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赏析 · 武威汉简

 lj0279 2016-09-08

 

 


 

经典赏析 · 武威汉简

李泊城  遵义师范学院讲师






       “汉简”即经历史考古发掘而出土的汉代墨迹书写的竹简或木牍,与金石锲刻作品相对。由于出土区域、书写风格、内容、时代等不同,大致分为江淮汉简与西北汉简。
       武威汉简属于西北汉简。1959年,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多次出土汉简,其中的《仪礼》简九篇,分甲、乙、丙三个版本,469枚,存27372字,日忌杂占简11枚,存171字;王杖诏书令26枚,存621字,王杖简10枚,存240字;医药简牍92枚,存3084字。
       出土的这批简牍内容涉及很广,在实物凭证下,可以对古代士大夫为主体的阶层及整体社会进行仪礼、丧俗等研究,尤其是对汉代经学典籍、社会政治制度、医疗救治、药物运用等历史的详尽考察。其中,《仪礼》简为《仪礼》的版本、校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由于简册保存完好,墨迹如新,为复原古代简册制度提供了具体例证。早期研究成果以1964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整理的《武威汉简》为核心。
       武威汉简的出土,对书法艺术、汉字形体演变及成因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自出土以来,无论是古代文献解读、历史地理勘察、文字形体发生、演变,还是书法艺术方面书体、笔法、章法的承传、发展、影响,以及“简牍”书风、文化理念的书法篆刻创作等方面,均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因为武威汉简是墨迹,相对于锲刻文字,更能仔细入微地体现古人的笔法,以求解读古人是如何“玩味”手中的笔而书写出如此鲜活的书法。古人对笔法带着迷恋般的情感进行无限钻研,似乎“技艺之精而近于道”,可以“得道而成神”。如此延续,形成历史传统,令人对笔法的理解其驾驭难度似乎远在墨法、结构、章法之上。因为变化不可端倪的笔法能写出眼睛可以看见的笔画、线条,因为笔画形状及线条质感最佳的艺术效果则是能够包含、表达、体现书写者变化丰富的情感。因此,笔法成为笔尖锋颖或是灵巧或是笨拙的无限追求。书论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描绘和机巧、深邃的喻理,其实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如何“用笔”,便可卸下许多蛊惑性的容妆:一是用锋有中侧、藏露,二是行笔有疾徐、提按、转折而产生方圆形状,三是书写者的心理情感有无目的性的张弛变化,四是技法与人生境界的锤炼。
       下面简述武威汉简的“笔法”特点及影响:
       汉·甲本《士相见之礼》(图1)书写风貌极为工整,由于是墨迹,相较于东汉《乙瑛碑》《曹全碑》少了些许刻板,多了几分丰富、灵动与个性。起笔或轻或重,藏锋圆笔,行笔较快,转折提按变化丰富,收笔多露锋,以中锋为主,偶用侧锋。横画轻短,竖画略重,长短互用,或直或曲,以波磔作为重笔,藏露、方圆调节字内节奏。此作虽然写于西汉晚期,据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已经是很成熟的“今隶”写法,并且推导出在民间(社会中下层)隶(东汉今隶)、楷、行、章草并行萌芽发展,相互影响。从一些提按转折处看,的确已经具备东汉楷法。《王杖十简》(图2)气势严密而雄强,笔画粗重而变化丰富,因字形长方而改变了一味的横向取势。波磔最具特色,无论或平或斜均施以重笔,收笔或藏或露形成“巧变”,与《士相见之礼》相比,其楷意有过之而无不及。《医药木牍》(图3)是以章草的笔意将较为正式工稳的隶书解散而随意书写,重在用文字记录,不计点画之工拙,没有给他人看的恭敬,只有自然本真的随性流露。
       以上仅从笔法角度初浅地对武威汉简进行解读,构不成学习的引导,学习最好遵循由易而难的规律。武威汉简之墨迹确实打动了无数人,由喜欢到会写必须从工稳的东汉碑刻隶书,甚至小篆入手。字形结构先求平正端庄,后求机巧变化,以此为根基,加以时日与简牍相参,其意自然在于潇洒,其力必然于指腕间沉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