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教学从“无序”走向“有型”

 thchen0103 2016-09-07

“要改变学校,须先改变课堂;要改变课堂,须先改变教师。”凤翔实验学校教务处副主任向颖告诉记者,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提出“本色课堂”概念,在本色课堂的建构中抓住“课型”这个核心,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把“课型”建模作为改变学校、变革课堂、发展教师的关键,“学校根据青年教师的需求以及学科发展的现状,选择语文、数学、综合实践三门学科建立起富有校本特色的‘课型’,引导教师的课堂教学从‘无序’走向‘有型’。”

初衷帮助教师轻松应对课堂、

提高教师自信

谈及探索“课型”的初衷,向颖介绍说:“主要是帮助教师澄清课堂教学的混沌状态,让老师能轻松应对课堂,让他们更自信。”目前,学校青年教师占比达到39.4%,“非师范”专业比例达到26.3%。“大多数青年教师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角色从学生一下子变成了教师。可他们教学经验缺乏,加之‘教非所学’,青年教师们总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很难在短时间内成长起来。同时,不同学科青年教师之间教学观念差异大,课堂呈现十分零散的状态,教学章法、教学价值认同感低。”英语学科青年教师吴钰老师就提到自己教学上的苦恼:“刚走上讲台,我感觉手足失措,不知道该怎么上课。”体育学科夏露老师也说:“开始时,总觉得自己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上好课,但结果却是自己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不轻松,课堂总是‘无章可循’。”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积极探索一条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道路。向颖认识到,教学不仅是艺术,更是遵循科学性、灵动性、有效性的一种“结构和框架”,“所谓的结构和框架即即课型,它为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可供参考和选择的教学工具性框架,缩短青年教师从理念到实践的距离。”

实践引导教师提炼、塑造、

形成自己的课堂“范式”

2015年,学校抓住“课型”这个关键,引导教师逐步提炼、塑造、形成自己的课堂“范式”,搭建起一个可供参考和选择的教学工具性“框架”。2016年,学校根据青年教师的学科分布情况及学科建设需要,选择语文、数学、综合实践三门学科进行“课型”建模尝试。

“课型”建模与实施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学校鼓励各学科教师自己去建构、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型”样态。学校按照教学方式构建了8种课堂教学模式,分别为讲授型、质疑型、自学型、练习型、合作型、操作型、展示型和研究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各学科教师根据自己学科性质、课程标准、目标任务、授课对象等,对8种课型进行选择和组合。

“以语文学科为例。”向颖介绍道:“在‘课型’建模时,我们将语文学科内容归纳为文学作品类教学、议论文和说明文教学、文言文教学3类。在文学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自学型、质疑型和讲授型结合或讲授型、合作型和展示型结合。议论文和说明文教学则可以选择讲授型和练习型结合。文言文教学则可以选择合作型、讲授型、练习型结合或讲授型、合作型结合。我们根据语文教学中不同的学习行为建构合适的课型。”

成效青年教师专业水平提高、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通过持续研究,向颖他们越发认识到:“深化课程改革离不开‘课堂’这个载体,而课堂教学必须回归‘本色’。”课型作为“本色课堂”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复杂的教学过程进行结构化、简洁化的概括和提炼,总结提炼出沉稳朴质的课堂教学操作范式。

在“课型建模”的实践中,青年教师对课程和教育有了深刻的理解,教师们对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构,消除了曾经课堂上的无序和混乱。“我在课堂教学中也更加自信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了,教学质量也有明显提高。”吴钰说。

在项目研究中,学校以“课型”建模为推动学校课程改革和内涵建设的切入点,通过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有机结合实现,把“校情”与“学情”的统一,突出学校内涵建设。教师们聚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课堂”的突出问题,围绕“课型”建模进行有效的“基层性”探索和“底层设计”,突出项目建设的实际运用。“我们期望通过‘课型’建模,整体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激发学校品质发展的新动力。”向颖说道。□杨洁丹

来源: 无锡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