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班进京与京剧形成

 cxag 2016-09-09

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请关注网站 

京胡艺术网 (全国首个京胡门户网站)

http://www.jinghuart.com/




清朝建立以后,昆曲被士大夫所推崇,成为“正音”“雅部”。秦腔、梆子、弦索、汉调等新兴的地方剧种,总称为花部乱弹戏,在很长时期里,花部在士大夫阶层看来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却深受普通民众的喜爱。由此产生的剧坛“花雅之争”,既是雅部昆曲与花部地方剧种的一次竞争,也促成了各种声腔艺术的融合,京剧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


京剧的孕育、形成大约在1790年到1840年左右。


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寿,朝廷召集各地戏班进京祝寿。安徽戏班率先进京的是受到盐商资助的三庆班,他们的戏曲调优美,剧本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受到京城观众的热烈欢迎,一炮打响,就此扎下根来。消息传回江南,“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也相继北上,这就是史上所称的“四大徽班进京”。


嘉庆、道光年间,湖北的汉调艺人也来到了京城,搭入徽班唱戏,把用湖广音演唱的皮黄腔带入了徽班,促进了“徽汉合流”。京城的秦腔、昆腔等演员逐渐也搭入徽班,使徽班的腔调、剧目更为丰富。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两种腔调为主的唱腔音乐,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随之逐步完善。在剧目方面,从徽调、汉调、梆子、昆曲等继承下来的传统剧目,经过演唱实践,舞台表演更趋于细腻和精致。于是,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经过几十年的孕育,一个新的剧种终于诞生了,因为出生地是皇城北京,因此被称为“京剧”。


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人物是程长庚、张二奎和余三胜,他们被称为京剧老生行当的“三鼎甲”,也是京剧艺术的开拓者。特别是程长庚,不仅舞台生涯很长,还长期担任三庆班的班主,被同行推举为精忠庙首。他在表演上既博采众长,又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作为班主,他大胆革除了很多梨园行的陋习,纪律严明,关心同仁,公正无私,受到同行的崇敬和拥戴。他塑造的伍子胥、岳飞、关羽、鲁肃等一系列古代英雄形象,已经成为京剧舞台上不朽的艺术经典。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期,各个行当人才辈出。画家沈容圃画了一幅长卷,描绘当时最有名的十三位京剧演员的戏装造型,叫《同光十三绝》。



美德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