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庸风雅总好过庸俗不雅

 七月撒丫子 2016-09-05

我们每天“战斗”在一个个微信工作群里,为了生存从早到晚疲于奔命,焦虑浮躁成为人生日常。

往往有些美好的东西并不都是什么有用之物,微笑不用花一分钱,却永远价值连城。所以一味追求所谓有用之物还不如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无用之物带来的静谧和美好。

1、别无视美好而无用的东西

我一般对不明觉厉的事物不敢随意亵渎,恐遭雷霹!现代舞就是我一直不解但很尊重的艺术形式,舞者用身体讲故事比用文字讲故事更难上百倍。

台湾编舞家林怀民作品台湾编舞家林怀民作品

林怀民先生的《水月》更是如雷贯耳。近日,我也是怀着细细品味、争取不睡的心情观看了《水月》。

幕启时,在极简的舞台上一位赤祼上身的男舞者,站在勾画着白色水纹的黑地板上,舞台背景时而露出方形明镜,舞者呼吸吐纳,由丹田导气引身,带动肢体的动作。动静、虚实、阴阳互生互克!

这不就是“太极”吗?我的天,像我这种舞蹈棒槌居然悟出了“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的妙意!(不好意思,其实是我偷看了节目单)如此东方的作品,林怀民先生却采用了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太极与巴赫虽然感觉是天上一脚地上一脚,但却琴瑟和鸣水乳交融,这就是舞蹈大师的脑洞!

《水月》的前半部一直在这种舒缓沉静的大提琴乐曲中进行,舞者也是跳得如梦似幻,空灵得没谁了,让我也如痴如醉差点进入梦乡。也许因为舞剧不像话剧,没有对白,没有场景变化,表现方式又单一,就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但这也恰是《水月》传达出的独特和谐的魅力。

进行到舞蹈的下半部,我旁边的朋友悄悄地和我说:“你先看,我先睡会,完了叫我。”我心说:“你丫怎么连风雅都懒得附庸?”

正在此时,舞台上不知从哪儿流出潺潺流水,逐渐漫满舞台,舞者时而沉静如水时而又猛然掀起波澜,舞台上亮出顶天立地的镜墙,映照舞者,也映照水中的舞影。这画面真的把我惊艳到,镜花水月就在眼前,瞬间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我第一次感觉到舞者的身体是如此美丽,饱满年轻的躯体如花朵般绽放。在这一刻,我似乎悟到了一丁丁现代舞的精髓。

人生,把心放平,就是一泓平静的水;把心放轻,就是一朵自在的云。

2、附庸风雅总好过庸俗不雅

其实,有些时候附庸风雅也真没什么不好,总好过庸俗不雅。

凭本人粗浅的艺术涵养,我界定任何艺术形式的标准首先是美,无论是油画还是雕塑都是可以带来观感上的愉悦,而不是厌恶和纠结。

美国波普艺术大师罗伯特·劳森伯格的作品《四分之一英里画作》美国波普艺术大师罗伯特·劳森伯格的作品《四分之一英里画作》

近期,我碰巧看了美国波普艺术大师罗伯特·劳森伯格在北京的展览,正值最后一天。

劳森伯格凭借就地取材废物利用的艺术理念,将废弃的家常物件、商业产品、建筑废弃物、印刷品一顿创作,虽然都是破烂,却又如此有趣和谐、荡气回肠!

这次展览中最不可思议的巨作名为《四分之一英里画作》,由190部分组成,长度约305米。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中包含了无数的图像和信息。硬化的衬衫、独轮手推车、硬纸盒、堆叠的书,运动员、政客、动物、生活用品、路牌、刻字与几何图案等各种乱七八糟的物品。

此作品可视为一件独立的回顾性作品,创作历程横跨17年,反映劳森伯格创作生涯中几乎全部的重要主题,如“白色绘画”“混合体”“纸板箱”“过剩”等系列,包括由现成图像组成的拼贴作品或艺术家的摄影作品。

我在现场拍了几张照片发了朋友圈,回复评论各异,有位朋友评论说:“放在家里叫垃圾,放在798叫艺术,因为地儿大可以摊开放,所以有个大房子是多么有必要!”此论点太独特我竞无言以对。

也许有些人认为,这什么大师,把一堆破烂拼拼凑凑就是艺术,那我也行。但其实不然,这种风格是人家劳森伯格老师独创,所以叫艺术,所以价值连城,你攒再多垃圾,撑死了就是个收破烂的!

陈丹青说过:审美不是教出来的。你长着眼睛,你是活人。“看”就是了解,会“看”,就会了解。你去看看婴儿的眼睛,他什么都不知道,可是拼命盯着一切看。真要看画你得进美术馆,得站在那幅画跟前,好画是活的,好画就是教科书。

漫漫人生路,任何有用之物未来都将变成无用之物。

闲看花开, 静待花落, 冷暖自知,干净如始。

(原标题:《别无视美好而无用的东西 附庸风雅总好过庸俗不雅》)

注释:

*头图来自香奈儿品牌广告大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