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女人越伤心,男人就越冷漠?

 真友书屋 2016-09-11


你有没有发现伴侣因某事而不开心,甚至连他自己都会否认?





如何在爱中修行

作者〔美〕芭芭拉·安吉丽思

译者  任永欣


跷跷板效应


你是否曾经疑惑过……


为什么善良、温和的人经常会吸引到脾气差的伴侣?


为什么女人越伤心,男人就越冷漠?


为什么当女人伤心落泪时,男人不仅不来安慰她,反而甚至会生她的气?


为什么当一个十分独立和强大的女人和男人恋爱后,会突然变得没有安全感并提出各种要求?


为什么当女人愈是坚持她并没有什么烦恼时,男人却变得愈发愤怒?


为什么丈夫越是跟妻子保证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妻子就越是忧心忡忡,百般挑剔?


当你明白爱情中的隐秘关系时,你就会发现以上所有问题的答案了。一旦你了解这个隐秘关系的具体原理,就能看得出爱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以及为什么有时情况会变得不可收拾。这个隐秘的关系叫作“跷跷板效应”(Seesaw Effect)。


用类比的方式解释一下这个跷跷板效应。


想象一下两个装有液体的容器,比如两个水箱。这两个水箱就代表爱情中的双方。我们给这对情侣起名叫约翰和玛丽吧。这两个水箱之间有一根水管相连。这根水管就像是夫妻之间对彼此的敏感度。我们就将其叫作“关系”。当你结婚或同居时,当你成为家庭成员时,当你与某人关系亲近时,最重要的是,当你与某人有了性关系时,便会建立关系。


你与某人的关系越紧密,你们共享和经历的情感就会越多。你有没有发现伴侣因某事而不开心,甚至连他自己都会否认?孩子是否曾经在你发现之前就感知到了你的某种情绪?正是你们彼此之间的情感关系使得你能够“知道”别人的情绪。


现在有两个“水箱”和一根连接管。水箱里是什么?里面装着的是约翰和玛丽的各种情绪。而水管“连接”了两人的情绪,从而使得两人能够互相感知到对方的感受。



跷跷板效应的原理


让我们来看一下约翰和玛丽的“情绪”水箱之间发生的各种情况:


某一天,约翰对玛丽说了一些话,使得玛丽很生气。(把怒气想象成在玛丽水箱中不断沸腾起来的液体)。
玛丽的自我调节告诉她:“不要生气,约翰不喜欢这样。”
就这样,玛丽甚至都没有发现,自己开始压抑怒气,将其强行按下。(想象一下玛丽将那些愤怒的液体压回水箱内。)
当玛丽将怒气压下去后,这些怒气便通过连接管进入约翰的情绪水箱之中。(想象一下约翰的情绪水箱开始怒气沸腾。)
突然,约翰开始生玛丽的气,并变得暴躁易怒。约翰不知不觉中地感受到玛丽的怒气,当玛丽压抑愤怒时,他自己的愤怒情绪也产生了。
玛丽越是坚持什么事都没有,约翰越是感觉到愤怒。
约翰越是不开心,玛丽就越努力使其冷静。她试图压抑约翰的愤怒,就像压抑了自己的愤怒一样。



玛丽和约翰的对话大概如下所示:


约翰
玛丽,我没办法按之前计划的那样跟你共度加长周末了。我们都被困在办公室了。
(压抑住自己的怒气)哦,没关系,那我直接取消休假就好了。
玛丽
约翰
(被惹恼了,因为玛丽的语气很像受害者)你也没必要说得那么凄惨吧。
我没关系的呀。你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不开心好不好。
玛丽
约翰
你别用那种眼神看我,就好像我毁掉了你的生活一样,我最讨厌你这么抑郁了。
亲爱的,冷静。
玛丽
约翰
(喊起来)你什么意思,冷静?
约翰,你不用喊这么大声,我能听得到你的。
玛丽
约翰
(越来越生气)跟你真是没办法交流了,你就只会坐在那里扮可怜,这样能有……
亲爱的,其实我们真的没必要吵成这样的。讲点理好不好。
玛丽
约翰
(大发雷霆)我想怎么吼就怎么吼!你知道吗,你快把我逼疯了!


玛丽越压抑怒气,约翰越愤怒,直到彻底大爆发。玛丽会想:“我真是搞不懂为什么约翰老是发脾气,对我大吼大叫……我想也许男人就是天生控制不住脾气吧。”



跷跷板效应的秘密

 

伴侣压抑的情绪,都会从你这里发泄出来。当然反之亦然,你压抑的情绪也会从你伴侣那里表达出来。


如果你否认自己的愤怒,伴侣则会生你的气。


迈克尔和妻子琼来到我的讲座,讲述了下面这件事:


“我从来都没发过脾气,”迈克尔解释道,“但自从我和琼在一起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每当我们俩交谈时,我都会对她恶声恶气,声音也会提高。实际上,她越是温柔,我就越生气。”


“我觉得自己好像在跟一个怪物生活在一起,”琼补充道,“我心想:‘我凭什么要承受这种事?’”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变成这样,”迈克尔继续道,“我工作时很开心,也很享受,而且迫不及待地想见到琼。当我走进屋,开始跟她说话,就感觉自己越来越生她的气。于是我就离开房间。十分钟后,再回来时感觉好极了——然后,直到我又看到她,又开始生气。我开始觉得这大概跟她的情绪有关系。”


“当迈克尔问我是否对什么事感到生气时,我否认了,”琼说道,“从小到大,我被灌输的观念就是不要发火,甚至不要产生愤怒的情绪。最终,在他的鼓励下,我确实想起了之前有一件事让我有点困扰。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就好像得到了可以生气的许可一样。我满怀怒气,愤怒的话语滔滔不绝,多到超乎我的想象。”


“我感觉好像卸下了一副重担,”迈克尔说道,“当琼表达出她的怒气后,我就不用老是帮她发泄了。”


在上个事例中,你有没有注意到琼越是试图安抚迈克尔,迈克尔就越愤怒?琼所做的是想让迈克尔压抑住自己的愤怒,就像她自己那样。就连说“冷静一下”时所带的手势也是一种压抑情绪的动作。


越是压抑自己的愤怒,就越是要忍受伴侣的怒气,伴侣就会愈发愤怒。所以跷跷板效应的第二点就是:如果压抑自己的情绪,就得忍受伴侣的情绪。



为什么女性容易“情绪化”


  • 女人: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当你跟某个男人在一起时,会变得非常没有安全感且异常敏感?恋爱中你有没有感觉自己十分失控,就像完全变了个人一样?


  • 男人: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原本坚强理智的女人,一到你身边就变得“歇斯底里”?你有没有感觉自己越是通情达理,你的女人就越来越不讲理?

 

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跷跷板效应”。

 

贝丝曾就她与丈夫的关系前来找我咨询。贝丝是一位非常迷人、沉着自若的女性,三十多岁,丈夫是知名精神科医师。她告诉我,她来找我是为了确定自己是不是得了躁狂抑郁症。贝丝开始讲述她与丈夫的故事。


“我丈夫挺完美的,”她说道,“他是一位优秀的精神科医师。他从不生气。无论发生什么问题,他都不动声色,而且面对客户时也游刃有余,从不会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乱了阵脚。我真希望自己更像他一点。而这正是我的问题所在。”她承认:“我一直觉得很不好意思,因为我经常会情绪失控,而大卫却始终会冷静地坐在那里,稳如泰山。”

 

“就好比上周,”贝丝继续道,“我们参加了一个派对,当时我很伤心,开始哭泣。我的姨妈两周前去世了,我和姨妈的感情相当好,当时我坐在角落里,大卫走过来跟我说:‘亲爱的,我觉得你有点情绪失控,有点歇斯底里了。其实没什么好哭的——逝者已逝。你这样让大家很尴尬。如果你还不冷静下来的话,我就用药物帮你冷静了。’这番话让我哭得更厉害了。”贝丝解释道。

 

我都听呆了,柔声问道:“那大卫是怎么想的?”

 

“他跟我说,我可能是患上了躁狂抑郁症。”贝丝回答道。

 

这位可怜女士的故事,让我非常愤怒。这正是跷跷板效应的一个完美案例。大卫对情绪的极大压抑,使得他的妻子将这些压抑的情绪全都呈现了出来。他越是冷静,她就越歇斯底里。她越是将情绪(如焦虑、恐惧、不安全感和愤怒)表露出来,他就越抵触,甚至想借助镇静药“让她冷静”。他无法面对表达出情绪的她,因为那些情绪都是他拼命埋藏在心中的。

 

关于这个故事,还有比较有意思的一面,就是当贝丝坐在我面前讲述她的感情故事时,她一直在努力保持冷静,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她努力表现得跟大卫一样。而当她压抑着对丈夫的愤怒时,我却对她丈夫产生了冲天的怒气,我在为她进行情绪表达!

 

很遗憾,与女性学员的交流,我经常看到这种模式:丈夫不断抑制自己,情感疏远,从不在妻子面前流露出脆弱或不可靠的一面;而由于跷跷板效应,妻子会变得过度情绪化,甚至质疑自己是否太过敏感。

 

作为女治疗师,我无比同情这个国家的上百万女性,她们因为出现各种“不可接受”的情绪,选择服用安定或其他镇静药。你应该利用本书中的各种技巧,就自己的所有情绪进行沟通交流。如果你觉得自己“要疯了”,那就去寻求女性专业人士的建议,而不仅仅只是丈夫或男医生,这样你才能同时获得男性和女性两种视角的反馈。


当然有些情况正好相反,即女性压抑情绪,而男性变得过度情绪化。这种情况不太多见,因为男女的自我调节程度并不一样——女性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允许程度要比男性更为宽松——不过幸运的是,现在正是改变的开始。



父母压抑情绪,会从孩子身上表露出来


跷跷板效应不仅发生在爱情中,也存在于家庭中。我们可以将其重新定义一下。父母压抑的情感,会从孩子身上表露出来。


孩子,甚至是婴儿,对于周围的情绪是相当敏感的,在被教导隐藏情绪之前,他们会自由展现自己的观察和反应,即便是最诚实的成人也做不到这一点。

父母往往认为他们应该在孩子面前隐藏自己的情绪或真相,以保护孩子。但我并不认同。即使压抑或隐瞒自己的情绪,孩子也总能感受到你的情绪。而面对复杂的信息,他们只会变得更加困惑:你跟他们说没什么问题,但他们感觉到你并不开心。结果是,孩子有可能认为你的愤怒、不快、忧伤和抑郁都是因他而起。


下面是克莉丝汀和女儿凯西的故事。克莉丝汀来到我这里,抱怨三岁大的女儿经常发牢骚、抱怨诉苦,还乱发脾气。我问克莉丝汀,自己是不是这种爱抱怨的人。她骄傲地回道:“不,我完全相反。我丈夫说我太过坚强和温柔。我想我是从母亲那里学会了默默忍受,笑颜以对。”


我给克莉丝汀的建议是,作为一位年轻的职业妈妈兼妻子,内心也许压抑了一些怨恨和怒气。而女儿作为她的镜子,替她发泄了这些情绪。经常乱发脾气、抱怨哭闹的孩子有可能是在发泄父母压抑的沮丧和愤怒。我们商量好,下次凯西再发牢骚时,克莉丝汀就坐下来也发牢骚,把自己感觉有负担的事情都抱怨出来。


克莉丝汀并没有等待太久。当天晚上,凯西又开始了:为什么她要那么早上床啊?为什么她不能熬夜?她讨厌幼儿园,等等。于是克莉丝汀坐在地上,也开始了:“为什么我得去刷那些破碗啊?我辛苦工作了一整天,现在又要当女仆。有时我真的好累。有时当妈妈真的太难了。”


在克莉丝汀抱怨的时候,凯西停下来,开始惊讶地看着妈妈。过了一会儿,她站起来,亲了亲克莉丝汀的脸,然后说:“晚安,妈咪。”之后走进自己的卧室,安静地上床睡觉了。克莉丝汀高兴坏了!她看到将自己压抑的情绪表达出来真的有用。凯西的情绪大为缓解,当然,克莉丝汀的感觉也更好了。


那些怀有敌意、愤怒和叛逆的孩子通常是在表达家人压抑的愤怒。兄弟姐妹如果整天打架也可能是在表达全家压抑的情绪。所以对于一家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共同解决问题,无论这个问题涉及的是个人还是整个家庭。如果家里的每个人都能够负责地表达出完整真实的情绪,这个家会变得更为和睦。

 


多水箱效应


如果同时拥有两个情人,你会很清楚这其中的复杂。现在大家已经理解了跷跷板效应,也应该清楚婚外恋或开放的关系不仅仅会导致感情痛苦,而且会产生极大的混乱。


我们来假设一段三角恋:杰克和吉尔是夫妻,而哈维与吉尔有私情。现在三个情绪水箱相连在一起。杰克不仅受到妻子及其情绪的影响,而且会受到哈维情绪的影响。如果哈维压抑了怒气,那么会通过吉尔传到丈夫杰克的水箱中。杰克会感到十分愤怒,但并不知道原因何在。他不仅会感受到妻子的愤怒情绪,还会感受到妻子秘密情人的愤怒情绪!


如果再想复杂一点,秘密情人哈维娶了海伦为妻。那么现在就有四个情绪水箱相连了,能看出有多复杂了吧?


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已经是相当难以和谐的了,再加上第三者或第四者就会导致彻底的混乱和情绪困惑。从长远看,开放的恋爱关系和出轨并不会顺利,原因之一就在于情侣之间的情绪平衡会变得混乱不堪。所以我一直跟人说,所谓“秘密”偷情这种事根本不可能。


也许你现在正在与别人偷情,你的伴侣对此一无所知,但第三者的精力和情绪会与你相互作用,并对你产生影响。因此,它们也会影响你的正牌伴侣。你的伴侣会产生奇怪或不愉快的情绪,但他/她并不知道原因。任何爱情如果出现了问题,其解决方式并不是用另外的感情来填补间隙,而是修复你与伴侣之间的创伤,重新找回爱情的魔力,而如果不可行的话,那就结束这段感情,重新开始。


多水箱效应同样也会在家人之间发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回家吃顿晚餐,或只是在电话里跟父母或亲戚聊天也会感到不爽:你们都被环环相扣的水箱连接到了一起。如果有人压抑了情绪,那么他人就会将其表达出来。或者因为压力过大,连接管直接断裂,这样所有人都没了感觉。通常这种感觉就像是要么身处战场,要么身处墓地,无论怎样都不愉快。


学习解决和释放日常生活中的情绪紧张,有利于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至少你没有为日常生活增添更多的压抑情绪和负面影响。


“不再爱了”并非是一夜之间出现的。当两个人断开了彼此的情绪连接之后,就“不再爱了”。那么情绪连接为什么会断开呢?我们最后一次用情绪水箱的比喻来分析一下。想象一下两个人都压抑了自己的情绪,谁都没有表达出完整真实的感受。当两人都在“压抑”自己情绪的时候,所有的压力都会进入连接水管中,最终导致了破裂。


当情绪连接破裂之后,爱情中所有的魔力和激情都消失不见。你也许觉得你“爱”你的伴侣,但其实你已经“不在”爱情之中了。有些重要的东西不见了,那就是情绪连接中的参与感和连接强度感。


这时,如果伴侣愿意的话,依然可以“安逸”地生活下去。这是有可能的,因为他们已经再也感觉不到强烈的情绪紧张了。跷跷板效应已经影响不到他们了!但跟紧张一同逝去的,还有爱情、活力,以及爱情中的各种机会。


那么,一对连接中断的伴侣还有可能恢复亲密、充满爱意的关系吗?是的,这是有可能的。这需要无数次艰苦的努力,但如果双方拥有巨大的责任心,就一定会营造出成功的爱情。


如果你想避免破坏自己的情绪连接,我建议:

  • 理解跷跷板效应。

  • 学习辨识它,并知道何时会发生跷跷板效应。

  • 练习文中的技巧,你可以有规律地缓解紧张情绪,以防压力逐渐积累侵蚀你的情绪连接。




本文节选自豆瓣阅读电子书

《如何在爱中修行》



如何在爱中修行

作者〔美〕芭芭拉·安吉丽思

译者  任永欣

每个在爱中的人都绝望地发现自己深陷一个迷局:无论多么相爱,都无法避免伤痛、愤懑、恐惧和失望。即使费尽力气,也无法使自己在爱中处于主动地位。不表达感情(怕被伤害或是怕失去),不表达需要(觉得说出自己的需求很丢脸,而且希望对方能够“猜中”自己的心思),结果往往是让自己遭受加倍的伤害与误解。


本书指出了我们在爱中常常会犯的一些基本错误,目的在于教导我们如何用爱来完善自己,成为更好的人,从而提升自己对爱的把控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