馄饨是个在全国都可以见到的食物,从南到北称呼有别:云吞、抄手,制作方式、形态大同小异。 馄饨在北京是个四季都可以享用的美味。要干活的早晨来碗馄饨忙活去了 ,晚上戏园子散了也都成群结队的要馄饨。 馄饨这个名字来的也很气派,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混沌中开天辟地。后来人依据混沌的神话,天形如卵,地如卵黄,完全为天所包围之说,造出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像,故于冬至日食之。”馄饨二字,原为三点水旁,后因用作食物之名,祭祀祖先,就改成食字旁了。 关于北京人吃馄饨,还有段儿故事。说清乾隆、嘉庆年间,有一本《饮渌轩随笔》中记载:“京师前门有隙地,方丈许,俗称为‘耳朵洞’者。雍正间,忽来一美丈夫,服皂衣,不知何许人,于隙地筑楼,市馄饨,味鲜美。虽溽暑,经宿不败,食者麇至,得金钱无算。”说的是在这座小楼做馄饨买卖,在闷热潮湿的夏季,馄饨过一夜都不坏,因此,生意兴隆,赚钱无数。耳朵洞,就是后来的大栅栏煤市街西边的“耳朵眼胡同”。还有种说法是,冬至在古代称“亚岁”,并有“冬至如年”的说法,所以在送旧迎新之日要食用馄饨。 早年,京城卖馄饨最早是以挑儿最多,挑子的造型十分独特;走着的时候是挑子,停下来便是摊儿。竹木支架,一头儿放置小煤炉子,上面搁置方形的晾盘,四周边沿可以放碗、调料等等,中心掏园洞坐着一口滚开的锅;另一头用白布罩着,放着带抽屉的货物架子。商贩挑着,步履轻盈,一只手扶着扁担,另一只手和步伐配合着来回摆动,两头只是微微地颤悠,锅里沸腾的高汤一滴也洒不了。挑子的中间高耸,担其行走很像行进中的骆驼,俗称“骆驼架”。倒是也有人觉得是因为骆驼吃苦耐劳的品性跟挑子们相像才起的这名,但是想想干这活就是得吃苦耐劳、禁得住跋涉才行啊。 要说老北京的馄饨啊,那是皮薄、馅足,肉多而不腻,鲜香味美,汤汁浓而不浑,那么这么美味的秘诀在哪儿呢?首先得用猪棒骨熬汤,把汤油灌入十多个大瓶子里,在箅子边放只鸭子和一只鹅,每煮一锅馄饨,往锅里对一次汤油。馄饨作料非常全整:冬菜、紫菜、香菜、虾皮、白胡椒、酱油、醋、青韭,应有尽有。 馄饨那就是咱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吃食。新中国成立到现在,馄饨就是北京特色风味。如今是想吃馄饨不难,馄饨摊儿也有,店儿也有。但是那骆驼架子是退出了现代的舞台,已经成为老北京的遗存,远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