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五期我们介绍了脏腑理论中的核心内容——五脏的生理功能。
每个脏,古人都用一个“官”来作比喻,尽管不可能概括各脏的全部功能,但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同时,大家也可以体会到,中医是用很概括的语言来说明人体各种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虽然不精细,但却有很大的思考余地,让人有一个反复体悟的过程。
初学时不易马上弄懂,但没有关系,大家首先要理解中医看问题的大方法,用来分析自己的身体情况、身边的事例,慢慢一定会明白,努力去联想,去发挥,才能逐步真正领悟中医的精髓。
接下来,要给大家介绍脏腑理论中的另一部分内容——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六腑即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前五者,从古人描述的形态、大小来看,所指与现代医学中的同名脏器相同,主要功能也基本一样,但也有不同之处。
本期先介绍胃。
胃,又称胃脘,是一个接受、容纳、熟腐水谷的内脏。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对胃大小、容量的详细描述,并以此来说明一般人为什么不食不饮七日而死的道理。
饮食入口,经过食道,先留于胃中,由胃进行初步的消化,变为食靡,这一过程,称为“熟腐”。所以说胃就象一个炉子,要有一定的“火力”,才能将生的食物变成熟的。
“火力”越旺,食物“熟”的越快,常容易饿;“火力”越弱,食物“熟”的慢,则纳呆不欲食。
这也提示大家,食欲不好的人尽量少吃生冷食物。
胃的这种功能称为“胃气”,常概括于脾的运化功能之中,所以又并称为“脾胃之气”,两者都为“仓廪之官”。胃与脾在功能上密切关联,中医把脏腑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做“相表里”。
人体后天所需的气血,主要源于饮食物中的营养(精微),所以古人称:“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即一身气血皆从胃中谷气化生而来,对维持人体生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
古代医生常通过观察“胃气”的强弱、有无来判断病情的预后,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如果食欲尚好,消化功能正常,既使病情很重,一般预后也较好;如果食欲差甚至毫无食欲,而且难于恢复者,往往预示后果不良。
所以,中医治疗时也特别注重“调胃气”,不论患者得什么病,只要食欲不佳,消化能力不良,胃不能很好地“接受”及“熟腐”水谷(包括药物),