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问吧

 永远回归大自然 2016-08-31

1

怎样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临床有何意义?

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春夏,自然界阳气上升,人体也会做出适应性调节,因此春夏季节人体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趋势而养阳气,已达到调养身体的目的;同理,秋冬,自然界阴气上升,人体可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趋势而养阴来养生保健。

在临床上,指导了“冬病夏治”治病思想的运用,如:患者素体阳虚,慢性咳喘,冬季加重,这样的病人可在夏季时用温热的药物进行治疗,可取的良好的治疗效果,明显降低冬季的发病率。且春、夏季节,自然界阳长阴消,人应顺应自然界阳气的升越之势而长养阳气,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描述的:“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如果春夏逆其发陈,蕃秀之势则会造成气郁,分别伤及肝、心两脏。

秋天、冬季节,自然界阴长阳消,转为收敛和闭藏之象。秋冬养阴即谓“养藏”,与要冬眠的动物类似,机体也应贮备充足的能量来度过严秋寒冬,此时即使进补一些相对滋腻味厚的食物也可被入里的阳气转化为人体可利用的贮备能源用来御寒。此时如果破坏了身体收敛和封藏的状态则会分别使肺气、肾损伤

2

为什么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答:

渗入脉中,补充血量之不足,此时,津液亦虚,故出血病人可表现为汗少甚至无汗,此类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慎用或禁用汗法。“夺汗者无血”意为,大量汗出后,体内津液减少,血中津液渗出脉外,补充津液之不足,致使血量减少,此时应慎用活血、破血药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