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杂志 第20160901期中建中汤治疗腹痛案两则 作者/宋志骧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 本文由“135编辑器单位:瓯海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提供技术支持 最近应用中建中汤治疗两例慢性腹痛案,疗效较好,分享与同道,企盼指正。 案一: W某,女,48岁。2016年6月27日初诊。 形体:肤黄暗,形体中等微胖,愁苦脸。 主诉:反复上腹疼痛三年, 加重一周。 现病史:上腹部疼痛,时间以凌晨3点明显,常常睡眠中痛醒,平素肠鸣多,无恶心呕吐,无腹泻,胃口、二便正常,三年来做过各项检查,均无异常发现,服西药治疗少效。因病情反复,且患者行动不方便,每次就诊均需要其老母亲及女儿陪伴,家属不胜其扰,嫌其烦也无奈,此次尝试中医治疗。 查体:舌淡胖水滑,苔微白腻(见下图),脉沉缓;腹软,腹力弱,无压痛。 家族史:父母表兄妹结婚,先天性弱视及失聪。 辨证:中焦虚寒气滞。 处方:良附丸合香苏散加肉桂、白芍二帖; 背部胸椎旁压痛点,针刺放血及拔罐。 用药: 香附10g、苏梗10g、陈皮12g、甘草6g、高良姜10g、白芍15g、肉桂15g。日一剂,水煎服。 2016年6月29日第二诊:胃痛未缓解,夜间仍被痛醒,余症同前。 处方:中建中汤三帖。 用药:党参15g、干姜6g、花椒6g、肉桂10g、白芍20g、炙甘草6g、大枣20g、红糖15g。日一剂,水煎服。 2016年7月4日第三诊:上方取效,患者及其家属甚为高兴,胃脘疼痛明显缓解,持续服用二诊方八帖。 2016年7月26电话回访,胃脘疼痛未作,身体各方面均正常。 案二: T某,男,28岁,2016年7月21日初诊。 形体:体瘦,肤暗,面少血色,唇淡。 病史:半年前出现脐周腹痛,经过西医各样检查,以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治疗,均无效来诊。现症见脐周疼痛,持续性疼痛,无恶心呕吐,无腹泻,肠 鸣多,疼痛严重时能触及肠形,易头痛,易汗睡汗,怕风。患者在夜总会工作,十年来昼夜颠倒,常饮酒、抽烟。 查体:舌淡胖大,苔润微腻(见下图),脉大且弱。 腹诊:腹凹陷,腹直肌薄紧张,右少腹可触及肠型。 检查: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B超:肝脾胰肾未见明显异常。 处方:中建中汤五帖。 用药:党参15g、干姜6g、花椒6g、肉桂10g、白芍20g、炙甘草6g、大枣20g。水煎服,一日一剂。嘱自购麦芽糖入药。 2016年7月26日第二诊:药后脐周痛缓解,大便溏,量少不畅,精神可,咽干微咳嗽,舌脉如前。患者未买到麦芽糖,而放入枸杞、红糖,且量大,导致咽干咳嗽,嘱转放麦芽糖。继用上方五帖,尽量改变生活习惯。 7月31日微信回馈,腹痛已完全消除,因急去重庆出差只能暂停中药,嘱回温州后继续中药调理。 中建中汤为小建中汤与大建中汤的合方,由汉方家矢数道明创制。依据《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条文,可以看出小建中汤和大建中汤共同的主症为腹痛,那在怎样的状态下的腹痛要用中建中汤呢? 在诸多文献中,对大小建中汤证的描述,笔者认为黄煌老师和藤平健先生最清楚。黄煌老师认为小建中汤为经典理虚方,有解痉止痛功效,用于以消瘦、慢性腹痛、大便干结为特征的虚弱性疾病(《黄煌经方手册》第二版,135页)。藤平健认为“大建中汤尽管有这样或那样不同症状,但如果详细问诊,必然发现投用本方一个重要之目标——肠蠕动亢进”(矢数道明《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301页)。 再从腹诊来看,小建中汤腹证腹直肌紧张,或浮于表面,呈拘挛状态;大建中汤腹证全腹软弱弛缓无力,可见肠型,甚至肠蠕动(《日本汉方医学精华,87,88页》)。近期《经方》杂志微信版第20160801期刊登的娄绍昆老师《大建中汤治疗腹痛案》(见文章结尾链接),其中的小女孩就出现典型大建中汤腹证。可以知道,中建中汤证的整体状态是较虚弱与疲累的,但局部的肠蠕动是亢进的,甚至有肠痉挛状态,矢数道明归纳中建中汤应用于中间型虚寒证之急腹痛。 我们再回归医案,案一中,一诊时笔者用病机辩证,考虑中焦虚寒气滞,选用良附丸合香苏散加味,结合针刺外治,自认为肯定有疗效,结果另人失望。二诊时,转变为辩方证思路,以腹痛症状为中心,思索相关方证, 结合肠鸣多、舌淡胖水滑苔微白腻脉沉缓,确定为虚寒证之腹痛,选用中建中汤,连续服用十一帖,方证相应腹痛顽疾得除。案二病友的形体为桂枝体,腹证提示小建中汤,特别询问腹痛时是否触及肿块时,病友肯定回答可摸到“肠子”。于是,非常确定用了中建中汤,共服用十帖,半年腹痛即消除。 娄绍昆老师在《解构四逆汤》的一段话给笔者深受启发,他说:“疾病自始自终都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证组成。这些方证或完整的或不完整的;或单独的或组合的;或相对稳定的或不断变异的;或已知的或未知的,只要我们把常用方证烂熟于心,并且熟悉它们之间的变化,就能‘自幼而壮而老,造次颠沛,登堂入室’” 。 经方医者当具有一种前设思维:当前的病证肯定有一张最对应的方。故此,针对中医历史上各个经典方的学习、领悟、体验,是经方医者始终的任务,久而久之每张经典方具象化在心中,临证过程中在方证相应状态下,此方即显现出来。每次对病案的总结与回思,也是对此方证形态在心中的强化。这种对经方的学习—应验—再学习—再应验的过程,即是经方魅力之所在,值得一生追寻。 附:文中娄绍昆老师“大建中汤”案 点击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