长期北漂生涯。此外,武汉、南昌、海南、祖籍地湖南益阳等,是我驻足过的几个地方,写作也间有涉及。对这两段漫长的人生轨迹,我写赣南多,写北京少。对此,王兆鹏、裴涛在《命运与情感的超时代书写:略论李子词的艺术个性》一文中认为,我因北漂生活不如意,从而激发起对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怀念,并因此对北京缺乏认同感。这一评论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我之所以对北京生活写得不如赣南多,还有一层技术原因。产生于农业文明的诗词,在抒写现代城市时存在技术上的困难,而抒写山林就容易得多。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写作策略,在功力不足时,先拿容易的开刀。实际上,我的赣南生活既有山野的一面,也有工业的一面,因为那是一个有着3000人的中型国企。但同样因为写作难度,我对其工业性也写得不多。


二是写时事。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每天都有各种时事。这些时事或许与我们没有直接关系,却也不免会触发我们的情感和思考。我的部分诗词涉及各种时事,尤其是战争、灾难、死亡等重大事件。


三是写玄想。我年轻时有一点哲学爱好,比较喜欢胡思乱想。2003年、2004年那两年,我在著名的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做编辑,对宇宙、历史、人类文明这些宏大主题有些思考,某些时事和社会现象也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我把这些思考写入诗词,因以词为主,故称它们为“人类词”。它们是否真如某些评论家说的具有现代性和革命性姑且不论,至少独特性还是有的,古人没写过,今人也罕有写的。


再说风格。


一是偏传统式。着个“偏”字,是因为它们仅仅在审美上接近传统诗词,但仍然存在区别。我始终认为,诗词的本质是文学,而文学要以抒写当下为己任。近世以来,诗词环境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总体有三点:从农业文明一变而为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从文言语境一变而为白话语境;从士大夫写作一变而为平民写作。诗词如何抒写当下,如何适应当代社会,是当代诗人面临的首要难题。作者的平民身份,与诗词的精英传统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白话语境下的现代审美也与诗词的传统审美不尽相同。我以平民身份秉持平民写作立场,这使我的诗词与传统诗词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传统诗词喜欢对万物赋予价值判断和文化隐喻,我在很大程度上不喜欢这样做。凭什么认为桃花就是轻薄的,梅花就是高洁的呢?传统诗词中有大量标榜雅趣的道具式物什,如绿绮龙泉之类,还有一些表面崇高实则为统治者驭民术的观念,如忠君爱国,教化人民,“再使风俗淳”之类,这些都是我所厌恶的。但传统中还有大量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为此我提出过一个主张叫“审美增量”。所谓“增量”,就是立足于传统,但不全盘接受,而是在传统的根基上有所新变,是“老树新枝”,而不是“另起炉灶”。相信读者看得出,本书所选的作品,大部分属于此类。其中最典型的是“山里人”系列,如《菩萨蛮·赴圩人》、《临江仙·小山娃》、《虞美人·山妹子之一》、《浣溪沙·山妹子之二》等。


二是偏新诗式。新诗和白话文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言说方式。在当代白话语境下写作诗词,有必要借鉴新诗和其他白话文体。我有意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一是白话口语。诗词以文言为基本语言,但有时也不妨用白话,这样会收到特殊的效果。如《如梦令·“六一”儿童节写给大连空难遇难儿童》、《临江仙·今天俺上学了》、《减兰·反腐战线的惊险故事》等篇什。二是新的角度和思维。如“太阳呵、操纵时钟,时钟操纵我”,这样的句子写出来以后并不难理解,但它被日常生活所遮蔽,不容易想到,而新诗长于揭示被日常生活所遮蔽的事物。三是文本陌生化。诗词要求文本的陌生化,但在陌生化的程度上,传统诗词远不如新诗。本书也选入了一部分这样文本陌生化的诗词,如《风入松·以星为字》、《忆秦娥》(平韵格)、《风入松·诗词研讨会》等。以我的体会,在一首诗词中嫁接进部分新诗化的句子,虽有成功的,但失败的概率非常高。大部分情况下另起炉灶,整首诗词都作这样的新诗化处理,则成功的概率会高一些。


三是打油式。在写一些时事或关于人之恶的诗词时,我喜欢用打油的方式。特别是2001—2003年那几年,这类诗词我写得特别多,后来就写得少了。打油也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式的,如《虞美人·红心泵起》、《浣溪沙·忆昔》、《浣溪沙·忆承包败绩》等。一种是词语解构式的。与聂绀弩等人的传统“打油”不同,我称之为“新打油”。实质上就是利用文言与白话的落差,造成一种谐趣。如“卧铺驮大块,倒闭夜来香”,无非说上火车就睡觉,但故意用了倒闭、夜来香两个词语。再如写爬山的“下野花红风选举,上峰云白鸟轻浮”也是此类。后来一位网络诗人“无以为名”将这一类“打油”发扬光大,写了大量作品。我的体会是,“打油”不能背离传统审美太远,否则不能成功。大量“打油”诗词未选入本书,因为我认为它们写得不成功,甚至惨不忍睹。但不知怎的,这类作品似乎容易给人强烈的印象,在很多人看来,这类“打油”诗词似乎成了“李子体”的代表性标签,这多少有些令人遗憾。


虽然风格与内容在理论上并无必然联系,但在我的实际写作中,传统式多用于写经历,尤其是赣南山区生活,这可能与山水田园诗有大量古人前文本有关。新诗式多用于写玄想,这可能与新诗擅于思辨有关。“打油式”多用于写时事,这可能与聂绀弩等人的影响有关。王兆鹏、裴涛的文章梳理了拙作的两条主线,一曰日常生活,一曰生命意识。在我看来,该文所说的日常生活,大抵相当于我在这里所说的经历;它所说的生命意识,则以我所说的玄想为主体。而对于时事,该文认为“数量不多”,未作评析。实际上,这第三条主线是存在的,那就是时事诗词和“打油”诗词(二者交集很大)。它们数量并不少,只是我后来认为它们缺乏审美性,在各种选本中将它们黜落了,因此给人“数量不多”的感觉。


顺便说一句,不论是内容还是风格,此三者都只是大端,而不是全部,实际上还有一些零碎,在此就不赘述了。


一位朋友曾经戏称,我的写作可以称为“新身体写作”或“李子式身体写作”。他注意到我诗词中有描写人体的偏好。虽是戏谑,倒也是个新视角。除了前面提到的三种风格,以此视角去观照拙作,也有一种异趣,故在此不妨一提。这里引用我在《有一种词以整个人类为抒写对象》一文中的一段文字:“传统诗词中,描写人体的很多,如沈腰潘鬓,更多的是描写美人的蛾眉、纤指、玉足,有的格调低下。我的这些人类词及其他诗词中,对人体也多有涉及。与古人全然不同的是,古人多侧重其美学意义,我则侧重其生物属性。如‘小堆原子碳和氢,匆匆一个今生我’,人体是碳氢链构成的有机物。‘金钱和血纠缠,血和空气纠缠’,血液将人体吸入的空气中的氧分子带到身体各处,置换出细胞中的二氧化碳废气,这是生命的细节,是中学生理课的内容。至于金钱,理论上并不是维系生命的必需物,但在现代却成了实际上的必需物。因此,‘金钱和血纠缠’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血和空气纠缠’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直立行走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他们摸万物,然后不生还’、‘行者头颅至上,人间阡陌交通’、‘满城标语赤条条,提醒红心总比肚皮高’,都以人的直立行走作为思考原点。人体的对称性是另一重要特征,当然这点大多数动物也都具备。‘政治光芒万丈,乳房对偶如诗’,实际上是‘天理与人欲’这一老问题在新时代的继续。总之,我的想法,就是想通过对人体的生物学描写,以一种貌似酷不入情的笔调,从科学抵达人文。”


2006年以后,我的写作比较沉寂,这固然与俗事缠身有关,同时也是因为我在思考、阅读、总结,重新积蓄力量。这期间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对传统的一定程度的回归。“审美增量”这一主张,就是前几年提出来的。2006年以前的写作,是以探索为主,什么风格都想尝试一下,结果形成了传统、新诗、“打油”三种风格并驾齐驱的局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现在则认为,还是要以立足于传统的“老树新枝”式写作为主,以完全割裂传统的“另起炉灶”式写作为辅。我在2006年以后的写作,基本遵循这样的原则。在对以前的作品进行修改或选稿时,也基本遵循这样的原则。


2006年以后,我回过头去对以前的作品作了不少的修改。因此虽然新作较少,却也没闲着。有人反对修改时间太久的旧作,理由是时过境迁,心态不同,观念不同,修改实际上是对过去的扭曲,并会给人造成误解和假象。这种说法颇有道理,然而我是一个有完美主义情结的人,一首诗词看着不如意,我要么改掉它,要么丢弃它。修改主要有三类:一是把一些“打油”诗词改得更接近传统审美,二是改掉一些诗词中故作姿态的拟古雅趣,三是把一些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改为写景叙事,即所谓“以物证心”。其实,这三者并非并列,前两者是审美取向问题,最后一个是表现技巧问题。总之,我希望大家这样理解我这十六年的诗词写作历程:前两年是学习,接下来的六年写了大量作品的初稿,再接下来的八年,则是对这批初稿进行汰选、修改和完善。虽然这里的每首诗词都标注了写作时间,但那是初稿的时间,许多现在的成稿与初稿完全是两码事,甚至没有一个字相同了。这一写作的真相,我必须告诉读者和评论者。


这里我想横插几句,谈谈格律。一些新派写作者不太重视格律,时有错讹。我认为对于格律,要从维护诗词写作规范稳定性的历史高度来认识,绝不是末事。拙作在格律声韵方面,自信还是把关较严的。就是一些变格,也必有古人多个先例为依据。如《临江仙》中的“因为你存在,老虎渡河来”,有人认为“因为你存在”不合词谱,实际上,古人《临江仙》此处改为平平仄平仄的也多见,如李清照“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陈克“蛮歌犯星起,重觉在天边”,丘崇“宜家更宜国,宜子又宜孙”,这些都是宋人先例。又有人提出,“因为”的“为”字古为仄。这里姑且不论有“借音”一说,也姑且不论今人“因为”的“为”与古人“因为”的“为”意义多有不同。即便古人,“因为”的“为”也有平声先例,如宋人陈耆卿一首五律的首二句“久阔松楸信,因为龙澳来”。至于押韵,我主张“平仄从严,押韵从宽”。所谓从宽,是说同声调的通押可适当放宽,如《风入松·天空流白》第七部与第十四部通押,我经常这样干,而且古人先例也多,当不成为问题。


我下一步的写作,从内容上说,可能会更多地涉及城市和矿山,这些人生经历的“富矿”,以前因为技术不成熟没有开发,现在不能再不开发了。从风格上说,将以“审美增量”为主,同时会继续尝试各种风格。从形式上说,会尝试一种“大诗”。关于大诗和整体虚构,是我近一两年的一个主要思考,旨在打破诗词和小说的壁垒。传统诗词主要是作者的经历录、见闻录、思想录,一般是不会像小说、电影一样,整体性地虚构一个故事的。可是,同样是文学,小说、电影可以整体虚构,诗词为什么不可以呢?小说、电影中的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品行可以有变化,人物之间会发生各种关联和矛盾冲突,诗词因为篇幅短小,不可能在一首诗词中完成这种变化,但是否可作这样的理解和处理:每首诗词相当于小说、电影的一个片断,把所有这些片断串起来,构成一首“大诗”。这首“大诗”相当于一部较完整的小说或电影。显然,这种“大诗”与目前通行的“组诗”是有很大不同的。


就说这么多吧。2009年写过一篇类似的文字《远离青史与良辰——谈谈十年诗词写作的心得》,里面谈过的问题这里就不重复了。另外,也建议参看王兆鹏、裴涛的《命运与情感的超时代书写:略论李子词的艺术个性》一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